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涛动周期论第一篇涛动周期论3 [复制链接]

1#

最近在看周金涛老师的涛动周期论,感觉这本书有很多知识是很值得跟大家分享的,所以摘了这部分经典语录,本篇只包含第一篇第五至八小节,主要讲经济结构调整及三周期嵌套理论,涉及经济学原理比较多,但是读完感觉提高了看这些问题的高度,推荐阅读!

第五章走向成熟——中国经济即将V形反转

1,罗斯托将工业化进程分为起飞准备、起飞、走向成熟和大众消费时代,用罗斯托理论来观察,中国确实在年进入了工业化起飞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遵循了起飞准备、起飞的基本阶段特征。即根据我们的理解,中国在年至年进行了以轻工业发展为主的起飞准备和原始积累。而自年开始步入经济起飞。

其二,具有起飞阶段的三个要素条件,即固定汇率,集权*治和贫富分化。

其三,具有典型的起飞主导产业(房地产),以及重化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

其四,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在起飞中进行了以铁路为代表的工程和装备的技术积累。

其五,遵循了城市化加速,市场扩张以及交通发展的需求扩张规律。

2,起飞的本质是固定资产投资带动主导产业的高速增长,起飞的结束通常是以经济萧条而告终,同时也意味着主导产业的转换。当一个国家起飞结束进入走向成熟的阶段时(此时一般城市化率在40%-50%之间),一个国家的城市化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村向城市人口转移开始减速,代之而起的,是城市化发达地区的大都市化进程和城市化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扩散过程。

3,起飞的本质就是要求保证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以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和进行再投资,起飞之后,社会的贫富分化将呈现加速的趋势,在走向成熟阶段之后,未来的大众消费时代,起飞阶段的贫富分化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的约束作用。所以,贫富分化对经济增长约束的显现,是起飞完成的社会标志之一。

4,长波主要指主导国的经济波动,第三波长波以来,都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而在长波周期中,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往往出现在长波的繁荣(美国在第二波长波萧条的衰退与回升期,日本在第四波的繁荣期)和衰退期(中国在第五波衰退的前半期)。

5,长波衰退的最剧烈表现形式就是高通胀抑制经济增长,从而造成经济衰退。所以,大宗商品价格带来的高通胀必然带来经济增速的低点。这类高通胀之后伴随着油价的下滑,在一到两个季度之内实际GDP将见到低点。

6,根据钱纳里,霍夫曼等人的工业化理论,可以用五个指标来衡量工业化水平,按照重要性的先后顺序,依次是:人均GDP,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制造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城市化率,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

7,关于制造业内部的结构问题,一般可以使用科迪指标,即制造业增加值在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中比例,总生产部门指农林牧渔、采矿业、制造业、公用事业、建筑业,即物质生产部门,这个指标实质上是衡量物质生产的加工程度的指标,指标越高,工业化进程越先进。

8,走向成熟是工业化的扩散期。在这个阶段,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依然持续,但是投资会在一个区间内窄幅波动。

9,工业化的扩散期表现在产业方面,就是工业化向多样化发展,而这种多样化扩散下去就是新的主导产业逐渐替代老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更迭,不是一次经济萧条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整个走向成熟阶段中,都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

10,在走向成熟阶段中,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的区域间差异开始达到顶峰,并开始出现区域城市化率缩小的趋势。

11,起飞阶段的投资带有新产业和新产品开发的性质,而在走向成熟阶段,在起飞阶段的技术开发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生产能力的规模化及设备的大型化方面,这是资本集中后的必然表现。

12,在关于成熟阶段的选择中,可能存在着三个方向:一是国家追求在国际上的势力和影响;二是福利国家;三是走向大众消费时代。任何一种选择,都是起飞期间利益分配矛盾朝着不同方向演进的结果。就*策而言,如果我们单纯从经济角度出发,在走向成熟阶段,至少有三个*策是重要的:推动成熟产业的大型化;促进技术扩散和自主创新;改革分配制度并顺应大众的财富要求(核心)。

13,公司繁荣是来源于中国的资本积累程度和中国产业结构的变更的,虽然这种情况可能更多的会发生在走向成熟阶段的后期,但是它的起点必然是从大型化和多样化开始的。关于公司繁荣是有别于行业繁荣的一种经济景象,行业繁荣是全行业蓬勃发展的一种业态,不管大公司小公司都能分享到行业成长的利润,比如我们起飞期的钢铁和房地产。而公司繁荣指的是在行业发展减速时期,个别公司突出于同行其他公司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主要表现是公司并购、商业创新和全球化。

14,中坚企业的成长也就是中游的膨胀,也就是所谓的产业升级的过程,它事实上伴随着产业组织的变化,大企业的发展带动与其相关的小企业的发展,这种产业模式的深刻变革给往往处于底层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带来了空前的奇迹。

第六章结构主义的薪火——周期波动、结构演进与制度变革

1,结构变动分为经济特征的结构变动和经济周期中的结构变动。

2,周期波动和结构演进是结构主义的两条主线,结构的变化是靠经济周期的演变来实现的。

3,当长波、中波和短波周期(熊彼特三周期理论)力量的方向性是一致时,我们很容易地感受到经济运行地特征,而当三个周期力量是冲突时,我们需要确定哪个力量是主导性的。

4,结构主义最终的归宿是制度,这既是结构主义的一个缺陷,但同时也是一个优势。缺陷在于它无法获得总量分析框架下的定量结论,优势在于它可以获得总量分析框架下难以企及的方向性。

5,周期波动与结构演进的首次结合;周期内核

周期波动与结构演进的二次结合:结构内核

经济结构转型的开始:过渡期的复杂性;经济结构转型的确认:站在周期的大拐点。

6,对于中国经济和市场而言,在结构主义分析框架下,最需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中国未来经济波动中的市场的底部和顶部是由中周期的运行所决定的?

第二,发展模式转化和经济结构演进中的结构性机会或成长的线索?是继续走投资和出口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还是转向以内需为主、消费为主的增长模式,即是中国工业化演进的结构性问题。

第三,增长与分配的关系。

7,三周期嵌套是周期理论的最高境界。基钦通过研究食物价格和心理等节奏性的变化,认为存在一种大约40个月的小周期,实际上基钦周期的价格和心理变化是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进行的行为调整(库存周期);朱格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一个大致9-10年左右的周期波动,中周期最为典型的是资本支出的周期变化,为此有时也被称为资本支出周期;康德拉季耶夫认为资本经济存在50-60年的周期特征,他是以资本主义世界的重大经济危机作为划分依据。

8,库存周期的决定性因素是价格和利率,这就决定了经济和市场的超跌反弹性质。

9,中国工业化走向成熟,固定资产投资将在速度和结构上都发生变化,但是,固定资产结构变化才是关键,因为此时固定资产结构决定了此时的速度。

10,工业化起飞之后是一个可以获得继续向前发展但存在波段的阶段,这时投资率的较高水平保证了经济增长的自动性和持续性,即呈现经济的自动增长。而这种自动增长的大小决定因素,一是原主导部门的后向效应和旁侧效应能否继续发挥,即旧主导部门作用的下降不是骤变式、崩溃式的。或者旧主动部门通过技术、模式、组织等创新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新旧部门的转化是否顺利,新主导部门可以不断替代旧主导部门会引起“起飞过程的不断重复”

11,“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的经济和社会景象:(1)“三驾马车”中将有“两架半”收到负面冲击,因此增长的中枢可能下移1-2个点,不过中国并不会缺钱;(2)由于工资可能全面上调、农产品上涨的压力巨大,成本推动下CPI的中枢可能会上移约一个百分点,通胀的问题中期化;(3)贫富分化的扩大和社会矛盾的积累,使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成为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的社会新常态。

12,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及其刚性的存在,劳动力在增长中所分蛋糕的增大,必然带来中国资本收益率的中期下降趋势,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可能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过程。

13,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中国城市化的下移,将出现三个投资结构的变化趋势:一、中游产业将出现一个兼并重组热潮,即大型化;二、在第二产业内部,投资重点将从中游上端向下端发展,投资的重点将从中游向下游转移,整体造成装备制造业的繁荣;三,第三产业增长空间将更大,即会产生新兴消费行业。

第七章三周期嵌套——从熊彼特到罗斯托

1,主流的经济周期理论:(1)凯恩斯边际递减率下的周期机理;(2)新古典学派乘数—加速数作用下的经济周期;(3)希克斯“超级乘数”下经济周期从萧条到繁荣的周期波动;(4)“纯货币现象”的货币主义周期理论(5)哈耶克结构失衡下的繁荣与萧条的必然(6)熊彼特基于创新的周期嵌套理论。凯恩斯的“边际效率奔溃和恢复、希克斯的上下限、佛利德曼的货币幻觉、哈耶克的信贷与投资结构突变、熊彼特的从属波突变等满足前瞻性特点;

2,熊彼特将引起经济波动的因素分为三类:外部因素、增长因素和创新。外部因素主要是指革命、战争、灾害、制度变迁、经济*策变化、银行和货币管理、支付习惯以及*金生产变化等。增长因素指人口增长这类不会引起经济波动或周期的因素。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二是经济生产中出现的新事物,包括引进新产品或者提供某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发掘原料与半成品的新供应渠道、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3,熊彼特在用创新概念来解释商业社会内生的周期现象时,提出了只有繁荣和衰退的两周期模型。(1)创新活动使得企业家获得利润,创新引起模仿并打破垄断,创新浪潮的出现引起经济繁荣(2)而当创新扩展到较多企业,盈利机会趋于消失之后,就面临经济危机。

4,由于两周期模型没有考虑许多投机因素,为了把从属波引起的后果考虑到周期理念中,熊彼特建立了四周期理论,该模型把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繁荣:(1)由于从属波的作用,即由于创新所引起的信贷扩张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张,促成了新工厂的建立,新设备的增多,也增加了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2)整个社会出现大量投资机会,出现大量的投机活动;(3)因此创新活动所引起的上升将越过新均衡,以致形成过度繁荣。

衰退:繁荣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新产品将大量出现在市场上,物价下跌,繁荣终止,此时企业家既有偿还其债务的能力,又乐于偿还债务,新创造的购买力由此消失,引起经济衰退。

萧条:一旦创新活动促使经济高涨的推动力消逝,从属波便往往戛然而止,这就使经济的下降过程越过单纯因创新停止而造成的衰退阶段,进入萧条。

复苏:在萧条低谷,企业的经营活动萎缩,几乎不进行投资,从属波的影响逐渐消失。在极低利率的刺激下,会出现新投资活动。

5,罗斯托指出,主导产业是那些具有足够创新的企业,是那些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的产业,是那些对整个产业链起到重要影响的、具有强大扩散效应的产业。

6,范?杜因长波阶段分为对应创新生命周期的增长(创新产品的需求增加促使技术的标准化)成熟(竞争愈发激烈,创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