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90年代以来,庞大的人口基数给印度带来了 [复制链接]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国内资本形成率与国内储蓄率走势呈现出高度一致的上升性,这说明随着印度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居民总体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国内储蓄率基本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并有逐步增长的势头。

资本形成主要来源于国内储蓄及国外储蓄。独立初期,印度储蓄率还不到10%。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独立后印度逐渐提高储蓄率,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总储蓄率不仅持续不高,而且起伏波动。

据统计,印度总储蓄率从一年度的8.9%上升到一年度的12.6%,一年度却下降到11.8%,一年度又上升到14.0%,一年度升为14.6%,一年度达到17.2%,-年度再升为18.9%,一年度达到19.5%。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前,印度储蓄率基本上长期保持在20%以下。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国内储蓄率明显增加,一年度的22.8%,上升到一年度的23.7%,再上升到一年度的31.7%、-年度的34.2%、一年度的35.7%、一年度的37.7%和-年度的32.5%。20世纪90年代以后,印度储蓄率基本上长期保持在20%甚至30%以上。

而且,一年印度国内资本形成率与国内储蓄率走势线保持着高度一致的上升性。因而,印度国内储蓄为其资本形成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是印度经济增长的基石。同时在各类储蓄中,家庭部门储蓄占的比例最大,到20世纪90年代初约占76%,公营部门占15.3%,私营部门约占9%。

印度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劳动力呈无限供给趋势,丰富的人力资源构成了其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自独立以来,印度逐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加速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进程。近几年,印度之所以实现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快速成长且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主要原因。对教育的投入是加速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要手段。

例如,“一五”期间,印度*府对教育投入额仅为15.3亿卢比,“二五”为27亿卢比、“三五”为58亿卢比、“四五”为78亿卢比、“五五”为91亿卢比、“六五”为亿卢比、“八五”期间增加到亿卢比,再上升到“十一五”期间的亿卢比。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印度还非常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尤其加大了在科技领域的投资力度,到“十五”计划末期,科拉投入提高到GDP的2%。

印度拥有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目前有万科技人员,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知识分子人数为3.6亿,比法国和日本的总人数还要多。印度对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助于加速人力资本的形成进程,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印度服务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拉动其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印度正由一个农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迈进。

然而,印度劳动力供给仍存在一定的约束性:

(1)印度劳动力约为4.41亿个,但绝大多数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成人识字率仅为54%,适龄儿童失学率也不低。这种劳动力结构显然难以适应和满足印度现代经济增长的需要,随着其经济自由化、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这种状况将更难以适应国际化的后竞争,从而使印度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受到限制。

(2)印度技术人员大量外流,人力资源潜力受到挑战。印度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使其可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形成后发优势,为印度实施赶超战略提供条件,同时也会造成大量人才的流失,如印度信息技术人员的流失就非常严重。面对人才流失现象,印度*府及相关部门已开始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环境、对归国人员提供各种优惠*策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才外流,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印度*府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3)近几年,印度人口增长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人口基数大,人口绝对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印度整体经济水平还欠发达,在欠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存在着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无疑加剧了印度本已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必然形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进而影响其经济增长。

众所周知,现代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科学技术进步,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增长目前只在一些少数发达国家才得以实现。印度度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机制不健全,自主研发能力受限,因而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一直是印度利用外资的核心。在引进外资时,印度曾严格要求国外企业要一并提供技术转让,以充分发挥技术扩散效应。

但随着印度外资*策的调整,印度对外国企业在其国内的股权比重及对技术转让的要求有所放宽,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印度的技术进步。另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印度获取国外技术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最大的技术输出国一美国,在绝大多数领域对印度都实行禁止*策,这大大限制了印度获取先进技术的渠道。

印度技术进步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局限于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其中T软件和服务业出口增势强劲,在整个出口中的比重进一步攀升,软件业出口比重从一年度的4.4%增长到一年度的7.89%,软件业对印度整个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接近12%。然而,印度仍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真正形成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尚需时日。

从长期动态上看,印度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演化对其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印度产业结构变化有利于资本形成

长期以来,印度第一产业生产率低下,储蓄率偏低,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入第二、三产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居民总体收入呈上升趋势,有利于提高储蓄率,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同时,印度产业结构变化形成了资本形成的新的载体。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第三产业中的人力资源形成印度资本形成新的载体,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印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扩大了其资本积累,有利于资本形成,进而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增长。

(二)印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利于促进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首先,印度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使其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得生产过程日趋高级化,指长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其次,印度产业结构高级化促使其经济增长结构升级,在独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印度经济增长缓慢,增长质量低下,农业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部门,经济增长明显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高,尤其是第三业中的服务业对经洗指长的影响与日俱增,服务业开始成为印度经济重要的增长因素:服务业能吸收大量的投资和就业、市场容量大,将为印度静济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主要受到私人消费X、国内资本形成或总投资X,以及商品服务进口总额X的影响。模型显示,在模型设定的影响印度经济增长的5个因素中,通过逐步回归法删除对模型解释不强的变量后,最后有私人消费X、国内资本形成总额或总投资X,以及商品服务进口总额X进入模型。

尤其是私人消费对印度GDP增长的影响比较大,其边际产出为1.个单位。由此可见,从最终需求的理论视角来看,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内需来拉动的。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到年总人口达到10.8亿,占全世界人口的16%,且仍以每年1.4%的速度递增。

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了巨大的商品购买潜力,而且在印度仅中产阶级就达2.5亿人,这部分居民购买力极强。另外,随着印度农村经济的发展,印度人数众多的农村居民也形成一个巨大的商品市场,大大刺激了印度的内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