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如何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关怀精神
TUhjnbcbe - 2023/7/27 21:25:00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之后,正在迈向服务经济时代,国民财富的创造从主要依赖第一、二产业转向依赖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增长、高赢利和强辐射等特点,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概述

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使用较多的一种定义是:“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WTO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年9月*的十五大报告上。

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具有“两新四高”的时代特征。两新是指:新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城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性服务业的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新服务模式——代服务业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四高是指: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

二、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主要特点

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是传统服务业的对称,或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来临》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并突出强调了后工业社会中的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与在此之前的服务业的区别。他认为,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效率低,剩余劳动力多、素质差,因而服务业主要以个人服务和家庭服务为主;在工业社会中,服务业主要围绕商品生产活动而展开,以商业服务和运输服务为主;但在后工业社会中,服务业则以技术性、知识性的服务和公共服务为主。美国学者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则明确给出了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一般范畴和简单分类模型。他认为,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主要包括四个行业,即教育、科学研究、通信媒介和信息服务,突出强调了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知识性和信息服务性。

从理论归纳的角度分析,传统服务业一般具有增加值低、乘数效应小和劳动力素质较差等方面的特点。与之相比较,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一般具有五大基本特性:高技术性,即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科技含量高。例如,银行存贷款业务是传统的银行服务业务,但若采用高科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起电子银行和网上存贷款服务系统,则银行业就变成了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知识性,即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例如,教育服务、科研服务、文化传媒服务、专业技术服务、计算机软件应用服务等。高增加值性和集群性,即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不仅可以使服务过程产生知识的增值,而且可以产生服务的规模效应和各种服务相互融合的聚集效应,引起服务的大幅度增值。例如,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交互融合程度高、大多集聚于国际大都市之中,从而使像纽约、伦敦、东京、北京等这样的大都市,拥有众多的国际性咨询企业、金融企业、网络服务企业、市场中介组织和教育培训基地等,由此带动整个大都市的服务经济能够产生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即引起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不断扩张、专业分工细化和高效益的协作。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即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从业人员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管理的能力,从而构成了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核心能力和“白领”、“灰领”阶层的聚集区。新兴性,即在时间上是现代兴起的或从过去演变而来的。例如,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就是新兴的;以电子商务和第三方集中配送为基础的物流服务业就是从传统商业、运输业中衍生而来的。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五大特性的描述,是针对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整体而言的,但具体到某一实际的服务行业,它可能同时具有五大特性,也可能只具有一二个特性。例如,旅游业的整体行业具有知识性和高增加值性,但缺乏高科技性、高素质性和新兴性,只有具体的诸如航天中心游和未来的太空游之类的科技旅游,才同时具有知识性、高增加值性、高素质性、高科技性和新兴性。这样,在理论上就需要依据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五大特性,具体确定或有效界定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标准。

一般而言,在做出总量定性判定的前提下,界定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基本标准有两个:一是同时具备五大特性的严格标准;二是只需要具备某一特性的宽泛标准。如旅游业,总量定性判定只是具有知识性(不考虑具体的、分量性质的科技游项目)和高增加值性,若按严格标准,则旅游业不属于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范畴;但若按宽泛标准,则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范畴。又如,房地产业在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兴起的,相对于传统的建筑业而言,一般是有新兴性和高增加值性的,尽管它缺乏知识性和高素质性,按严格标准不属于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范畴;但按宽泛标准,又可以将其归类于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之中。

三、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的转型模式

所谓转型模式即指一些通用性的、规律性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分析清楚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本质和方法后,大致可以归结为一下几种典型的转型模式:

1.服务方式现代化:伴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服务业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涉及技术、产业、组织、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推动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升级,产生了大量的服务新业态、新产品、新方式,专业店、连锁店、无店铺销售等新型业态正在发展壮大;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也涌现了很多新的服务业态和经营模式,无线射频、自助服务机、商业智能等正引领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潮流。服务业的服务方式呈现网络化、连锁化、信息化等现代化发展趋势。

2.服务业的知识化:20世纪60年代,鲍莫尔作为服务业发展悲观论的代表曾经提出一个论断,即服务业在本质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生产率的提高比制造业更加难以实现。人们把这一论断称为“鲍莫尔病”。但实际上,在产业演进过程中,“鲍莫尔病”并没有出现。究其原因在于,鲍莫尔忽视了服务业不仅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可能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一个事实。20世纪80年代,以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将知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生产函数。这突出地说明,知识与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一样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正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渡,其发展日益依靠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知识化趋向。服务业的知识化转向,主要表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显著依赖于专业性知识和技术,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那些知识、技术占主导地位,高附加值的诸如法律服务、管理服务、工程设计服务以及金融、计算机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十分迅猛。在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关怀”精神已经成为产出最多增长最快的产业。在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制造业的服务化:世界经济的实践证明,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在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制造业高度发展呈现出“服务化”的新趋向。制造业服务化首先表现为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世纪后期以来,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许多传统制造企业以卖服务取代卖产品,把服务看做是创造差异化优势的工具,通过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消费者。其次,优秀制造企业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由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关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