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关于产业结构的经济学重要理论有哪些?目前,对产业结构“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大方向:一是从产业所处的产业链地位、资本的集聚程度以及高技术产品产值的百分比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其中,产业链地位,反映出了产业产品附加值的高低,二是从产业规模效益、产业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
与此同时,对于产业结构“量”方面的研究,又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传统的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构成,二是三次产业内部各自产业细化的行业以及相应的构成情况。
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禀赋等因素的不同,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如果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能够发挥出其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匹配与之相应的劳动力结构,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组织生产成本,能够集聚成产业链条,那么,可以认为,该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合理的,是有利于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发展的。
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理论理论研究和历史经验均表明,产业结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其自身的一般发展规律。经济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研究,进而提出,现代经济增长,不仅是总体增长的过程,而且还会涉及到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密切相关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都有着与之相应的特定的、典型的特点。产业结构演进不仅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同时也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着一定的规律,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现分别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配第-克拉克定理
早在17世纪,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就在对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差距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这是形成国民收入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其经典论著《*治算术》一书中,威廉配第明确地指出,“制造业的收益比农业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业多”。
由此可见,不同的产业,所创造的新增价值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商业创造的新增价值是最多的,工业次之,而农业则是最少的。同时,配第还发现,不同产业内的劳动者,他们的人均收入也是不同的。
例如,英国运输业中的船员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当时农业生产中的农民人均收入的4倍。由于收入差异的存在,劳动者会从低收入的产业不断地向高收入的产业进行转移。配第的研究发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开辟了产业结构这样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同时也为经济发展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Clark)在配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费希尔(Fisher,A.)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法,通过对40多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从而得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结论: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会逐步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行转移,继而向第三产业进行转移。
人均收入的变化,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克拉克的研究及其结论,是对配第的理论观点的印证以及拓展,诠释出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产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动及其演变规律。
因此,配第—克拉克定理阐述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变化规律,表明了人力资本在产业间的配置以及流动,对于推动产业现代化进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就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以及重新组合的动态过程。
库兹涅茨法则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Kuznets),在克拉克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大量的历史统计资料,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库兹涅茨不仅详细地分析了,三次产业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的变动趋势,而且还深入地考察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库兹涅茨法则:从总体上而言,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产业无论是从产值份额方面还是在劳动力比重方面,均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当中,进而,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逐步地占据主导地位,产值份额以及劳动力比重均处在不断上升的态势,并在到达一定阶段后趋于稳定。
之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会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而逐渐地在产业结构中占据最大比重,至此,第三产业在产值结构中的比重以及就业结构的比重,均会迅速地得以提高,因而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
库兹涅茨从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两个方面,深入地研究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从而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
霍夫曼定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动,是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要想准确把握一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就必须要去深入地了解,其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动规律。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通过对工业结构演进规律,展开一系列开创性研究,从而提出了霍夫曼比例的概念。根据消费资料工业增加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增加值之间的比例关系。
霍夫曼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为5(±1.0),此阶段占据主要地位的是消费资料工业,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为2.5(±1.0),在此阶段内,相较于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获得了更为迅速地发展,但是此时,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依旧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地位。
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为1(±0.5),随着资本资料工业持续而又快速地增长,此阶段,资本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已经呈现出持平态势,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达到1以下,资本资料工业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至此,工业化基本得以实现。
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
在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H.Chenerry),对经济发展中结构转换的一般过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从而提出了多国产业结构的标准形式。在《发展的型式-》一书中,钱纳里等人通过对-年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变全过程,进行统计归纳分析,以此总结出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即“标准结构”。
钱纳里的研究工作,对于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这成为了分析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常用方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与之相应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标准,划分得更加的详细,因而,也就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出,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以及其中的规律。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w)将经济部门分解为主导部门、辅助部门以及派生部门。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不单单是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是一个主导部门依次更迭的过程。主导部门的更替,标志着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
主导产业可以通过回顾效应、旁侧效应以及扩散效应,来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罗斯托提出,主导部门的建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投资、充足的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其中,拥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是尤为重要的。罗斯托还依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将经济发展过程具体地划分为了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大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
结语
一个经济体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行动态演进的过程中,其生产力水平将会不断地得以提升,现代科学技术会逐步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工业发展趋向于多样化,主导产业部门逐渐地向耐用消费品制造以及服务业部门进行转移。而主导产业部门的迅速扩大以及不断发展,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