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产业转型与升级问题探 [复制链接]

1#
引言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内外市场不断延伸,国民经济发展要不断寻找新路径,对于北方经济而言,由于我国生产要素不断向东部迁移、发展中心开始由南方向北方转移,使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有利机遇。打造区域经济圈,是快速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途径,且我国已经有打造经济圈的成功案例,即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其在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北方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在地理位置、民族文化拥有先天条件,且社会资源、产业基础相对完善,京津冀区域经济圈构建有了坚实基础,能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经济圈。同时国家正努力重新部署京津冀地区发展战略,并相继颁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纲领,指明京津冀地区未来协同发展道路,进一步推动三个区域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但在京津冀协同背景下,产业转型与升级存在许多发展障碍。首先,基于国家总体环境而言,南方与北方经济发展速度相差较大,南方要优于北方,虽然京津冀地区发展受到高度重视,但其经济总量、经济发展速度不及珠三角和长三角;其次,在经济结构中,京津冀地区经济主要依赖于重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产业;最后,京津冀产业结构失衡,北京文化、教育、科技、金融等第三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天津现代化制造业发展较快,而河北地区工业水平尚处于发展中期,第一产业比重大,制造业水平较低,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生产要素流动的不均衡。因此,在该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产业要不断进行转型升级,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及产业升级分析(一)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整体分析京津冀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经济体,其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结构,即京津冀地区产业比重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同时京津冀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要高于全国水平,而第一、二产业发展低于全国水平。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以北京最优、天津市次之,河北省最低,从而造成三个地区就业结构相差较大,北京市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天津市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的第二产业,而河北省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从而可知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不平衡。北京市作为国家首都,其文化、*治地位突出,对外交流能力强,其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吸引能力相对较强。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可知,截至年,北京市第一产业比重由年的23.12%降低到年的0.52%;第二产业由年的36.82%降低到年的19.17%,第三产业由年的40.07%上升到年的80.3%,从而可知,北京市已经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天津市毗邻北京市,较容易吸引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且作为北方重要港口,具有较强海运能力,能够进口国外矿石、煤炭等资源,因而天津市的装备制造、加工产业比较发达。据统计,截至年,天津市第一产业比重仅为1.23%,第二产业比重为44.57%,第三产业为54.02%,从而可知,天津市正处在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河北省作为北方大省,地区主要以平原为主,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同时作为内陆省,其在发展工业过程中难以吸引外部资源进入,且矿产资源少,无法形成规划统一的第二产业布局。据统计,截至年,河北省第一产业比重为11%,第二产业从年的51%降到年的47.31%,第三产业从年的21%上升到年的42%,从而可知,河北尚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河北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甚至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二)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从各个地区经济历史发展轨迹可知,第二产业是国家及地区长期经济支柱,其健康平稳发展为社会稳定、国家进步提供保障。对于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结构的分析,本文选取-年时间段产业数据作为分析依据。由表1中数据可知,首先,采矿业在-年,北京采矿业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下降,比重下降了0.35%,而天津市、河北省比重上升,分别为1.31%、0.50%;煤炭产业占总工业比重,北京、河北下降了0.32%、0.56%,天津上升了2.85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产业,北京、天津、河北分别下降了0.00%、1.36%和0.17%,均呈下降趋势。黑色金属矿采产业,均呈上升趋势,北京、天津和河北分别上升了0.22%、0.13%、1.04%。其次,对于轻工业而言,-年,天津与河北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均上升,其中天津上升了4.21%,达14.39%,河北上升了2.14%,达20.14%,而北京则下降了1.36%,仅为6.52%。最后,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年,京津冀三地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北京从21.38%下降了2.35个百分点,至19.03%,天津和河北则分别上升了1.29个百分点和1.12个百分点,分别至17.05%和4.86%。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京津冀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差异较大,北京市主要以汽车制造、计算机、电子行业为主,多数为下游终端产品;天津市产业发展较为均衡,上游原材料加工产业、中间制造产业、下游终端产业均有涉及;河北省主要以黑色金属产业、石油产业、农副产业为主,多数为上游原材料加工产业。(三)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结构比较分析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未来第三产业将会取代第一、二产业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支柱,也是未来产业结构的主导产业。对于第三产业而言,可将其简单理解为涉及流通、服务产业,表2为与年第三产业分行业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北京、天津、河北依次为77.45%、49.34%、36.6%;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北京、天津、河北依次为79.54%、50.21%、37.6%,从而可知,北京在京津冀地区内第三产业发展是最优的,而河北地区比重偏低,处在国内中下游水平。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一)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环境超载矛盾严重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区经济率先发展的区域,但其经济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对煤炭、石油、矿石等资源的需求量极大,同时,河北区域内制造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能落后,加剧了能源消耗。重工业的过度发展,导致京津冀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劣,环境污染、资源消耗问题严重,加剧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首先,京津冀地区是水资源匮乏地区,工业发展消耗了大量水资源,且该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日益活跃,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工业发展造成了水源污染,大量废水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自然水源净化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其次,基于大气污染层面,重工业发展燃烧了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向大气排放了硫化物、氧化物,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高频发生。据统计,年,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指数PM2.5达到73微克/立方米,严重超出国家规定标准。最后,京津冀地区土地资源更加宝贵,一方面,工业发展占据了大量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工业废渣排放使得土地不堪重负,湿地、草原退化严重,从而可知,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二)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由于京津*治文化气息浓厚,受*治层面的影响,京津冀地区产业以国企、央企为主,且多数国企与央企总部也坐落于该区域,使得国有型经济总量高于其他类型经济。据统计,京津冀地区国有经济总量达到60%以上,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相差较大,使得京津冀地区市场体制的统一化、规范化建设落后,无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最大效用。其次,京津冀地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据统计,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均是前十行业,导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特别地,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依旧以重化工业为主,其主要原因是北京、天津作为经济、*治中心,通过“虹吸效应”、“集聚效应”聚集大量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产业同构现象直接造成了资源浪费、市场秩序不稳定,大量低水平产业聚集,无法形成特色产业规模效应,使其产业竞争力弱,而*府过度干预、保护主义的存在,加剧了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受阻,整体经济效益差强人意。(三)产业附加值较低京津冀地区作为北方重要的经济圈,其经济结构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产业附加值较低。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要明显优于津冀地区,但相比于国际都市,重化工行业、石化行业依旧是北京经济支撑;天津重工业已经在进行升级改造,并大力发展高新产业,但传统行业规模比重大、产业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仍然凸出;河北省产业结构问题更加突出,其经济支柱依旧是高耗能、高污染、低产能的钢铁、煤炭产业,且集聚效应低、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经济质量差,同时,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附加值较高行业在河北省GDP中的占比较低。另外,在传统的农业、制造业上,河北省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也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种植结构老化、劳动生产率较低,制造业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以原材料和产品初加工产业居多,由此可知,京津冀地区经济结构失衡较为严重。(四)河北省人口净流出严重,且均主要流入邻近的京津两市人是具体实施者,人才聚集才能够保障区域产业顺利升级转型。但京津冀地区人才结构严重失衡,北京是*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化大都市,天津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京津在人才吸引能力要远强于河北省,最终导致河北省人才流失严重,且多数人才流入京津地区,而京津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从而严重限制了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对于河北省,人才流失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一方面,人口流失造成了河北省地广人稀,土地资源得不到广泛利用,经济发展不完全;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流失影响巨大,大量河北籍或河北省内高等学校毕业生未能在本地就业,制约了经济发展。*策建议(一)深入推广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地区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产业绿色化,深入推进绿色生产、绿色发展,对生态保护、资源节约设定严格的红线,发展资源节约型绿色经济。首先,转变京津冀地区产业能源结构,尤其在天津市、河北省,其产业结构多以煤炭、石油产业为主,借助生产、消费绿色化的双管齐下,积极推广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如建立完善的天然气供应体系、提高风电、水电、光电、生物电的使用比重,从而改变产业过度依赖石油煤炭的现状。其次,实现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推动绿色生产革命进程,以经济市场为导向,提高绿色技术的开发、创新力度,顺利引导产业趋于环保、清洁方向发展。而对于京津冀地区高消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采用迁出、淘汰等手段,保证产业转型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避免带来污染转移及资源高耗的问题。最后,以绿色消费带动产业的绿色化,借助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方式实现京津冀地区消费的绿色化。此外,京津冀产业改造升级要遵循该地区功能定位,建立、遵守环境保护体系。(二)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一领导,提高市场化程度京津冀地区产业要完成转型和升级,需要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在该背景下,首先,要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为产业的前瞻性、战略性发展提供引领纲要,并列出一揽子发展计划。其次,产业改造升级要以京津冀地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为基础,积极利用各个地区优势、弥补不足。同时,产业发展目标要与顶层设计相辅相成,按照该地区发展实践要求,构建集产业、交通、*治、经济、生态于一体的宏伟蓝图,加强三个省市产业规划的科学性、宏观性。最后,产业与顶层设计的无缝搭接,离不开统一领导,因而要加强京津冀地区的统一领导能力,如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控、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统一的生态保护机制,为该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建设功能强大的领导力量,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统一领导力量的构建可借助三省市之间的领导相互派遣、异地任职等方式,加强京津冀地区干部人才交流,推动地区产业协同发展。(三)以产业升级转移为抓手,实现地区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空间布局优化调整需要建立有效的产业协调机制。首先,*府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产业*策,从宏观角度为产业转型升级设定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其次,京津冀三省市产业要推进合作机制构建,抓住产业建设共同目标,加强企业主导型区域合作,使城市的交流沟通更加频繁、区域产业之间的互动频率更高,从而打破经济区域壁垒。同时,由于京津冀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因而要积极发挥国有企业优势,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对于*府而言,要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为视角,打破过去“一亩三分地”僵化思维和行*割据藩篱,加快资金、技术、硬件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京津冀地区整体产业结构一体化水平;最后,产业结构一体化离不开交通,因而要注重京津冀地区内交通网路的完善,为京津冀三省市内社会资源的流动提供保证。最后,加强雄安新区产业建设,雄安新区是位于京津冀地区国家重点打造的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其产业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进行建设,并主动融入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体系。(四)创造良好人才环境,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吸引北京、天津高等学府较多,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要远高于河北省,并且京津人才吸引力要优于河北省。首先,基于*府层面,积极打造省市要素市场一体化,借助*府统筹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管理机制,同时,*府通过*策、税收等方面优惠手段,完善京津冀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制,鼓励人才向冀地区迁移,加快人力资源在区域内流动,实现京津冀地区人才结构稳定;其次,各省市要塑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服务业等高端行业,吸引高端人才,实现人才聚集效应,同时,完善塑造人才培养、成长链条的扶持体制,扩大人才队伍规模;最后,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为人才提高广阔的发挥空间,从而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结论区域产业发展直接决定区域经济的命运,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一旦产业协同发生问题,则会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甚至出现负面影响。因而,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的,只有加强产业的系统发展,才能够实现京津冀整个地区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健康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由于京津冀三个省市优势、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因而要积极整合三个区域的优势,优劣互补,有效缓解或者解决不同省市的难题,促进京津冀地区内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释放出最大空间溢价。同时,*府在产业协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府应充分发挥*府职能,在*策、制度等方面为产业发展赋能,积极引导产业向高新产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同时,也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作者:杨莉虹(-),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河北经贸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宋晓华(-),女,汉族,吉林安图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电商品牌策略;左晓丽(-),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文章来源:商业经济研究年11期运营:吕辉审阅:杨昕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