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机制研究 [复制链接]

1#

作者简介:唐少清,男,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委副书记,管理学博士(北京)。

区域一体化(Regionintegration)是城乡一体化(Rural-urbanintegration)的高级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京津冀一体化实现的关键是产业协同发展,产业协同机制的作用旨在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内产业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多方共赢。在年2月26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必须解决产业协同发展,因此,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或者说落脚点是产业协同,只有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才能确保京津冀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增长。

一、京津冀内部各产业比较分析

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首次提出“首都圈”概念,之后经历了“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和“京津冀都市圈”两种提法,再到今天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京津冀一体化”,这一过程已经走过了32年,具体可归纳为四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年,主要体现为利益交易型经济协作阶段。区域合作交流的主要标的是物资、技术,合作交流整体上处于自发、试探阶段,短期性特征较为明显。第二阶段从年至年,主要特点是项目开发型双边合作,区域合作的意识有所提高,合作形式以项目开发为主,*府主导投入的项目居多,合作以资金等要素为主,缺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公共*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第三阶段从年到年,各方初步形成了区域合作的共识和框架协议,“廊坊共识”和《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是京津冀区域协作的标志性成果。区域合作从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金融等经济领域,逐渐向旅游文化、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和人力资源等公共服务领域延伸,机制化合作逐步成为主流。

从年至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进入区域战略引导型治理阶段。北京作为首都和京津冀区域的核心,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诸多“城市病”的严峻挑战,因此,从中央到地方、从*府到社会已经形成高度的共识,即:协同发展从自发上升到自觉,由区域利益驱动发展到国家战略驱动,涉及合作领域从基础设施合作、产业协作等发展到公共服务、公共*策合作,重点从双边推动上升到多边合作与协调机制的建构与完善,详见表1。

1.京津冀第一产业比较分析

京津冀区域中第一产业,除河北占较大比重外,北京、天津所占比重较小(见表2),因此,解决河北的第一产业问题,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是解决京津冀的第一产业问题。从表2可看出,自—年间,北京第一产业尽管增加值有所上升,但是所占比例一直在下降,但是,年所占比例和增加值均下降;天津第一产业与北京相似,唯有河北增加值在持续上升,所占比例基本保持不变。也就是说,河北“三农”问题依然存在,解决农民问题,也是第一产业的人口逐步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实现产业间的有序转移问题。从京津冀地区整体来看,在—年间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的GDP增加值每年均呈现小幅上涨,但所占比例却不断降低。

2.京津冀第二产业比较分析

京津冀地区中天津、河北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且结构相似(见表3)。具体来看,自—年间,北京第二产业尽管增加值在持续增长,但是所占比例却持续下降。天津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也在持续增长,但是所占比例却持续下降。河北的增加值上升较多,但是所占比例基本保持不变。从京津冀区域整体看,在—年间京津冀区域的第二产业的GDP增加值每年也在增长,但所占比例却不断降低。

3.京津冀第三产业比较分析

京津冀第三产业数量比较分析发现,各地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较大(见表4)。具体来看,—年间,京津冀三地的第三产业的绝对值和所占比例均持续增长,说明三地第三产业结构的占比在不断优化。但是北京的第三产业优势明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保持绝对第一,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而天津与河北则与北京分别相差30%与40%,是典型的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特征。从京津冀区域整体来看,京津冀区域第三产业的GDP增加值和所占比例在—年间持续增长,说明区域内第三产业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

4.北京第三产业的独特优势

北京第三产业具有绝对优势,不仅数量上有优势,而且结构上也相对合理,新领域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在北京第三产业中占有较大比例(见表5)。

从表5中看出,从年至年,北京第三产业的各产业的绝对值均有所增加,除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3个子产业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业等10个子产业的相对值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年超过亿元的产业有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等6个子产业,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与零售业的超过亿元,金融业超过亿元。

(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业GDP占比下降了0.1个百分点,但比年增长了6.8%,与此相应的产业绝对值增加了64.47亿元。说明该产业尽管已经成为北京的骨干产业,但是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比重有所下降。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北京的主导产业,所占GDP增长了0.7个百分点,且比年增长了11.7%,绝对值同时增加了.25亿元。说明北京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增加,成为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批发和零售业所占GDP降低了0.7个百分点,但比年增长了5.5%,与此相应的产业绝对值增加了.62亿元。说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北京的区域性批发市场外迁津冀,在年尽管增速降低,但是总量较大,依然是第二大主导产业。

(4)金融业是北京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GDP占比大幅度增长了0.9个百分点,同比年增长了12.3%,与此相应的产业绝对值增加了.23亿元。北京作为中国金融机构总部聚集地,资金流占中国城市之首,呈现“一业独大”,并保持稳定增长。

(5)房地产业所占GDP降低了0.7个百分点,同比年降低了2.2%,与此相应的产业绝对值减少了29.24亿元。国家房地产调控*策的实施和北京的限购措施,对北京的房地产有较大的影响,造成其增速降低,但其依然是北京的重要骨干产业。

(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GDP占比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且比年增长了5.8%,绝对值同时增加了98.62亿元。说明该产业在此期间是快速发展的产业,已跃升为北京的重要骨干产业。

(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GDP占比提高了0.4个百分点,且比年增长了11.1%,绝对值同时增加了.55亿元。说明该产业在年得到更快发展,也成为北京的骨干产业。

(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GDP占比与年持平,但比年增长了11.4%,与此相应的产业绝对值增加了15.5亿元。说明北京在此期间重视水利、环境保护和有关公共设施,但是力度有限,该产业也成为北京的新领域产业。

(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GDP占比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且比年增长了13.2%,绝对值同时增加了21.44亿元。说明北京在年增加对生活服务业的投入,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宜居之都在努力,尽管重视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但是力度有限,该产业也成为北京的新领域产业。

(10)教育业GDP占比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且比年增长了9.7%,绝对值同时增加了83.32亿元。说明北京在年持续增加教育投入,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该产业也成为北京的骨干产业。

(1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GDP占比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且比年增长了10.7%,绝对值同时增加了50.08亿元。说明北京在年持续加大投入,重视发展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增速较快,该产业也成为北京的新领域产业。

(1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GDP占比降低了0.1个百分点,但比年增长了1.9%,绝对值同时增加了8.94亿元。说明北京年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入增加比例不大,但该产业也成为北京的新领域产业,丰富文化创新产业的内容和基础。

(1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GDP降低了0.3个百分点,且比年降低了2.6%,绝对值同时下降了15亿元。说明北京在此期间实施八项规定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果显著,降低“三公”经费,该产业也是北京的新领域产业。

综上所述,北京市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均保持快速发展,并持续增长,这种状况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状况非常相似。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共识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可基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1.中央与地方*府之间形成的协同发展共识

协同发展是指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之间为了共赢发展而开展的地方*府合作行为。在区域合作过程中*府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纠正市场失灵,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而市场的作用旨在促进京津冀地区实现产业融合、分工协作发展。京津冀地区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梯次性、互补性和共生性等特征,具备良好的区域合作基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提。

2.因产业结构不同形成的梯次性发展共识

梯次性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由于存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而形成的阶段性特征。梯次性构成了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在梯度发展理论下,各地区可以通过合理分工以及技术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地区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梯次性特征,按照世界银行对不同国家收入分组的标准,北京市和天津市已经达到富裕国家水平,而河北省只有中等收入水平。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7.8%,而天津市和河北省分别为52%和40.2%,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梯次性为京津冀地区合作提供了理论前提,通过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可以实现三地互利共赢。

3.因资源禀赋不同而形成的互补性发展共识

互补性体现了各地区基于比较优势而从交易中获益的可能性。单个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受到本地要素资源的约束,如果地区之间具有互补性,则可以有效缓解约束,为区域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北京市、天津市拥有丰富的科技、文化和教育资源,但是也都面临着人口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严重等“大城市病”,河北省具有广阔的产业承载空间,但由于发展资源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开展区域合作,可以实现区域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4.因一体化而形成的共生发展共识

共生性是指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所具有的相互依赖的特性。共生性存在的原因在于区域公共物品的外部性。诸如空气污染、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水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物品都具有跨域流动特征,无法在单个地区内部解决,只能通过区域协同在一体化框架内才能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当前,京津冀地区面临着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等共性问题,急需加强区域合作,有序推进区域整体的一体化发展。

三、京津冀地区协同机制的突破点

京津地一体化视角下,协同机制的构建要把唐山和曹妃甸建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窗口、环渤海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在此基础上,将天津、唐山、秦皇岛、沧州打造成为京津冀沿海经济带。

1.曹妃甸的地理特征与园区特征

曹妃甸是渤海沿岸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的天然港址,具有“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腹地广阔有支撑”的独特地理优势。目前,曹妃甸已经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示范区、首都产业外迁的最大承载地。现已建设了港口物流、钢铁电力、化学工业、装备制造、综合保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等七大产业园区,同时不断加快产业聚集,形成了“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装备”四大主导产业,已成为京津冀中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滨海新城。

(1)重化工产业积聚。首钢入驻曹妃甸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曹妃甸矿石港、原油港、煤炭港等港口群的建设。这些港口群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万吨精品钢、万吨炼油和万吨乙烯、万原油储备、万千瓦火力发电、日产30万吨海水淡化以及超大型造船、LNG等相关重化工产业竞相向曹妃甸集聚配套。

(2)企业间产业关联度高。循环经济是曹妃甸立区之本,这里上下游产业链关联度非常高。例如,在京唐首钢公司内部,炼钢形成的摄氏度低温废气用于加热进行海水淡化;海水淡化后的高浓度盐水用于唐山三友集团制碱制盐;炼钢生产出的废渣被作为冀东水泥、汇鑫嘉德等企业生产原材料,副产品煤焦油则可输送至中泓碳素项目进行深加工。这些企业之间的循环链,仅仅是曹妃甸打造“中循环”的一个缩影。企业和与社会之间也有循环体系,如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蒸汽并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