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合发展水平存在地域分异性
受多种因素作用导致各地区融合发展不均衡问题,使得山东省农村三产融合整体水平难以实现质的飞跃。从结果看,虽然近10年山东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上升速度较为缓慢。胶东经济圈属于主要聚集了山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市,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在的原因,胶东经济圈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农产品出口发展的天然优势。
但是在全国真正形成具有品牌影响力,还有难度。省会和鲁南经济圈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还是融合不够多元,产业链条拓展不够,比如,从农产品加工大部分都没有精美的包装,只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层面,清洗、分拣、包装,缺少设计和品牌策划,这使得产品附加值较低,无法把利益留在农村与对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带动性。同时,旅游产业保护和开发不到位,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缺乏,导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又无法对这些地市的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农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大多数农村地区很多支持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没有建成也没有形成相信的维护机制。针对这些一存在的问题,当地*府也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当前农村的水电和路面硬化已经越来越完善,但是网络信息化建设还有较大进步空间。
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有些农村地区网络的电信运营商不全,或铺设不到,导致了发展不平衡。末端物流配送不畅。目前山东省农村的物流网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缺乏高效便捷的物流桥梁,农村销售者连接城市市场的全程畅通运输还无法全面。另一方面休闲农业开展受阻,便民生活设施少,村庄缺乏整体布局和规划,这些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不不断支持来加以改进。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参差不齐,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各经营主体创新意识不强,对乡镇各自的特色挖掘不够深入,导致无法树立起品牌,农产品附加值留不住,拓展市场困难。甚至相关部门或协会自身能力欠缺,在指导和规划方面的工作华而不实。
另一方面,数量少,规模小,存在同质化现象,个经营主体容易陷入不良竞争的局面,造成了资源浪费。有的乡镇在对企业的扶持和管理上不够精细化,企业处于分散经营和单打独斗的局面,经济效益低,企业自顾不暇就无法再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后续*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落实还需加强,鼓励越来越多的部门和组织加入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去。
四、相关要素不足对融合发展缺少支持
山东省农村在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多数经营主体会面对生产要素不足的问题。
(1)人才短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一定知识储备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才来发挥引领作用。年,山东省是人口净流出最多的省份,与此同时,大学生往往会为了发展前景和更好的生活而留在城市发展,农村留守的大部分为老、幼、病。发展现代农村三产融合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做到破解人才“留得住,留得下”的难题。
(2)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从事相关农业技术研究的高等院校专家团队缺较少,对关键农业技术研究不够深入。另一方面虽然山东省农业机械化普及率逐渐升高,但是在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中,高新技术含量并不高,缺少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利润空间小。
土地紧缺。由于发展休闲农业,度假酒店,农村电商产业园都需要土地,而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村的耕地愈来愈宝贵,在保证耕地红线的同时又不能破坏了生态平衡,审批土地的流程就变得较慢。因此要有计划、有规划将农村大量闲置的宅基地充分利用起来,盘活资源,统筹整合,避免资源浪费。
五、山东省农民收入现状
通过对收入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山东省农民收入的现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收入构成变化
随着脱贫攻坚的完成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业内部之间,农业与加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利益分配逐渐改变和完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二零一一年的.13元增加到二零二零年的.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
这10年间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4%、8%、18%,都为上升态势。分别对比观察,这4项收入之间也表现出增长不平衡这一特点。表现为:第一,除家庭经营性收入以外的其他三项收入都表现为一直上升的势头;第二,相比其他三项来说,家庭经营性收入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多的发展态势。另外,从各收入的总体占比可知:
第一,与其他3项相比,转移性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是增长幅度最大的;第二,尽管工资性收入仍存在上涨趋势,但是从增长速率方面考虑,转移性财产支出将成为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一个新增长点。这10年间,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例增大,农民获得收入的渠道拓宽,一改以前纯依靠农业的现象,增强了应对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的生活保障,收入抗风险性加强,极大改善了农民生活。
(二)收入差异变化
第一,总的来分析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每年城乡收入的差值在一直增大,由于城乡之间人的能力、资源、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就会造成一定时间内资源向发展的好的地区聚集,并且有了这些资源之后,将会产生滚雪球效应,发展的越来越快。其中涉及到影响收入的原因也是包含方方面面,比如社会因素、*策因素、人才因素、历史因素等等。
第二,山东省各区域间收入差异变化。因为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情况的不同等其他因素,地区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情况存在差异,但是同一经济发展圈内各地市农民收入构成又存有相似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大到小依次是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其中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禀赋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现在这种情况,所以山东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比山东内陆地区发展情况好。
(三)对三大经济区域的分析
山东省各区域在经济、社会等外部条件上存在差异,为对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进行异质性分析,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的估计系数都表现显著而且为正向,说明山东省三大经济圈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村人均纯收入同样是具有提升效应,并且影响情况由鲁南、省会、胶东依次排列递增。
并且三大经济圈的估计系数呈依次递减的趋势,这是因为三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的水平不同,导致在农村发展上和农村三产融合上的步调不一致,在影响农村人均纯收入方面呈现出胶东、省会、鲁南依次递减的状态。
具体原因有:胶东区域属于沿海城市,各方都处于创新和领先的地位,交通便利,这些都对农业发展有很强的支持作用。潍坊又是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源地之一;并且胶东特色农产品较为著名,有潍坊萝卜、烟台樱桃、胶州白菜等等,有了品牌优势,销售渠道自然打开,为胶东经济圈的农村三产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省会区域的经济发展较胶东有所减低,但是随着近些年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的淘汰升级,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生产过程,不仅可以使经济发展,而且农村三产融合也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技术的引进展示出较为长远的发展前景。鲁南相较于省会和胶东的发展处于低水平状态,但是由上章鲁南经济圈的趋势来看,其二零一一-二零二零年一直处于增长态势。
济宁和临沂两市农业发展在鲁南地区处于高位,枣庄排名最后,菏泽通过主打牡丹品牌,各县的农特产品做辅助,比如曹县汉服销售电子商务发展、王光牛肉加工企业,单县的青山羊养殖等等都助力菏泽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呈现一定的上升潜力。总之,一方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对农民收入有影响的,并且是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
另一方面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势头保持上涨下,随着各经营主体实现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发展,农村中各个产业间的界线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从农业从解放出来进入到乡镇企业中得到充分就业,收入渠道变多并且收入将会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