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温铁军农村空心化不存在,可通过城乡融合化
TUhjnbcbe - 2023/9/19 20:07:00
北京医院治酒渣鼻 http://liangssw.com/jiepai/13124.html

几天前通过在一档名为《温言铁语》的栏目上观看了一则视频,温铁*老师在这段视频当中谈及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简言之有几点,一是农村空心化是人为造成的,可以通过城乡融合的方式进行化解;二是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传统农业带来的破坏;三是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达到农业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接轨的目的。

观后笔者颇有感触,谨借本文聊表观点。

无利可图—制约农业发展的根源

秦相吕不韦还是一个商人的时候,曾与他的父亲有过一段对话,内容大致是种地获利不过十倍,经营珠宝可获利百倍,而经营*治则获利不计其数。古代人对各行业的获利分析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产值增幅相当迅猛,在年的时候,农业产值占全国GDP的1/3。

后来随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全面崛起,农业产值的增幅和占GDP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到了年农业的GDP占比仅为7.1%。

我国在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万元人民币,而农村居民仅有1.6万元。由此可见,农业的获利确实要逊色于工商业和服务业。

农业的生产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产量和作物的品质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产品的售价还会受到市场供需情况的波动,因此利润很难保证。

笔者认识一位对虾养殖户,投资了十几万承包了若干亩虾塘,头两年收成挺好,顺利回本,不料第三年遭遇水源病*感染,连续两轮无收益,把虾苗的本都赔了。

正因为农业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多,使得其很难赚到钱,不受多数投资方青睐,因而发展相对缓慢。

人力资源流失—让农业发展失去动力

农业难以获利,那么投身到农业建设和发展的人也越来越少。

据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人口有5.7亿,却有近1.8亿人在城镇务工或者经商。

这些多数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在他们离开的之后,除了集约化的耕作组织以外,很多老年人就成为农村散耕的主力。

虽然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机械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农村确实不需要像传统农业一样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就可以满足生产需要。

但是农村缺乏青年人群,农业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就会相对较弱,更谈不上具备创新的能力,长此以往会使农业发展没有动力。

温铁*老师提到,农民进城是一个选择,农民进城后在农村留下的空缺,将会由有致力于经营农业的市民下乡来填补,按照这种城乡互补的方式发展下去,就不存在所谓的农村空心化。

温老师还列举了欧洲现代农业的现状,有60%以上的农场主都是市民,他们秉承着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所经营的农业模式朝着产业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对此则有不同的看法,因国情不同,我国的市民下乡经营农业,无外乎两种动机,一种是追求经济利益,另一种则是打造生活娱乐场所。

追求经济利益者,大都抱有投机的心态,看哪个产业有发展前景,就往哪个产业投资,一旦这个产业没有盈利价值,就会中断投入,撤资转投其他行业。

所以这种市民下乡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不稳定的。而且这类人群仅仅将农村作为营利场,他们的生活场所和家庭依旧是在城市,他们对农村的发展也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

对那些到农村打造生活娱乐场所的市民来说,他们所追求的不过是一个廉价的休闲地,随心所欲打造自己心怡的会所。

至于收成怎么样?是否能够盈利?他们都不是太上心。

还有甚者是以圈地为目的,长期占用土地资源。类似这种市民下乡的模式,不但对农村发展起不到促进的作用,而且还使土地资源白白浪费。

农村要发展,离不开充足的人力资源,但仅依靠市民下乡这种模式是难以为继也不符合国情。要想让人力资源不断的得到补充,最好的做法是鼓励农村人留下来发展,毕竟拥有乡土情结是中国人的一大特征。

资源破坏—使农业发展难以为继

中国经过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城乡差别日渐缩小,加上在一二线城市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一部分从农村入城的人开始返乡发展。

但他们返乡之后却发现,很多人的家乡已经到了无田可以耕种的地步。为了提高产量,化肥、农药和除草剂被大量甚至超量使用。

据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检测到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大半的地区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千克/公顷。而我们国家的化肥利用率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40%以上的水平。

滥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后果是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质量下降,从而加速土壤贫瘠化。

土地越发贫瘠,为保证高产量对施用的化肥就越是依赖,这就相当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与此同时农业资源也遭受污染,多余的化肥流入水体造成富营养化,残余的农药和除草剂能在土壤中沉积,不仅破坏生态环境,也严重威胁到我们的食品健康安全。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连续取得16年的粮食丰收。但是,任由这种环境为代价的农业模式发展下去,我们的粮食丰产记录又能维持多久呢?

乡村振兴—刻不容缓的战略部署

放眼当今世界,工业化、信息化的水平越来越高,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在经济占比中不算太高,但是农业乃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因此,世界各国都对农业极为重视。我国也不例外,鉴于上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共在年十九大会议上就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温铁*老师对此战略中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做了一一阐述,笔者深以为然,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在产业方面,首先是要在*策上加以引导,从基础理论研究到育种到田间管理再到市场营销,都应有科学的规划。

其次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经营模式,如散户精耕,合作社经营,集约化农场开发,合约化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精加工相结合,产销一条龙服务等等。

再次利用贷款、保险、集资等方式进行资金筹措,并使用期货及信息分析及时指导操作,以规避风险。

最后要为不同的经营模式和经营产业提供机械化、自动化及信息化的支援,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

在人才方面,要精准化育才;在用人方面,要职业化上岗。所谓精准育才,就是各农科高校、技术学校要有选择性地培养有致力于农业方向发展的人才。

所谓职业化上岗,就相当于将农业工业化、标准化,让每个从事农业的人都具有现代化的农业技能和理念。当

然也可借鉴日本JA的经验,实行农事从业人员补贴,消除务农与务工的经济差别,引导更多的有志青年过来发展。

在生态方面,首要制定出符合生态作业的标准,加强专业立法和执法相结合,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在欧洲休耕会享有有补贴,我国也可以考虑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行轮流休耕制度,让休耕和休渔一样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文化、组织方面,我们对农村传统文化要注重保护,更要注重传承和发展。

在消除城乡差别的过程中,应该消除的是经济上的差别,但要保留文化的特色。中国人都具有乡土情怀,相信只要经济无差别,文化就容易被传承了。

结语

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堪与天比的产业值得我们去重视。百万村庄的没落给我们敲响农村空心化的警钟,接下来消失的很可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产业链之根源。

个人都有义务有责任去守护这片净土,使之恒古恒新、生生不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1
查看完整版本: 温铁军农村空心化不存在,可通过城乡融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