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魏来
编者按:
在稳舵中奋楫,在逆风中前行。今年以来,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国经济仍表现出十足的韧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在“稳经济”方面无疑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长三角的“半年报”究竟有何亮点?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本报将从即日起推出盘点长三角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1
GDP增速“V”型回升
今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冲击,我国经济GDP同比下降6.8%。进入二季度后,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支持*策有效落地,我国经济全面加快恢复。其中,长三角“半年报”表现亮眼,沪苏浙皖经济回升态势明显,发展势头向好。
从GDP总量看,江苏、浙江、安徽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前十;从GDP增速看,苏浙皖也均取得“半年正”的好成绩。
其中,江苏表现最为亮眼。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GDP的拉动作用较一季度明显改善,推动江苏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亿元,位居长三角之首,全国第二名;GDP增速由一季度的下降5.0%,转为上半年的增长0.9%。
浙江方面,上半年GDP为亿元,位居全国第四;GDP同比增长0.5%,比一季度提高6.1个百分点。安徽方面,上半年GDP为.1亿元,排名全国第九,增速由一季度的下降6.5%转为上半年的增长0.7%。
“苏浙皖一季度经济均出现负增长,但在上半年就完成由负转正,说明二季度的经济恢复速度相当快,这非常不容易。同时,从全国范围看,三地的GDP增速也相对领先,体现了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的经济龙头地位。”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教授奚君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海方面,上半年虽然没有实现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但二季度GDP增速已回到正值区间,经济回暖态势明显。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为.8亿元,位居全国第11位,GDP同比下滑2.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4.1个百分点。
“与苏浙皖三省相比,上海的经济恢复稍显滞后,主要原因是上海人口密度较大,疫情防控措施比较严格,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受疫情不利的影响比较明显。”奚君羊指出,整体来看,上海经济社会运行已逐渐回归正常,总体呈现向好态势。
整体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半年GDP总量为.82亿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公布的数据,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亿元,按此计算,长三角上半年GDP总量占全国的24.25%。
“长三角三省一市是国内公认的最具经济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经济复苏态势极为明显,贡献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付一夫看来,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复苏,主要得益于疫情防控较为到位,早早地为复工复产扫清了障碍。“同时,江浙沪皖充分发挥一体化协同和各自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的优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面复工复产,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回暖,彰显了长三角经济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的强大韧性。”付一夫指出。
2
第三产业成关键动力
从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大幅下滑,到二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在业内人士看来,长三角经济上半年实现“V”型回升,第三产业功不可没。
以表现最好的江苏为例,上半年,江苏省第一产业增加值.56亿元,同比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63亿元,同比下降0.2%;第三产业增加值.73亿元,同比增长1.8%。
浙江也呈现出“两升一降”的格局。上半年,浙江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亿元,下降2.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亿元,增长2.5%。
整体来看,苏浙两省第三产业增速明显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整体GDP增速,对此,奚君羊认为,这是一个可喜现象。
“这表明江苏和浙江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向发达经济体靠拢,经济转型效果开始显现。”奚君羊表示,“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是否强劲,是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发达经济体对农业、制造业的依赖会降低,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上升较快,整个社会需要更完善的服务业来支撑,江苏、浙江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加快,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从上海来看,尽管上半年GDP增速未能由负转正,但二季度GDP已实现正增长,经济回暖态势明显。其中,第三产业稳步复苏,部分行业形成有力支撑,特别是以互联网、数字化和科技创新为依托的相关行业发展较快,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逆势增长。
“二季度以来,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江苏、浙江、安徽上半年GDP分别同比增长0.9%、0.5%和0.7%,以此推算,二季度三省GDP同比增幅约为6.2%、6.0%和7.0%。受输入型疫情的持续影响,上海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仍较为严格,上半年GDP同比下降2.6%,未能转正。但据测算,上海二季度GDP也实现了1.1%的增长,成绩来之不易。”民银智库宏观区域研究团队负责人应习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3
全年GDP正增长可期
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冲击下,长三角经济展现了相当的韧性。那么,在疫情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依旧较高的下半年,长三角经济走势又将如何?
“展望下半年,我国经济走势仍主要取决于疫情防控的进展。在各地*府足够重视的情况下,疫情再次大面积暴发的可能性较低。”应习文指出,从三大需求看,随着抗疫特别国债、地方*府债券等逐步发行到位,投资有望加速回暖。同时,随着复商复市有序推进,餐饮、娱乐、文化、教育等相关消费有望企稳;在前期需求压抑的背景下,住房与汽车消费正在回暖,消费有望走出低迷区间。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缓慢重启,下半年外需有望逐渐走出低迷,有利于出口企稳走好。
“整体来看,预计三季度传统服务业的复工复产将继续推进,有望促使整体经济基本正常化,不过,近期南方地区普遍降雨,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或对经济产生一定拖累,综合考虑,三季度GDP增速有望继续小幅提升。”应习文进一步指出,“四季度,随着疫情传播条件变化,不确定性犹存,常态化防控不会放松,甚至可能加强,经济完全正常化仍有难度。综合而言,三、四季度GDP增速将恢复至5%左右的水平,全年GDP回归正增长可期。”
“疫情防控的成效有望进一步体现,三、四季度的国内疫情形势有望进一步好转。这为下半年进一步复工复产以及经济恢复提供了重要保障。与上半年相比,下半年经济环境有望进一步改善。”奚君羊指出。
为了对冲疫情影响,一系列财**策和货币*策持续出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
“从*策落地到产生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随着诸多宏观*策进一步落地,下半年,*策效果将逐步显现,为下半年经济加速恢复提供了保障。”奚君羊说。
“双轮驱动”全国经济复苏
不仅是长三角,今年上半年,我国直面挑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稳步复苏。从GDP增速来看,全国31个省市中上半年有16个实现了正增长。
“与一季度仅西藏实现正增长不同,上半年已有逾半数的省市实现GDP正增长,表明各地经济正在加速复苏,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复苏也相对较快。”中国银行(港股)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周景彤认为,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首先,复苏加快,二季度经济增速已由负转正,总体表现好于预期。其次,结构转变,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基建和信息消费等领域较快增长。”周景彤表示,“第三,供给端恢复好于需求端。工业增加值已连续3个月为正。服务业逐渐回暖,但投资、消费、出口仍处于负增长区间。第四,就业面临压力。前6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万人,同比减少了23.5%。”
下半年,面对不确定性犹存的大环境,我国经济又将如何发展呢?
“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将保持稳中有进、长期向好的格局。今年三季度,经济有望在二季度的基础进一步复苏,GDP增速有望超过5%,全年则有望增长2.5%左右。”周景彤表示,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宏观*策将继续落实“六稳”“六保”*策,积极财**策更加积极,货币*策更加灵活有效,同时将更大程度地发挥“内循环”作用,加快实现内外两个循环的“双轮驱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具体来看,需求方面,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提高,或呈现出‘基建投资高、房地产投资稳、制造业投资低’的特征。消费有望保持温和修复态势,但也依然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储蓄抗风险倾向增强等因素制约,恢复周期可能长于预期。此外,鉴于全球疫情和*经局势演变充满不确定性,出口增速依然承压。”周景彤进一步指出,供给方面,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恢复趋势,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市场情绪修复缓慢,将导致接触型、聚集型消费复苏较慢,服务业将呈现“弱复苏”态势。
“考虑到海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全球供应链体系将持续受到影响,我们应更进一步推动强大的国内市场的形成,这要从促进居民消费、推动‘新基建’等方面着手。”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要继续通过完善营商环境、优化外贸结构、主动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兴市场等方式,助力稳外贸、稳外资。
“此外,还应该有意识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技术进步、数字化转型、资源配置优化、规模经济和管理改进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付一夫进一步指出,“具体可在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市场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