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印度农民生产的食品中,1/3的食品在售出前就腐坏变质了。由于仓库和公路的状况不佳,印度农民生产的粮食常常无法被及时运到该国的其他地区。就算粮食能在腐坏之前被及时运到港口,印度的港口也无法及时处理这个工业经济体产出的大量商品。复杂的手续和严重的官僚作风让这种情况雪上加霜。在美国,商品只要几小时就能通关;在印度,这可能需要好几天。
粮食的出口让印度获得了美元,但是出口粮食的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上面这些问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小农场主共同面临的问题。虽然有些问题在印度表现得特别严重,但这些问题并不是印度独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粮食种植方面面临比印度更加严峻的问题,比如,不适宜耕种的土地、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劳动力的缺乏,等等。许多农民产出的粮食太少,农产品带来的收入很难维持生计。尽管农场能产出足以维持农民最低生活水平的粮食,但由于农场的规模太小,这些农民的生计仍然很不稳定。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粮食的价格是由产量很高的“大玩家”决定的,小农场主生产粮食的成本比这些大玩家高,但又无力影响粮食的收购价格。
在国内市场上,这些小农场主也可能要面对进口农产品的低价竞争。比如,在非洲的粮食市场上,小农场主的产品得和大量从欧洲“倾销”到非洲的农产品竞争。这些欧洲国家的政府向国内的食品生产者提供高额补贴。欧盟的农民可以按政府保证的价格销售自己生产的糖,同时欧盟还限制从非洲进口糖。公平贸易运动正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国家贸易上的不平衡问题,主要目标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争取公平以及足以维持生计的农产品销售收入。
在印度,公平贸易运动已经涵盖了多种农产品,超过万名小农场主和农业劳动者因此获益,但是这些人在印度的总体农业人口中仍然是极少数。对印度政府和像阿俊这样的稻农而言,出口农产品换取美元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生意。但是,农产品的大量出口可能意味着印度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品。农业是一项风险很高、收入很不稳定的产业,因此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有时买不起自己生产出来的食品。印度虽然有政府支持的食品补贴项目,但是由于印度存在腐败和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项目有时候反而让粮食的价格变得更高了。
农业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产业,对很多人来说,“农业”一词仍然意味着贫困。为了生存,许多独立的小农场主正在现代化的全球经济中苦苦挣扎。他们的产品虽然是需求很高的必需品,但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不容易。全球食品贸易的运作方式导致农民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阿俊的生计常常处在危险的边缘。就算阿俊能够侥幸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阿俊雇用的临时工很可能无法获得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收入。印度有一半人口的年龄低于25岁,因此为全国人民提供食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虽然印度的稻米产量和牛奶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但全世界营养不良的人口有1/4在印度。
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吸收了印度全国劳动力的很大一部分,但甚少能为这些劳动者带来富裕的生活。阿俊靠出口大米为印度换回了美元,但分到他手上的美元并没能给他带来致富的希望。目前,转型中的中国的经济增速暂时放缓,因此虽然像阿俊这样的稻农面临种种严峻的问题,但是印度仍然成了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国。年,印度的GDP增长了7%。当然,这个统计数据不一定完全可靠,尤其对印度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统计数据中含有一定水分是常见的事情。
在一定程度上,印度完全有理由庆祝自己取得的成就。印度不仅每年都能通过出口贸易获得额外的收入,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多项指标也在不断提高。印度儿童的存活率比以前高了,更多的国民的寿命能超过65岁。印度的识字率也有所提高:目前印度人口的识字率已经超过了70%。在19世纪,印度曾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后来印度的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为了再次追赶上先进国家的脚步,印度选择了一条非正统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自然也给印度带来了非正统的发展结果。印度之所以会走上这条非正统的发展道路,英国殖民者留下的经济传统显然是原因之一。
在英国殖民印度期间,英国的主要目标是获取印度的茶叶和香料等自然资源,以满足自身需要。因此,自然资源的出口贸易一直是印度经济发展的重点。印度为此大力发展支持这些出口贸易活动的服务设施,包括铁路系统和庞大的行政系统。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其他板块则被政府严重忽视。印度独立时,印度经济体的财富大量流失,经济结构也很不平衡。接下来,印度选择了一条很不寻常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一方面是因为印度复杂的国情,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说)是因为政府规划不足和政策的缺失。有些人认为,印度选择的这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既有精心设计的成分,也是偶然因素造成的。
西方国家已经总结出了一套成功模式,它包含几个清晰的步骤,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现代化可据此实现。只要跟随旧资本的脚步,一个国家获得的每一美元就都能增值数倍。这套经典的致富模式适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只要稍做变通,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就都可以重复这套模式。这是近些年来越南等国转型的原因。这套标准化的致富模式最早成型于18世纪。当时,工业革命的发生彻底改变了英国传统产业的运作模式。具体来说,这种“传统产业”就是农业。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一套理论,解释了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经过的几个典型阶段。
这套理论就像一份菜谱,在经过几个典型的步骤以后,各种食材和原料就变成了一道美食。华尔特·罗斯托认为,经济体的发展要经过以下的几个典型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一个几乎没有贸易活动、靠耕种实现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辅助工具和机器设备的供给十分有限,因此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不高,也没有太多的富余产品可供销售。起飞准备阶段: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提高,更多的产品用于交易。国家出现了对物理环境的投资,比如,对灌溉系统的投资。储蓄和整体投资的数额都有所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不大。
国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