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小镇实现跨越式发展 [复制链接]

1#
预备干部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pitp.gd.cn/new/20211001/95866.html


  新时代背景下,*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今年,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既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个标志,也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迈开第二步、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面,我将结合自己一年来在基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走访调研,以亳州市谯城区芦庙镇为例,对芦庙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和想法,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芦庙镇隶属于安徽省亳州市,位于亳州市谯城区最北部,素有“鸡鸣闻两省,犬吠惊三县”之说,是安徽纳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范围区域,是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南距亳州市区约13km,芦庙镇国土面积69km2,耕地约亩,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查户籍人口人。自古以来,芦庙境内就有“地平壤厚,得中土之和气,百物一蕃,众庶以集”的美誉。


  同时,芦庙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乡镇。当前,除少量粮食作物外,农产品以种植朝天椒、中药材何首乌、白术、优质果蔬等经济作物为主。


  二、近年来主要工作及成效


  作为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乡镇,近年来,镇*委*府以“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奋力走在皖北振兴前列”为总要求,在斗争、奉献、实践、开放的“红韵芦庙”精神引领下,坚持从实际出发,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强化*建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向着“中华辣椒第一镇”的发展目标扎实奋进。


  (一)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镇*委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多措并举,火力全开,举全镇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镇干群在镇*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戮力合心,奋发作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基本要求,全力落实问题整改,持续发力。年底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全部实现脱贫,杨庄、徐庙、前毛三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扶贫的路上一个也没有落下。特别是在年底,省市际互查抽到我镇杨庄村,对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扎实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芦庙镇*委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杨庄村*委也获得了市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二)产业发展蓬勃兴旺


  全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做大经济总量,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招商引资成效开始突显,引资额逐年增加,年已达到2亿多元。工业项目不断增多,安踏喜宝鞋服、谯北风力发电、安徽和顺电气等项目先后落地,生产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增加值逐年提高。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现代物流和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市场销售额持续上扬,第三产业进一步突显。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连年丰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余亩,农林畜牧业不断向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朝天椒(“一红”)、中药材何首乌(“一黑”)、时令蔬果等优质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持续增强。积极探索“*建+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产业利益联结帮扶机制,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


  芦庙镇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加大,镇村面貌不断改观。每年都争取高标准基本农田治理项目落地芦庙,五年来总投资多万元,治理杨庄、雷庄、袁庄、芦庙等7个村高标准农田6万多亩,在整治区内基本完善了电力、交通、自动化灌溉工程、供排水等配套设施,奠定了芦庙农业加快发展的基础,使土地成为创业的“香饽饽”。


  四好农村路、畅通工程、扩面延伸工程、扶贫道路、“一事一议奖补”项目等高标准农村道路建设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变了农村道路交通现状。自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新修建硬化水泥道路、高标准农田道路每年达10km以上,安置路灯多盏。结合土地增减挂项目、新村建设项目配套,目前全镇8个村入村主干道全部畅通,多数自然村庄内道路得到硬化提升,群众的出行越来越方便。同时,每年机井开打近百眼,农田灌溉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


  三、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芦庙镇的农副产品主要包括朝天椒、中药材何首乌、特色果蔬,“一红一黑”更是成为芦庙镇的特色种植产业,但这些农副产品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盲目发展、无序经营状态,放任小产品自行参与经济大市场竞争,产品销路和价格都掌握在别人手里,没有形成自身的发展理念、发展动能和品牌价值。且由于种植户对经济发达区域大众消费需求习惯和文化底蕴了解甚少,导致产品缺少品牌意识和文化内涵。


  (二)文化旅游业发展迟滞,亟待深入谋划


  芦庙镇作为拥有独特的“一站一园”的乡镇,“一站”是指京港高铁线芦庙站,“一园”是指皖北烈士陵园,其红色资源丰厚,同时也兼具农耕体验教育实践基地的独特优势。


  但截至目前,芦庙镇红色乡村生态旅游总体规划还处于初级阶段,皖北烈士陵园的省级宣传力度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距离打造中原特色的吃、住、采、游、研五位一体的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仍处在起步状态。


  (三)社会治理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建合力


  当前,全镇在民生和社会治理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改革、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突出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社会治理机制有待完善,未与*建形成强大合力,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个别同志团队意识有待加强,集体荣誉感还不够强烈,干事创业的韧劲和谋事干事氛围尚可进一步提升。


  (四)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内生动力不足


  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性收入主要包括:村集体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经营收入指的是村集体开展各项生产、服务等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村集体经营或租赁生产性设施和公益性项目获得的收益,种植经济苗木或作物的收入以及村集体房屋的出租收入。


  通过对逐村的调查统计,芦庙镇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情况如下:雷庄村53万元、芦庙村20万元、前毛村49万元、王楼村万元、袁庄村66万元、杨庄村59万元、徐庙村65万元、焦楼村50万元,具体分布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8个村之间的集体经济收入差距显著,收入最高的王楼村和收入最低的芦庙村之间的差距有五倍之多。


  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责任感尚不够强烈,过度依赖*策性补助,“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部分农村群众对集体经济认同感不够,认为发展集体经济难度大,参与支持的热情不高。


  四、对策与建议


  我认为作为传统农业乡镇的芦庙镇,发掘红韵底色,实现跨越式转型发展,建设成为的“中华辣椒第一镇”将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为前提,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建设主体,以农业和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工业、旅游、文化、商贸、娱乐等产业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地域经济综合体。而要建成这样一个红色底蕴、椒香四溢、誉满全国的“特色小镇”,笔者认为必须切实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改进:


  (一)融合一二三产,打造芦庙辣椒品牌


  芦庙镇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南距亳州市城区约10公里,境内京九铁路、商阜高速、亳虞公路平行纵贯南北,古颜公路齐腰横跨东西,西侧则有国道邻肩而过。


  “脱贫致富快,要靠产业带”。在“一红一黑”产业发展中,“一红”可围绕全镇规模化种植红辣椒优势,强力推进朝天椒产业项目,完善朝天椒产业链条;“一黑”可围绕特色中药材何首乌种植优势,着力发展何首乌规模化种植、加工和市场贸易一体化产业发展项目。同时,通过发挥“互联网+三农”的新型模式,把芦庙镇打造成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相结合的“特色小镇”。


  对于种植的朝天椒,要改变之前的仅仅把釆摘的辣椒农作物直接贩卖给批发商的传统小农经济模式,在考虑引进新品种“保银、保银”系列使农产品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对红辣椒进行深加工,延长该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充分挖掘红辣椒的产品附加值。例如可在与“老干妈”“重庆老火锅”“海底捞”等知名餐饮加工企业交流合作的同时,探索芦庙自身的市场品牌,加工具有芦庙风味的辣椒粉、辣椒油、辣椒酱;同时要及时进行品牌LOGO的保护性注册,并逐步拓展运用到生活中T恤、礼盒、购物袋等一系列文创开发产品,以及全镇的导引牌、垃圾桶、路灯杆等“城市家具”设计中,引导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有机衔接。


  在销售渠道和服务方面,通过引驻电商企业,打造包括“中华辣椒第一镇”官方旗舰店、京东旗舰店、淘宝、天猫等一系列电商平台,再配合针对性线下布点多个实体门店,将第三产业融入到辣椒产品的销售服务中,在带动周边人口就业的同时,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厚植红韵底色,培育新型业态


  1.整合文化资源,创建国家文旅基地


  芦庙镇拥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全省闻名的革命老区之一,芦庙村和雷庄村更是著名的芦家庙战役革命地。镇内的高铁站附近建有姜延斌同志亲笔题名的皖北烈士陵园,在建*一百周年到来之际,可考虑在其周边扩建具有红色精神教育功能的革命英雄纪念馆,与高铁站出口广场空间无缝对接。深入探索以革命先烈精神的时代内涵为指引,不断开展“传承英雄精神,缅怀革命先烈”“我与*旗共成长”等主题纪念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和游客们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发扬先烈精神。


  同时,要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一方面,通过整理收集当地相关历史资料,运用多种传媒手段,从各个层面展示当地传统文化项目及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历史故事和社会价值,进一步提升游客参观体验感。另一方面,要通过“三微一端”“抖音”“快手”等互联网新平台强化宣传推广,全方位展现芦庙镇的红土地底色,逐步打造形成华中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红色文化旅游区。


  2.编制红色乡村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开拓农旅体验IP


  芦庙镇作为一个农业大镇,承载着几千年来未间断的人类农业文明。要在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现状,发展高规模设施农业,做大做强红辣椒特色产业的同时,紧跟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号召,努力把全镇农业打造成全省农旅旅游爱好者的体验点。


  要做好红色乡村生态旅游总体规划,通过一系列的农旅改造,规划设计多种产品生产线的农业旅游体验区。在明年春天的时候举办“中华辣椒第一镇”首届红辣椒节,游客可参与红辣椒及相关产品的种植与加工制作,秋收时则可以来这里摘辣椒、挖何首乌、学农耕,吸引城市居民来此身临其境地体验农业、农事,愉悦身心。


  结合田园旅游,建设形成新业态。一方面,要优化提升村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塑造优美宜居的乡村居民点;另一方面,要提高相关旅游产品推广力度,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创新性地转化成“田园商品”进行出售,使整体农民可以转变成为旅游业的从业者,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让芦庙镇的体验式休闲农旅成为一种假日乐趣和令人向往的独特旅行方式。


  (三)强化*建引领,织密多方共治网


  可通过以各村*组织为主导,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主心骨作用、*员带头作用,积极推行共商、共建、共管、共治、共享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以*建为统领,结合各村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以“绣花”功夫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抓好抓实,积极发动*员干部、群众、志愿者在各自片区内示范引领、共管共治、精准发力,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形成村田共治、串珠成链、连片成景、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优化片、组、邻“三长”体系和网格化包保监测管理工作机制,紧密结合*史学习教育和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活动,积极开展*策宣传、新冠疫苗接种、矛盾调解、改厕、人居环境治理等,将管理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在不断提升文明程度的同时,实现精细化管理。


  (四)提升干群培养教育,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村集体经济收入偏低的村庄,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公司作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断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强化*策扶持,切实解放劳动力,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芦庙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少的民族村,可以积极向区委统战部争取民族村项目。年投资万开建的冷储库房,预计建成后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达10万元。对于脱贫村-徐庙村,拥有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可尝试争取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投资建设“八月炸”“阳光玫瑰葡萄”等绿色果蔬大棚,从而实现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的“多点开花”。


  各村可试点以振兴公司为主体,探索新型土地流转模式。按照全镇规范的市场统一定价,乡村振兴公司与大户和农户分别签订正式合同,把集中连片的土地通过转租给大户赚取一定份额的服务费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更好的反哺服务群众。振兴公司通过统筹土地流转工作获取流转服务费用,通过配套服务组织提供服务获取经济收益,从而让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持续增强。


  同时,要抓好*员干部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想深处充分认清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加强对相关*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力度,使广大干群全面了解并理解国家的*策措施,引导群众支持、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五、结语


  乡村振兴,迁染民志,关之盛衰。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芦庙镇发展红辣椒产业,奋进红土地振兴,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中华辣椒第一镇”的伟大事业,非一日之功,更不会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下,在“红韵芦庙”精神的引领助推下,在广大干群的勤劳协作下,一定会擎动芦庙镇这个红色小镇实现跨越式发展,蝶变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中华辣椒第一镇”!

来源/作者: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芦庙镇选调生张元龙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