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29日,随同旗*协副主席李丽、秘书长高建民等领导带队的*协常委一行走访辽宁省阜蒙和喀左两个蒙古族自治县学习考察属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学习先进地区经验。
近年来,我旗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抓手,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贫困旗如期摘帽,防范风险完成了预定目标,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实施,第三产业转型迅速升级,文化旅游正同步发展。与此同时,敖汉干部学院的开班办学,小米博物馆、内蒙古史前博物馆、体育公园、龙源湖广场的竣工,极大促进了我旗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深度融合、互为补充,夯实了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慢生活体验区,以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特色文化和创意产业,推出旅游核心品牌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阜蒙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
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素有“玉龙故乡”“佛教圣地”“敖包明园”等美誉,总人口73万,总面积.2平方公里,是多民族聚居地,也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该县众多、有价值的历史旅游资源,对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优势。
(一)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积淀厚重
阜蒙县历史文化悠久,先后经历查海文化、青铜文化、辽金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四大传统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为蒙古贞历史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该县传统文化宝库积累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和民俗文化资源。一是全县共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1项,其中列入国家级3项、省级9项、市级15项和县级44项。其中蒙古族乌力格尔、阜新东蒙短调民歌、蒙古勒津血衰症疗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蒙古族乌力格尔”被列为国家级数字化保护试点。二是全县已发现并经考证的文物保护遗迹点处,其中国家级4处,分别是查海遗址、关辽墓、塔营子塔、红帽子塔,省级11处、市级5处、县级24处。三是民俗文化独具特色。该县每年相继开展敖包文化节、瑞应寺庙会、白泉寺庙会、睦邻节、海棠山歌会、跑*河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充分展现阜蒙县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二)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引领产业链
阜蒙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位于蒙古贞大街以西,投资8亿元,占地亩,依托查海遗址、蒙古贞部落历史、藏传佛教、玛瑙文化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意在整合蒙古贞宾馆、希日塔拉公园、细河景观、蒙古贞广场、文化馆、博物馆、蒙医蒙药、查海遗址等资源,挖掘蒙古贞民族文化旅游深厚底蕴,打造非遗保护、文化传承、文艺表演、休闲娱乐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园区涵盖了阜蒙县地理、物产、人文、历史等全方位的资源,将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经济有机融合,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同时推进商贸、旅游、城市建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文化促旅游、旅游增人气、人气促消费、消费聚财气的循环产业链。
(三)园区建设功能板块彰显发展新张力
整个园区共建设六大功能区,承载8大产业板块。六大功能区是特色美食街、特色商贸区、特色文化演艺区、特色参观展示区、特色商务旅游会展培训区、特色养生娱乐休闲区。八大板块是民族历史、民族瑰宝、民族文化、民族美食、民族服饰、民族玛瑙、民族体育、民族产业。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由分散向集中抱团展示,实现单纯的民族美食文化品尝向拉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突破等产业目标。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生态产品链条等品牌目标,预计到年“民族产业园+中国蒙古族特产交易中心”年接待游客量将达到万-万人次,旅游、商品销售、网店租赁、地产销售、蒙古族特产连锁机构的总收入超过5亿元人民币,直接创造就业岗位0人,间接就业0人的经济目标。
二、大框架构建全景喀左全域旅游发展进程
喀左县地处辽宁省西部,辽、冀、蒙交界地带。总人口43万,总面积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街区,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1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突出特色,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新亮点该县因地制宜、一村一品,提升全域旅游品味。润泽花海、洞子沟葡萄采摘庄园、云城山庄等一批龙头项目发展势头良好;大营子梨花胜地、官大海民族特色村寨等项目已经初见成效。针对农家乐和民宿,该县在评星定级、资金奖励等方面制定出台扶持*策和管理办法,加强房屋、设施等硬件建设,提升卫生、服务等软件水平,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吃得好、留得住。
(二)品牌创建,全方位塑造喀左新形象不定时举办全域赏花节、紫陶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加大紫砂、辽青瓷、骨质瓷、陈醋等旅游产品研发和推广力度,带动旅游二次消费。该县还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东亚旅游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多次组织邀请域外涉旅企业参加该县旅游推介活动,与中国旅游报、辽宁日报、游客传媒等多家传统媒体保持合作关系,利用知名旅游网站、
一是旅游要素不健全。从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来看,我旗旅游开发目前还处于较低层次开发、较低水平呈现状态;旅游产品和服务方式单一,深度体验旅游少,活动内容不够丰富;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不足,交通、住宿、餐饮、导游、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二是产业品牌不多。旅游景区、文化旅游企业“低、小、散、弱”现象突出,有实力、有知名度景区还不多;缺乏行业龙头企业作支撑,抱团发展、联动发展意识不强,带动作用不明显;旅游开发实力不足,宣传营销还未形成合力。
三是文化旅游人才匮乏。全旗的旅游专业人才与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需要不对等,缺乏旅游发展规划策划、研发管理、宣传促销、配套服务等方面的专业队伍和专业人才。
二、意见与建议
(一)文旅融合,构建演艺发展的平台坐标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以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有效手段。旅游行业是提高群众生活的重要产业,要想成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离不开“演艺”,大剧院、体育馆、音乐厅、图书馆、公园作为相应的平台中枢基地,*府在投入项目建设上应有所倾斜,打造好系列城市文化客厅,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应首推文艺。
(二)顶层设计,规划与美丽乡村有效衔接旅游前景规划是发展的蓝图、行动的准则、工作的纲要。应遵循全域规划、全域整治、全域建设的理念,把全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强化城区、镇街、村居三级互动联系,切实提高城乡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规划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使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三)品牌元素,全面注入旅游各个环节旅游过程中对文化的体验,并不限于对具体某个文化景点的参观,更多的是在吃住行游购娱甚至如厕等各个环节的文化体验。组织专业团队设计出融入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主题餐饮、乡土食品,联合开发经营形成产业链条,让成品标识,打出文化品牌。
(四)技能提升,健全文旅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首先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人才的专业培养问题,对乡村旅游服务标准进行严格的规定,按照相应的行业标准指导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保证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能够做到专业化发展,对乡村旅游进行旅游开发观念的灌输,并且对农牧民进行乡村旅游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五)打开局面,以多元化和创新性构建宣传氛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官方重视对当地旅游资源和文化园区的宣传,还要通过社会各界、民间组织打开宣传局面,上到旗委*府领导下到每个基层工作人员及老百姓都能在各个适合的官方场合及民间场所对全域进行普及宣传,适合的时机可以利用外媒大篇幅的广告推介,大范围地征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民间遗珠、建设意见等,让每个看到的人都获得参与感,可以请专业的策划机构进行统一宣传设计。群众的了解和期待心理到达一定爆发点的时候,正是发展旅游文化事业的最好时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