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市场正在惩罚这三类产业地产中报解读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临床治疗

作者

排云

8月最后一天,中期业绩披露收官,圈圈抓紧看了华夏幸福、招商蛇口、亿达中国、电子城、空港股份、东湖高新、中电光谷、张江高科、市北高新、上海临港、坤鼎集团共11个较典型园区开发运营商的报表,发现了一些令人振奋、也令人警醒的情况。

在展开讨论之前,先说较两个较有共识的判断:

1.园区开发行业已从蓝海变成红海。这表现为,一方面,重点城市收紧分割*策、提高自持比例、提高招商门槛,打擦边球的空间无限逼仄;另一方面,大量新兴主体进入,或自营或抱团,市场供给量激增、产品差异不大,竞争趋于激烈。

2.*策变量影响致命甚成绝杀。产业地产受到全国性、城市性、本地性三层*策的影响,任何一个*策的变动,都会极大影响产业地产的准入、规划和招商,以上半年为例,给行业带来较大影响的*策包括,新能源补贴退坡、北京产业定位高精尖化,这些*策已经远超出房产、土地管控的范畴。加强对*策的理解和研判,加强对本地*策和规划的理解,空前重要。

在这样的行业状态和*策状况下,产业地产企业收了几斗米?

(图为11家园区上市公司中报主营业务收入)

1.猛一看,全行业增收又增利。上半年,11个产业地产企业实现营收亿元,同比增25%;实现净利润亿元,同比增46%。

2.再一看,原来是二八定律在作妖。华夏幸福和招商蛇口,两家头部企业合计营收占比85.9%;合计利润占比89.5%;剩下的9家企业蚕食余下的份额。

(图为11家园区上市公司中报净利润)

3.仔细算,剔除两家大企业,行业规模和利润则呈双降态势。剩余9家企业,共实现营收98.6亿元,同比下降6%;共实现利润16.5亿元,同比下降8%。

(图为11家园区上市公司中报现金流)

4.更可怕的事还在后面,所有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都为负数,合计达-.6亿元。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所有的产业地产企业,无论大小、无论国企民企,要么在吃老本,要么筹钱度日。

众所周知,“利润”不能发工资、“利润”不能买地、“利润”不能还利息,能干这事儿的,只有“现金”。过去20年,亚马逊一直以负利润或零利润的状态经营,这没有妨碍它的股价上涨倍,但一家企业没有现金,一晚上也熬不过去。

产业地产的上半年就是这样:有营收有利润,但手头的钱却少了。

什么导致了这种全行业的尴尬?

圈圈继续往下八,原来,市场正在惩罚这三类产业地产商:

1.市场正在惩罚不卖住宅的产业地产。去地产,万科大哥一直在说“去地产”,但没妨碍万科悄悄拿地盖房子。但在产业地产这行,地产尤其是住宅地产,则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本文不讨论产业地产企业应不应该卖房子的问题)。令人敬佩的是,有一部分企业,确实走上了较为纯粹的园区发展之路,比如中电光谷。

以中电光谷为例,在收入结构中,公司仅有万的配套住宅收入,园区产业空间租售和园区运营业务几乎占比%。在这种结构下,园区的业绩好坏几乎就是整体。上半年,由于合肥、温州、沈阳、成都和长沙等项目尚处于在建或拟建状态,尚不能确认收入,公司的园区销售收入下降明显,公司整体营收同比下降了4成;公司称,主要原因系产业园销售模式的调整。

对照来看,中国最大的商务园区运营商亿达中国上半年录得%的利润增长,住宅销售功不可没。

俗话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你看,房地产又何尝不是产业地产的压舱石?

2.市场正在惩罚高自持的产业地产。转售为租,让SOHO的潘石屹多年后丧失了与他的老伙伴们PK的资格,在产业地产行业,自持运营在提升园区产业品质的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他们的报表。比如上海的张江高科、市北高新。

张江高科在自身使命的原因下,加大了对核心区物业资源的收购和保有力度,减少核心区物业资源的销售。上半年,张江高科实现净利润3.59亿,同比约增16%。看起来还不错啊!但要知道,这里面,有投资收益3.59亿。如果没有投资,会怎样?

类似的情况还有市北高新,报告期内,公司产业载体运营模式进一步向租售并举模式转变,经营业务保持以促进优质资产沉淀为主。期内,招商不错,公司的产业载体租赁收入大幅增长了41%,但总体上看,公司营业收入却大幅下滑了36%。“由于大客户销售周期较长的特点,公司上半年尚未实现产业载体项目的成功销售,产业载体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公司称。

3.市场正在惩罚市场单一的产业地产。一个不太严格的特点是,半年收入规模20亿以下的企业,在营收上和利润上,表现出收缩的状态。似乎证明,体量较小的企业风险较大。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