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会议中国经验与第三世界的全球问题澎
TUhjnbcbe - 2023/1/11 20:15:00

年以来,对中国经验的强调,逐步成为思想界乃至*治界的一个趋势。此种趋势背后,不仅体现着对年代以来以欧美思想界理论为圭臬的中国学术思潮的反思,也潜藏着力图从中国经验中找寻新的“普遍性意义”和“新的现代化路径”的可能性。更进一步,从“中国经验”到“中国模式”、“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原本对可能性的探讨,似乎已经迅速转化为一种必然性。然而,最近数年来国际国内局势的复杂变化却在提醒所有的思考者,我们还不能过早的从”经验”跃迁到“模式”,还需要更充分地认识“中国经验”本身的复杂性,而且,由于中国更深刻地介入到全球事务之中,“中国经验”需要在全球性的眼观中重新定义和理解。这种全球性眼观,又绝非只是“全球化眼观”——以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来认识世界历史和世界格局的眼观,我们曾经长久地迷失在此种视野和逻辑的影响下而不自知,从而无法想象在依附与争霸之外的世界秩序可能性;这种全球性眼观,必然包含着那一度被遗忘、被无视的第三世界之维度,包含着“中国经验”中已然触及和影响到但却显得更加陌生、更加多元、更加复杂的第三世界人民和第三世界国家。

“‘中国经验’和第三世界的全球问题”国际会议现场

在此背景下,年12月19、20日,由项飙(牛津大学)和汪晖(清华大学)发起,吕新雨(华东师范大学)、HuricihanIslamoglu(博阿齐奇大学)、*盈盈(中国人民大学)、JenniferHoldaway(牛津大学)、VijayPrashad(三大陆社会研究所)、蒋晖(清华大学)、徐秀丽(中国农业大学)、PrabhatPatnak(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陈柏峰(中南财经*法大学)、朱旭峰(清华大学)、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郑绍雄(中国社科院)、卢云峰(北京大学)、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潘家恩(重庆大学)共同参与讨论的,“‘中国经验’和第三世界的全球问题”国际会议,在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院召开。

经验与话语

第一场讨论的主题是“经验与话语”。项飙作为主持人解释了本次会议的缘起,他指出,当代中国的变化是如此的迅猛,以至于像他这样成长于中国的学者,在离开中国十年之后,都感受到了巨大陌生感。当他作为学生的时候,中国的问题还是如何融入世界,而在今天,人们更多地在谈论中国的主体性、中国的经验,以及四个自信。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界依靠从西方借来的理论和话语来认识中国,今天的学者已经在开始探索一种自主性意识的理论思考。中国的此种变化,能否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思考自身问题的经验参照;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否在与其他第三世界的互动和合作中,共同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全球思考,成为本次会议的出发点。

吕新雨首先为与会者们分享了她对一种新经验的观察和理解。她指出,新技术巨头影响下的商业模式演化及其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和已经是中国人日常性的经验,也将成为全球人民、第三世界人民普遍的经验,但这种经验本身确实需要深刻地反思和批判的。

当下中国的新媒体巨头,如

1
查看完整版本: 会议中国经验与第三世界的全球问题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