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代名老中医妇科验方选 [复制链接]

1#

助孕汤(孙一民)

月季花6克、玫瑰花6克、丹参15克、当归9克、生地9克、白芍9克、柴胡6克、香附9克、苏梗6克、桔梗6克、仙灵脾9克、鹿衔草9克

水煎服,或制成丸剂。

调经助孕。

结婚数年不孕育。适应于月经不调,久不孕育者。

方中月季花、玫瑰花调经助孕,丹参、当归、生地、白芍为四物汤加减,养血活血,柴胡、香附、苏梗、桔梗舒肝理气解郁,仙灵脾、鹿衔草补肾阳,可调整内分泌而助孕。

通管汤(庞泮池)

当归9克、熟地9克、赤白芍各9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生茜草9克、海螵蛸12克、制香附12克、路路通9克、石菖蒲9克、生苡仁12克、皂角刺9克、败酱草15克、红藤15克

每日1剂,水煎分服。

活血化瘀,清障滞,通胞络。

因盆腔炎症引起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输卵管造影明确诊断者)。

本病病机主要为瘀阻,由于癥瘕积聚,阻于脉络,精不得施,以致无子。癥瘕之成,多为血滞或血瘀,故本方首选桃红四物汤为基础,四物养血活血,加入桃、红,功专活血化瘀,以上6味,皆入肝经,化瘀除滞,但活血须行气,故用制香附、路路通、石菖蒲理气通络,加入皂刺、苡仁以消积通障,方中生茜草、海螵蛸2味,即《内经》之四乌贼骨芦茹丸,原方治血枯经闭。芦茹即茜草,活血行瘀,海螵蛸咸温以软坚散结,达消积通络之效。本病病期较长,大量攻破,易耗正气,故以并不峻烈之活血消积而不伤正气之药,同时瘀久易化热,加入败酱、红藤,清热凉血散瘀通络,全方走肝肾血分缓消瘀积,可以久服。

经前下腹刺痛,烦躁易怒,脉弦,苔薄边暗,有肝经气郁者,上方去熟地加柴胡6克、郁金9克;平素腰膝酸软,小腹隐痛,经行有块,脉细无力,舌质暗淡,肾元不足者,去红藤加菟丝子11克、仙灵脾9克;口渴咽干,大便燥结,脉细数,舌质红,有阴虚内热者去熟地加生地9克、丹皮9克、*芩9克;临经形寒肢冷,腹痛喜热熨,脉细舌淡有寒者,去败酱草、红藤,加桂心5克、炮姜5克、小茴香6克。

排卵汤(赵松泉)

柴胡6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泽兰10克、益母草10克、鸡血藤10克、怀牛膝10克、刘寄奴10克、苏木10克、生蒲*10克、女贞子10克、覆盆子10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

1.月经期服药,月经第1天开始,连服3-4剂。2.中期服药,月经第13天开始连服3-4剂。如果月经后错,稀发或闭经,则采用服药3剂,停药7天,再服3剂。以后停药7天再服。同时配合基础体温,如果基础体温超过36.6℃,连续3天就停药。等月经来潮后,再按第一种方法服药。如果不来月经,仍按基础体温的测定序贯服药。如果基础体温连续上升15—20天,有可能是怀孕,则应化验,如为妊娠则服保胎药,以预防流产。

舒肝补肾益精。

月经不调,月经后错、闭经或不排卵,卵巢功能不良者。

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敛阴柔肝,二药有推陈出新而调经之作用,赤芍通经行血,配生蒲*行瘀化滞,有增强子宫收缩作用;鸡血藤补血活血,疏通经络以治血枯经闭,与益母草相伍调经,即化瘀又生新;用苏木祛瘀理气以破血,合刘寄奴更增祛瘀通络之效,佐泽兰舒肝气以和营血;用牛膝宜导下行为主,走而能补,既能益肝肾又可强筋骨,在方中有引诸药下行,使气血得以畅行之作用。以上诸药意在舒肝肾之郁,补肝肾之精,使气舒精足血畅,则月经自调。

阴虚有热者,加青蒿、地骨皮各10克,生地12克,元参10克,知母6克;心烦起急,乳胀胸闷者,加青皮10克,橘叶6克,留行子、香附、木香各10克;闭经日久者,加当归10克,桃仁6克,红花、茜草、三棱、莪术各10克;性欲减退者,加仙茅、仙灵脾、肉苁蓉、山萸肉、菟丝子、鹿角霜各10克;痛经腹胀者,加川楝子、元胡各6克,香附10克,广木香6克;纳差浮肿者,加山药15克,茯苓12克,焦三仙各10克,草蔻、白术各6克;肥胖者,加茯苓12克,远志、陈皮各10克;眠差者,加制首乌12克,炒枣仁、远志各10克,茯苓12克;腹寒肢冷者加桂枝10克(或肉桂3克),橘核、荔枝核各10克,吴茱萸6克;湿热下注者,加炒知母6克,*柏6克,败酱草12克,草河车、鸡冠花、椿根皮各10克。

归经汤(刘炳凡)

*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北*芪20克、当归10克、大枣5枚、桂元肉12克、炙远志3克、枣仁10克、灵脂炭10克、蒲*炭10克、荆芥炭5克

益气宁神,化瘀止血。

月经过多,形成崩漏,腹痛有凝块,淋漓不断,或经期延长出现气血两虚症状。

脾主统血,脾旺则水谷精微充盈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即所谓“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虚则运化失常,五脏受累,冲任失养,即所谓统摄无权,不能制约经血。故本方才用四君(参、术、苓、草)健脾以增化源,脾旺则经行流畅;然有形之血不能自生,须得阳气的温煦而后才能补给,故以当归补血汤(归、芪)益气生血;气耗津伤,心气受损,故以大枣、桂元肉、远志、枣仁以养血宁心。高凝出血最忌见血止血,以失笑散(五灵脂、蒲*)加荆芥,三味炒炭(外焦内*)活血以止血,即“通因通用”之法。其中五灵脂一味,朱丹溪最为赏识,半炒半生,每服9克,水酒调服,名独行丸,治妇人产后“血冲心动”。荆芥一味,华佗取其炒黑名“愈风散”治产后血晕。清·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载:“本品能助脾消食,通利血脉,治吐衄、肠风、崩中、血痢、产后血晕。”余行医以来常与失笑散合用,取效颇多,故表而出之。

心主血脉,出血过多,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加人参5克、黑附片3克以防其虚脱;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藏血,如郁怒伤肝,情绪易激动,宜加生地15克、白芍15克养血柔肝;如尿频尿急伴阴虚有热者去远志、当归,加女贞子、旱莲草、仙鹤草、白茅根各15克,养阴以清热;如少腹胀满,冷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加炮姜、砂仁各3克以温中暖下,助消化。

痛经艾附丸(蒲辅周)

艾叶、四制香附等分

共研细末,红糖熬膏为丸。

每次服9克,每日2次,白开水送下。

温经理气止痛。

妇科痛经,月经不调,属胞宫有寒,肝气不舒者。

艾叶辛温,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配以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全方药简力专,共奏其效。

热性痛经方(沈仲理)

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大生地12克、红藤30克、败酱草20克、金铃子10克、炒五灵脂12克、炙乳没各5克

经行腹痛开始每日1剂,早晚各服1剂。见膜样痛经,腹痛剧烈兼见呕吐者,加服辅助药,*连5克、川贝母粉10克、公丁香5克、肉桂3克,四味共研细末,分成5包,每日1包,分2次服用,呕止即停服。平日可加逍遥丸,每服6克,每日2次。

清热消肿,行瘀止痛。

痛经,属热郁型。

本方用四物养血活血,配红藤、金铃子、五灵脂与乳没,活血祛痛;败酱草一药,李时珍指出:“治血气心腹痛,破癥瘕,催生落胞,赤白带下,古方妇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后人不知用,盖未遇识者耳。”故本方取败酱草性味苦平,清热消肿,行瘀止痛之特点,尤其适用于热郁痛经之证。

化膜汤(朱南孙)

血竭末3克(另吞)、生蒲*15克(包煎)、五灵脂10克、生山楂9克、刘寄奴12克、青皮6克、赤芍9克、熟*炭4.5克、炮姜炭4.5克、参三七末3克(分吞)

每月经前服用,服7—10剂,一般3个月至半年左右痛经缓解,内膜呈碎片状脱落而告痊愈。

化膜行滞,散瘀止痛。

膜样痛经。

方中以血竭散瘀化膜,消积定痛为君;蒲*、五灵脂活血散瘀止痛为臣;生山楂、刘寄奴、赤芍善于散瘀行滞;青皮疏肝破气,又可化积;妙在方中熟*炭、炮姜两药,一寒一热。熟*炭推陈致新,引血归经;炮姜炭去恶生新,温经止血,两者相伍,行中有止,攻补兼施;参三七为化瘀、止血、定痛之佳品。

经前乳胀者加柴胡、苏噜子、路路通、丝瓜络;乳癖结块者加炙山甲、昆布、王不留行、芋艿丸;经期泄泻者加焦白术、怀山药、芡实;经少欠爽者加三棱、莪术、丹参;痛经甚者加炙乳香、炙没药;情志抑郁,胸闷不舒者加越鞠丸、沉香曲、四制香附丸;口干便燥者加生地、丹皮、当归、桃仁、月季花,或用瓜蒌仁、火麻仁;腹部有冷感者加炒小茴、制香附、淡吴萸、艾叶;腰膂酸楚者加金狗脊、川断、桑寄生。

补益冲任汤(何任)

小茴香3克、炒当归9克、鹿角霜6克、女贞子12克、沙菀蒺藜9克、*参15克、淡苁蓉9克、紫石英12克、枸杞子9克、旱莲草9克、补骨脂12克、淡竹茹15克

每日1剂,水煎分服。

补冲任,益肝肾。

崩漏久治不愈(包括功能性子宫出血,或人流后出血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净,或疑似子宫内膜异位致崩等)。

冲任损伤之因,有血热、血瘀、脾虚、肝肾不足等。治崩漏常用止摄,此治标也,易于复作。本病贵在治本,治后断根。本方连服,在于治本。冲任关于经、带、胎、产,和脾、胃、肝、肾亦有密切关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若冲任功能正常,肝脾肾各有所司,则本病自愈,故本方以立论立方。广收补冲任药及方,经数10年之临床采用,筛选成本方。本方用于辨证属冲任虚明显者,一般不作大的加减。

补阳益气汤(韩百灵)

熟地20克、山药15克、白术15克、巴戟15克、川断15克、寄生15克、菟丝子15克、*芪40克、海螵蛸25克、炒地榆50克

健脾益肾,固涩止血。

脾肾阳虚之崩漏。

方中以熟地、菟丝子、川断、寄生等,缓补肾中之生气;山药、白术健脾益肾;巴戟天温养命门;*芪斡旋大气;海螵蛸、炒地榆塞流止血。全方补阳益气,脾肾兼治。

若脾虚甚者,重用白术,酌加人参、云苓;肾虚甚者,加鹿胶、艾炭各15克,血多者,倍炒地榆。

参乌合剂(李衡友)

*参20克、制首乌12克、山药15克、白及10克、川断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2克、仙鹤草12克、蒲*炭10克、生甘草6克

水煎温服,每日1剂。

益气养阴。

气阴两虚之青春期崩漏。

方中重用*参益气;制首乌、二至养阴;再益以山药、川断健脾固肾;仙鹤草、白及、蒲*炭止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益气养阴,固肾止血之功。

出血过多者,加阿胶12克、田三七末3克;气虚较重者,加*芪15-20克;肝火过重者,加白头翁10克、秦皮6克。

四草汤(夏桂成)

马鞭草30克、鹿衔草30克、益母草15克、茜草15克

每日1剂,水煎服。若系鲜草,剂量加倍使用。

清热化瘀,利湿止血。

更年期崩漏(血虚夹血热型)。

方中以马鞭草、鹿衔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益母草,茜草活血化瘀止血。

清热固经汤(徐志华)

生地、白芍、丹皮、旱莲草、生卷柏、紫珠草、仙鹤草、茜草、蚤休、生地榆、贯众、蒲*、槐花、大小蓟各10克、

每日1剂,水煎分服。

清热养阴,化瘀凉血。

血热崩中,出血量多。

生地、丹皮、旱莲草、生卷柏配以丹皮,清热凉血,养阴敛阴;贯众、蚤休两药清热解*又可止血,加之收敛止血之紫珠草、仙鹤草、茜草、槐花、大小蓟;活血行瘀,止痛之贯众,共奏清热养阴,化瘀凉血之功。

加减清海丸(何炎燊)

熟地24克、淮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9克、北沙参15克、阿胶12克、麦冬12克、白术9克、桑叶9克、白芍15克、石斛12克、龙骨24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

每日1剂,水煎分服,服至5-7剂后,崩块之热得遏者,去桑叶、丹皮,加龟板、鳖甲、牡蛎。愈后每月经前服4-5剂,病根可除。

补养肝肾,降火止血。

室女崩漏。

此方大旨在养肝肾之阴,肾水足,肝阴充则相火安宅。且方中熟地、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丹皮、阿胶多为凉血养血之品,既可止其泛滥之势,又可补其漏泄之亏,又用沙参、麦冬、石斛养胃阴,以冲脉隶属阳明也,用白术、山药补脾气,以脾为统血之脏也。此方既治下焦,又兼顾中焦。

经漏验方(李玉奇)

乌贼骨20克、莲房炭50克、生地炭40克、当归10克、胡*连10克、知母15克、升麻10克、白芍20克、木香10克、牡蛎20克、甘草20克、大枣10枚

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每日1剂,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早晚各服1次。

滋阴敛血,和胃益气。

功能性子宫出血。出血淋漓不断,色鲜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倦怠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方用乌贼骨末、莲房炭、生地炭清热止血,当归、胡*连、知母滋阴清热,热去则血静,白芍、牡蛎敛阴养血,取木香行气,使养血补血而不滞;用升麻、甘草、大枣升提中气,固经止血,调理脾胃以固后天之本。全方融塞流、澄源、固本为一方,起到滋阴敛血,和胃益气之功效。

补肾冲剂(孙宁铨)

女贞子、墨旱莲、生地榆、制*炭

滋养肝肾,凉血止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肝肾阴虚型)。

方中重用女贞子、墨旱莲补肾滋阴,养肝补血;地榆凉血止血;制*炭既凉血止血,又化瘀生新。

补肾固胎散(刘奉五)

桑寄生45克、川续断45克、阿胶块45克、菟丝子45克、椿根白皮15克

共研细末每服9克,每月逢1、2、3日;11、12、13日;21、22、23日各服1次。

补肾安胎。

习惯性流产属于肾虚者。

方中桑寄生、川续断滋补肝肾,益肾安胎;阿胶块凉血固涩而止血,又能养血而安胎;菟丝子辛甘平微温,既补肾阳又能益肾阴,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椿根白皮是取其性寒能凉血固涩止血之效,出血时可以止血,未出血时可预防出血。整个方剂突出了以补肾为主要作用而治其本,稍佐清热固涩之剂以治其标。

苏叶*连汤(岳美中)

*连0.9-1.2克、苏叶0.6-0.9克

每日1剂,水煎频服。

清热泻火,降气止呕。

妇女胎前恶阻、呕恶不止。

*连清热泻火,尤以清泻胃火见长;苏叶降气消痰以安胎,全方力专,共奏清热泻火,降气止呕之效。

缩宫逐瘀汤(许润三)

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蒲*10克、生五灵脂10克、*参20克、枳壳10克、坤草15克

每日1剂,水煎分服。

缩宫逐瘀。

产后恶露不绝,不全流产及痛经等。

产后冲任虚损,气血不足,瘀血常内滞,致新血不得归经,引起产后恶露不绝,正如《胎产心法》所云:“恶血不尽,好血难安”。故取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蒲*、五灵脂逐瘀止血为主,辅以枳壳理气,使气行血畅,瘀血得以排出;复加坤草养阴活血,祛瘀生新;加*参者,意在补气,以增宫缩之力,性虽与五灵脂相畏,而二药同用,常可提高逐瘀之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坤草、枳壳、蒲*对动物均有兴奋子宫平滑肌,使子宫收缩增强的作用,并且蒲*还有止血作用,能使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元时间缩短,使血小板量增加。故本方具有缩宫逐瘀之功。不全流产及胞衣不下致出血不止,同是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本方亦恰中其要。此外,经血不畅之痛经也宜用本方。

血虚甚者*参改50克,出血甚者*参改克;腹痛甚者,五灵脂改15克;下瘀血块多者,加三七粉3克(分冲);出血日久者加桑叶20克,血气臭者,加*柏10克;浮肿者加生芪50克。

疏气定痛汤(刘奉五)

制香附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五灵脂9克、没药3克、枳壳4.5克、木香4.5克、当归9克、乌药9克

每日1剂,水煎温服。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慢性盆腔炎腰腹疼痛属于气滞血瘀者。

方中香附、川楝子、延胡索、五灵脂、没药、乌药行气活血止痛;枳壳、木香理气;当归养血,全方共奏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效。

清宫解*饮(班秀文)

土茯苓30克、鸡血藤20克、忍冬藤20克、薏苡仁20克、丹参15克、车前草10克、益母草10克、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分服。

清热利湿,解*化瘀。

子宫颈炎。

子宫颈炎急性时宫颈红肿,有大量脓样分泌物,色白或*,质稠粘而秽臭,腰及小腹胀疼,或发热口渴,脉弦细数,苔*腻,舌边尖红,慢性时则宫颈糜烂,带下量多,少腹胀疼,腰酸膝软,甚或性交时阴道辣痛或出血。证属湿热带下或湿瘀带下。本方重用甘淡平之土茯苓为主,利湿除秽,解*杀虫;忍冬藤、车前草、苡仁之甘寒,既能辅土茯苓利湿解*,又有清热之功,而且甘能入营养脾,虽清利而不伤正;鸡血藤辛温,能补血行血,是以补血为主之品;益母草辛苦微寒,能活血祛瘀,利尿解*;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可补可行,与鸡血藤、益母草同用,则补血化瘀之功益彰;甘草既能和调诸药,又能解*。全方以甘辛苦为主,寒温并用。甘则能补,辛则能开,苦则能燥,寒则能清,温则能行。故本方有热则能清,有湿则能利,有*则能散,有瘀则能消。

带下量多,色*而质稠秽如脓,加马鞭草15克,鱼腥草、*柏各10克;发热口渴者,加野菊花15克、连翘10克;阴道肿胀辣痛者,加紫花地丁15克,败酱草、大蓟各10克;阴道瘙痒者,加白鲜皮12克,苍耳子、苦参各10克;带下色白,质稀如水者,减去忍冬藤、车前草,加补骨脂、桑螵蛸、白术各10克,扁豆花6克;带下量多而无臭秽阴痒者,加蛇床子、槟榔各10克;每性交则阴道胀疼出血者,加赤芍12克,地骨皮、丹皮各10克,田三七6克;腰脊酸痛,小腹胀坠而痛者,加桑寄生15克,川杜仲、川续断各10克,骨碎补15克。

解*丹(蒲辅周)

当归30克、赤豆卷(用赤小豆发出芽0.3厘米长即晒干)90克、肉苁蓉(酒洗去盐)30克、土茯苓90克、银花30克、银花叶30克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

每夜服1丸,嚼细,白开水送下。

化瘀消癥,利湿解*。

妇科肿瘤。

当归、牛膝和血消瘀;苁蓉、山茱萸滋肾肝,消癥瘕;赤豆卷、土茯苓、银花叶有消有补,可清火*,和脾胃,利湿热,解*;白蜜润五脏,解百*,利二便,生凉熟热。

卵巢囊肿方(王怡康)

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熟地9克、蚤休30克、甘草3克、三棱9克、莪术9克、延胡索9克、乌药12克、半枝莲80克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活血化瘀。

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即中医所谓癥瘕之类疾患,为气滞血瘀,聚结不散而成。故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方中用归芎芍地四物汤活血养血;延胡索活血止痛;三棱、莪术活血破血,乌药理气止痛;半枝莲、蚤休清热解*。

通经方(戴鉴周)

大*、柴胡各30克,桃仁、虻虫、水蛭各20克,斑蝥(去头,足)5克,?虫10克,*参50克,巴豆(去皮、心及油)5枚,熟地60克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每服5丸,日3次,米汤或糖水送服。

活血祛瘀、破积消坚。

闭经,属瘀血内积甚结成癥瘕积聚等。

方中以巴豆、大*祛瘀消癥,推陈致新,桃仁合诸虫,生新,攻积治痞;柴胡疏肝理脾,解郁散结,*参、熟地补虚生血,诸药合用具活血化瘀,破积消坚之功,由于消中有补,攻补兼施,故能逐瘀积而不损正气,共奏奇效。

本文摘自马汴梁等《名老中医验方集》,全国中医妇科流派联盟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请勿以身试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表致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