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类风湿治疗6个月还未缓解,难治性类风湿真 [复制链接]

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临床最常见的风湿病之一,是一种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主要病理特征为滑膜慢性增生,进一步影响软骨和造成骨质破坏,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反复活动,病程进展最终可导致关节破坏、畸形和功能障碍。有报道RA患者5-10年的致残率可高达60%。然而,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RA的致残性,但由于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目前RA的治疗仍难以达到病情完全缓解或治愈。随着病程的延长,至少1/3RA患者对包括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在内的治疗反应欠佳,病情活动难以控制并出现进行性关节破坏及功能障碍。这些经正规足疗程治疗(如两种或两种以上DMARDs联合治疗半年以上)病情仍不能缓解或反复发作,

出现进行性关节破坏的RA患者,临床通常称为“难治性”或“顽固性”RA(refractoryRA)。这一部分病人估计在该人群中10%以上。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和关节外多脏器、多系统病变为病发症状的慢性风湿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起病隐袭且发展迅速,具有高致残性,早期确诊与治疗有助于患者今后正常生活的维持。

类风湿早期表现有哪些?

(1)急性炎症反应:在关节滑膜炎作用下,类风湿患者患病小关节会出现对称性的红肿热痛胀,这也是类风湿的典型反应。

(2)晨僵:类风湿早期发病之后,在滑膜炎和血管炎的双重影响下,关节循环出现障碍,若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不活动,关节周围就会出现水肿液的积蓄,导致相关关节不能正常活动,因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患者早起时,所以被称为“晨僵”。晨僵时间长短与类风湿疾病严重程度有关,类风湿病情越严重,晨僵时间就越长。

(3)全身性症状:早期类风湿患者还会伴随易疲惫、低热等全身性症状。

什么是难治性类风湿?

一般来说,使用两种及以上缓解风湿的药物六个月以上,但关节疼痛症状未缓解、炎症指标未降低的类风湿被称为难治性类风湿。有以下情况的类风湿患者很可能发展为难治性RA

1、HLA-DR4(+);

2、病情活动指数很高(包括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指数、血沉、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评估)

3、CRP(C反应蛋白)持续升高及高滴度即/p>

4、伴有皮下结节血管炎血小板增多、贫血等关节外表现/p>

5、未能在早期接受合理的抗风湿治疗者

6、关节X线显示软骨和骨的破坏进行性加重

难治性类风湿真的治不了吗?

难治性类风湿并不是不能治!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于难治性类风湿的治疗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例如免疫吸附技术的应用。因此,即便是难治性类风湿患者,也不要丧失治疗的信心!免疫吸附技术采用特制的免疫吸附剂,可以将患者体内存在的各种炎性因子与免疫复合物吸收掉。相比较药物等一般治疗手段,此疗法具有精准、高效的优势。

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本病相当于中医国家标准的“尪痹”,亦属“历节病”、“顽痹”、“骨痹”等病症范畴。发病多因寒冷、潮湿、疲劳、创伤等因素导致风寒湿等邪气闭阻经络,流注关节,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而发病;或因禀赋虚弱,病、产后调养失当,导致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外邪乘虚而入,邪痹经络,或日久痰瘀内生,留滞关节所致。以关节晨僵,小关节对称性、

多发性肿痛,活动受限,甚至僵硬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痹病类疾病。

(一)、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认定标准

“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目前国内外风湿界虽无统一特定的定义,但这一概念却被越来越多的同行使用。目前多数作者是根据RA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病程、病情活动性及患者对慢作用药(病情改善药)的效果而冠名。所谓“难治性RA”,顾名思义是指很难缓解病情或病情日趋加重的病例。综合有关资料,“难治性RA”诊断标准应满足以下4条/p>

1.符合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RA诊断标准;

2.病程在1年以上;

3.血沉(ESR)>65mm/h,c-反应蛋白(CRP)>2mg/dl。

4.经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小剂量激素(20mg/日)或联合应用两种以上慢作用药(DMARD)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病情仍处于活动状态:A、关节肿痛≥4个;B、关节晨僵>30分钟;C、ESR≥30mm/h,CRP增多;D、贫血;E、血小板增高;F、RF滴度1:40以上;G、关节外表现有:发热、类风湿结节、血管炎等。

有的病例一发病症状就很典型,且进展很快,对这类病例的评估也有一些标准,从临床上看,这些病例,很可能成为“难治性RA”,因此对这类病例的重视十分重要。

RA病情具有侵袭性/进展性(难治性)的评估指标:1.符合ACR的诊断,并累及跖趾关节;2.高滴度的RF(>1;3.短期内关节炎对泼尼松治疗不能完全缓解;4.有关节外表现:低热疲乏、贫血和血小板升高等全身症状;5.HLA-DR4阳性,ESR、CRP升高;6.多处类风湿结节;7.早期双手X线片即有骨损害。

(二)中医辩证治疗方案

1.风湿痹阻证

主症:发热,恶风畏寒,晨僵明显,周身关节疼痛剧烈,甚则骨骱屈曲不利,遇冷则痛甚,得热熨则可安,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沉紧。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药:防风汤(《济生方》)加减。

防风10g,*芪15g,白术10g,秦艽10g,羌活、独活各10g,桂枝10g,当归10g,茯苓10g,甘草5g,生姜2片,大枣5枚。

加减:关节肿胀者,可加防己、萆薢、木通、姜*利水通络;肌肤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祛风通络;湿盛者宜予苍术、川朴、苡仁等;风盛酌加防风、白芷、羌活。

2.寒湿凝滞证

主症:关节剧痛如掣,四肢拘急,不可屈伸,恶寒肢冷,身重,白而润,脉弦或紧。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

处方:乌头汤(《金匮要略》)合术附汤(《金匮要略》)加减:制川乌3g,麻*10g,白芍10g,*芪15g,白术10g,制附片6g,炮甲珠3g,全蝎3g,炙甘草10g。

或选薏苡仁汤治疗。

加减:痛甚加草乌、全蝎;关节僵直畸形加地龙、全蝎、蜈蚣、穿山甲;皮疹加乌梢蛇。

3.风湿热痹证

主症:恶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得凉则痛减,关节活动受限,手不能握摄,足难以展步,骨骱灼热、肿胀、疼痛、重着感,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饮,溲*赤,大便不爽或溏泻不实,苔腻或*腻,舌质偏红,脉数。

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方药: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防己10g蚕沙20g连翘15g苍术15g赤小豆30g滑石30g焦山栀15g*柏10g淮牛膝30g土茯苓15白花蛇舌草15g薏苡仁30g。

或选用四妙散、白虎桂枝汤、丹溪痛风方治疗。

加减:皮肤红斑者,酌加丹皮、生地、地肤子、赤芍等凉血散风;热痹化火伤阴,可加犀角、生地、玄参、双花、知母、石膏等以养阴清热、泻火解*;兼有疲乏无力困倦等气虚表现,宜加太子参、生*芪、炒白术、生地以益气养阴而清热除湿;上肢关节酸痛者,选加羌活、威灵仙、川芎、桑枝;疼痛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可选用独活、牛膝;腰背酸痛者,酌加杜仲、寄生、续断等。

4.寒热错杂证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肿胀,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恶寒,或局部触之不发热但自觉发热,全身热象不明显,关节屈伸不利,舌红苔白或舌淡苔*,或舌苔*白相兼,脉弦数或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通络。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加减。

桂枝10g,芍药10g,知母10g,防风10g,白术10g,炙附子6g,麻*6g,炙甘草6g,生姜5g。

加减:寒重热轻者,重用麻*、桂枝、附子等驱风散寒药;热重于寒者,加丹皮、生石膏、金银花;阴虚发热者加青蒿、生地等。

5.痰浊痹阻证

主症:关节肿胀疼痛、活动障碍,或关节畸形,关节周围肌肉漫肿,肢体麻木,皮下结节,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脘满闷,纳呆呕恶,泛吐痰涎,眼睑浮肿,面色暗滞,舌体胖而色暗,苔白腻或白滑,脉沉弦滑。

治法:化痰通络,行痹止痛。

方药:涤痰蠲痹汤(经验方)加减。

皂刺15g,白芥子10,穿山甲12g,鳖甲12g,炙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胆南星10g,炒枳实10g,生姜5g,甘草5g。

加减:兼脾虚者加白术、*参、薏苡仁;关节痛麻,部位不定,属风痰,加天麻、白附子、僵蚕;寒象明显者,加麻*、干姜;郁久化热者加海哈壳、浙贝母、丹皮;郁久成痰*者,加连翘、蒲公英、忍冬藤等。

6.瘀血阻络证

主症:关节刺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处拒按,日轻夜重,或关节局部肿痛变形有硬结、瘀斑,肢体活动不灵,晨间僵硬,肌肤干燥无光泽,或肌肤紫暗,面色黧黑或面部有褐色斑,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蠲痹。

方药: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当归10g秦艽I0g桃仁10g红花10g香附10g地龙10g五灵脂10g没药10g羌活15g川芎10g牛膝30g甘草5g制半夏10g枳壳10g。

加减:兼湿热者加苍术、*柏;兼气虚者加*芪;兼血虚者加阿胶、鸡血藤;关节痛剧加水蛭、白花蛇;关节冷痛加炙附子、桂枝;关节灼痛架玄参、丹皮;血瘀郁热者,加忍东藤、蒲公英;痛剧加乳香、延胡索、地鳖虫。肿胀明显者,“类风关”伴淋巴回流阻塞,臂肘肿胀,一般以单侧多见,双侧少见,加莪术,或指迷茯苓丸配以水蛭、泽兰、蜈蚣。

7.肝肾气血两亏证

症状: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骨节烦疼,僵硬活动受限,关节功能Ⅳ级,筋脉拘急,常伴见腰膝酸软无力、眩晕、心悸、气短、指甲淡白,脉细弱,苔薄,舌淡无华,或舌淡红。

治法:益肝肾,补气血,除痹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参15g独活10g桑寄生30g秦艽10g防风10g细辛5g当归10g芍药10g川芎10g地*10g杜仲15g牛膝15g获芬15g*芪15g白术10g肉桂3g甘草5g

加减:偏阴血虚者,咽干耳鸣,失眠梦扰,盗汗,烦热,颧红,加左归丸治之。偏阳虚者,面晄白,浮肿,畏寒喜温,手足不温,加右归丸治之。肿胀甚者加白芥子、皂角,外敷皮硝。关节疼痛甚者,宜予石楠叶、老鹳草、忍冬藤、虎杖、金雀根等①常见证型:阴虚阳浮(或旺)症、脾虚卫弱证、肝肾两虚(阳虚、阴虚并见)证。

患者可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