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年上半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4.1%,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数是第二产业的1.5倍。同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降至40%左右,其中第二产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降至20%左右,因此国有工业企业对GDP的贡献率仅为8%左右,未来贡献率还会进一步下降。相比之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而服务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仍达50%或更高。如果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心还放在第二产业,那么后续改革空间以及能够释放的改革红利都很小,未来有必要将改革的重心从第二产业转向服务业。长期以来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偏低,仅为我国工业的1/3,为美国服务业的1/4,说明过去服务业改革不到位,未来需要加快推进服务业改革。所谓改革的“玻璃门”、“旋转门”主要体现在三产上。服务业改革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方向,对稳增长、促就业、提升消费层次、满足人民需要、改善经济结构、吸引外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以及提高国民素质都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经济中的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大部分服务业供给不足,未来需要积极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增加服务业有效供给,释放服务业改革红利。
一、我国三大产业的GDP构成
在我国GDP的构成中,三大产业的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建国初期我国是农业国,年农业占GDP的比重高达50.5%,之后逐渐下降,到年农业占GDP的比重已降至8.9%。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8%上升至48.1%,改革开放后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在40%至50%之间,到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0.9%。改革开放后我国服务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渐上升,持续从年的22.3%提高到年的50.2%。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首超第二产业,年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50%,年上半年服务业占比达到54.1%。另外,由于服务业采用收入法(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统计,核算不全易造成服务业增加值低估,因此服务业的真实比重可能更高,或达到55%。服务业不仅在经济总量上占据优势,自身构成也非常丰富,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包括除了农业、制造业等五大实物商品生产部门之外的所有其它十四个产业部门。服务业既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还包括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文化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所以,现代服务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服务业,而是现代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占GDP比重逐年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偏低,说明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国际上看,在经济总量排名前15的国家中,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为69.9%,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低。即使与巴西、俄罗斯等同等收入水平的金砖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比重也较低。产业结构转型理论和国际经验均显示,随着一国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会上升。因此,推进服务业改革,挖掘服务业发展潜力,释放服务业活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国有企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目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降至40%水平,经历多年的国企改革,第二产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也在持续下降。由于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类型众多,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等,之间可能存在交叉重叠,难以严格区分国企和非国企成分,因此我们着重考察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变化。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以及资产规模等指标均显示,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在下降。从营业收入贡献率来看,-年私营企业营收占全部工业企业营收总额的比例从30.9%上升到35.5%,而同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全部工业企业营收的贡献从27%下降至20.3%。从利润贡献率来看,-年私营企业利润占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从30.5%上升到35%,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从27.5%下降至18.6%。从资产总额来看,-年私营企业资产占比从18.9%提高至22.2%,而同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从40.7%降至37.5%。之所以当前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比重相较于营收比重、利润比重要高一些,是因为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僵尸企业仍然占据着大量资产。
整体来看,国有企业在第二产业的比重已经降至20%左右,而目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40%,因此国有工业企业对GDP的贡献率仅为8%左右,而未来该贡献率还会进一步下降。以资产回报率(利润与资产的比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可以发现,自年起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回报率连续五年下降。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回报率仅为2.87%,远低于全部企业资产回报率的均值6.47%,更低于私有企业的10.59%(伍戈和郝大明,)。按照这个速度,我们大致测算,年国有工业企业对GDP的贡献率仅为5%左右。如果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还放在第二产业,那么后续改革空间将很小,能够释放的改革红利也很少,因此在继续推进工业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应该将服务业作为未来改革的方向。
三、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偏低
虽然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显著提高,但与第二产业或国际水平比较,其劳动生产率仍然偏低,说明过去我国服务业改革不到位,未来积极推动服务业改革意义重大。
(一)与第二产业的比较
以各产业的名义增加值除以就业人数来衡量劳动生产率可以发现,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持续高于服务业。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2.36万元/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10.48万元/人,即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服务业的1.18倍。鉴于过去三十几年服务业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超过第二产业,以年不变价格指数换算得出实际劳动生产率,发现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服务业的3.33倍,即两者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达到3.33。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也低于第二产业。从年到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达7.8%,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为5.4%。
由于服务业难以标准化,规模效应不显著,服务过程需要劳动者直接参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属性强,其劳动生产率天然地低于第二产业,但是我国第二产业与服务业之间日益扩大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恰恰反映出我国第二产业和服务业改革不同步的现实。服务业改革明显滞后,导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比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得多。
(二)国际比较
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LaborOrganization)测算,以年PPP(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折算,年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美元/人,而美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约为我国的4.1倍,日本为2.8倍,德国为3.2倍,英国为3倍,俄罗斯为1.7倍,巴西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也略高于我国,为1.1倍。然而,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别国差距却小一些。例如,日本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2.3倍,德国为2.9倍,英国为2.6倍,俄罗斯为1.7倍,巴西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与我国持平。总体来看,我国与别国在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上的差距要大于第二产业,说明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
从年起我国服务贸易连续处于逆差的状态从侧面反映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偏低的事实。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为亿美元,而服务业贸易逆差为亿美元。以“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除以“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表示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虽然近年来建筑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上升,但运输、旅游、保险、金融、专利费和特许费等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偏弱。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意义重大
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我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方向,对我国经济增长、提升消费层次、改善经济结构、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
服务业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吸收就业。年我国GDP较上年增长6.9%,其中服务业增长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53.7%,首超第二产业。在当前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劳动力供给减少、产能过剩等对传统制造业约束加强的情况下,推动服务业改革,释放服务业改革红利,提高服务业增加值能够一定程度上对冲第二产业产出增速下滑,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服务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优于其他产业。我国服务业就业占比稳步提升,从年起服务业就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年起服务业就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年服务业就业占比达到42.4%,吸纳就业人口是第二产业的1.45倍,是第一产业的1.5倍。年美国服务业就业比重为82.5%,日本和德国为70.4%,说明随着未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它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推动向消费型经济升级
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提升消费层次,促进内需增长。-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52.3%,投资贡献率平均为51.1%,净出口贡献率平均为-2.4%。较长期以来,我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平稳,近两年有上升势头。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大量中产阶级产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人们不仅需要好的产品,还需要好的服务,新型服务消费需求增长很快。通常居民消费可分为耐用品消费、非耐用品消费和服务类消费。我国居民在餐饮、交通通信、居住、教育、文化娱乐、医疗等方面的服务类支出占居民总支出的比重从年的30.2%上升到年的47.3%。年美国居民的服务类支出占居民总支出比重为66.5%。未来在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演进中,人们对优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需求会进一步提高。年我国居民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服务上的支出占居民总支出的比重为15.2%,美国为22.5%。持续优化服务业结构,稳步提升服务质量,增加居民所需要的服务业供给,推动供需结构有效匹配,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进一步放开服务业准入限制,推动服务业有序开放,有助于打破垄断,倒逼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我国整体开放水平。
1、对内开放
加快服务业对内开放,降低非国有资本的服务业准入限制,有利于促进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长期以来服务业国企改革落后于第二产业,服务业中国有企业比重远超过第二产业。年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已降至20%左右,而在A股服务业上市公司中,年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占比分别为60.68%、52.8%和50.95%。在服务业中占比最高的批发和零售业中,年国有企业的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8.5%、37.5%、40.1%。在住宿和餐饮业中,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占到全行业的48.5%。在金融业中,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所有上市银行的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1.3%、62%、66%,城商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均为国资背景。所谓改革的“玻璃门”、“旋转门”,主要体现在三产上。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违约、跑路等乱象频生,其背后固然有监管、法治等多重因素,但准入管制与国资垄断导致的低质量金融服务也是基本原因之一。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内开放,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可以倒逼国企改革,激发市场良性竞争,从而改善服务质量,加速服务业发展。
2、对外开放
以往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是制造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步伐慢于制造业。年中国加入WTO时,外商直接投资中实际投向第二产业的比重高达80.8%,而投向服务业的比重仅为17.1%。对外开放对我国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约为28%,而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仅为7%左右(江小涓,)。然而,随着土地、能源、劳动力等制造业成本上升,外商直接投资开始转移至其他国家或地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自年起外商投资企业的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下滑,利润总额占比从年起开始下滑,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占比分别为11.5%、13.4%和15%。另外,当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减弱时,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对国际收支平衡造成一定压力。年外商直接投资仅增长5.6%,而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18.3%。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看,直接投资差额从年最高峰的亿美元下降至年的亿美元,仅与年水平相当。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逐渐从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从工业转向服务业。由于发达国家服务业较高劳动生产率、利润率颇具吸引力,从年至年上半年,在我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中,平均有20%投资于美国的房地产业,17%投资于信息通讯业,13%投资于能源行业,9%投资于娱乐业,5%投资于金融和商务服务业。
尽管我国制造业对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下降,但近五年外商直接投资中实际投向服务业的比重开始上升。年外商直接投资中投向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至48.1%,而投向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0.2%,首超第二产业。年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服务业的比重已快速上升至64.3%。从年至年,在服务业14个子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集中于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比重分别为42%、15%和15%,而在教育、医疗、文化服务上的投资比重仅分别为0.03%、0.13%和1.07%,说明这些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远远不够。未来随着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结合我国巨大的服务消费需求,外资流入的数量和速度都会加快,并通过竞争和示范效应促进国内服务业整体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将消费留在国内,防止资本外流,对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都有积极意义。
(四)增强国民素质与国家软实力
服务业覆盖面广,与人口素质、国民生活息息相关,丰富多样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都是提高人力资本、增强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国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25岁以上人口中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8.8%,而同期美国为41.9%。教育行业以国有事业单位为主,民营资本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年民办学校数量占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学校的比重分别为25.8%、12.0%、2.6%和66.4%,较年几乎无增长。目前我国文化娱乐产业占GDP比重仅为0.66%,而美国文化娱乐产业占GDP比重为1%。匮乏的文化娱乐服务供给难以满足居民日益丰富的文体需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行业的繁荣不仅可以带动经济上行,更有利于增强国民素质,增加人力资本,提升国家整体软实力,奠定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
五、释放服务业改革红利
首先,服务业改革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目前我国经济中的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大部分服务业则供给不足,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应该去制造业的过剩产能,还应该增加服务业的有效供给。鉴于国有工业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已降至8%左右,未来还会更低,而服务业中国有企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5%,因此我国国企改革的重点应该更多向服务业转移,通过深入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有效的*策措施、构建良好制度环境,释放服务业改革红利,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
其次,扩大服务业的对内和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加服务业有效供给。过去我国制造业的对内和对外开放都走在服务业前面。从制造业的经验来看,放松进入管制,引入竞争机制,扩大开放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因此服务业的改革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近日国务院连续发文,扩大养老、健身休闲等产业的社会资本准入,完善国有资本退出机制,研究国家持股金融机构的合理比例。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提出服务业重点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资准入限制,放开会计审计、建筑设计、评级服务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推进电信、互联网、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等领域有序开放。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对内对外开放已有一些实质性举措,例如年年初中国联通、中国铁路总公司纷纷试水混合所有制改革,当然关键在于落地执行。
第三,协调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共生关系。服务业改革发展与第二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没有先进的服务业,很难有先进的制造业。近年来美国“再工业化”与我国的“增服务业”表面上看似并不一致,但实则是在纠正各自的经济结构失衡。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部门专业化外包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对制造业带动作用较弱。年以金融、交通运输、信息传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34.9%,而年美国服务业占GDP比重高达81.1%,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9.5%。因此,需要促进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协调共生发展,实现经济的稳健增长。
作者盛松成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兼职教授,谢洁玉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干部,于卫国亦对本文有贡献
(本文仅反映作者观点,不代表所供职机构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