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关于“产业集聚”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哪些?人力资本与其有何关系?事实上,作为产业协同集聚的重要组成要素,人力资本对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研究视角上,关于产业协同集聚与创新绩效的研究,更多地将创新看作一个整体系统,鲜有学者尝试打开创新“黑箱”,从创新价值链视角来深入剖析产业协同集聚对不同阶段创新绩效的作用;而针对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的研究中,学者们通常将人力资本视为静态要素,忽略了在当下人才引进*策下人力资本更多地体现出空间流动的动态特征。
一、相关理论与方法
(一)产业集聚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注意到产业集聚现象,他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到产业集聚是由专门人才、专门器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即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可以带来大量的好处,如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的辅助性工业服务和专业化的劳动市场等,这些共同导致了企业的地理集中和相互依赖。韦伯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出发,指出包括交通条件和资源指向的特殊原因和因共享辅助服务和公共设施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工业在一定区位的地理集中。
克鲁格曼则通过“中心-外围模型”来解释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他指出一个经济规模越大的地方,由于产业前后向关联,集中越明显,导致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下降等,并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的集中,这种循环累积作用一旦发生就会不断强化下去。波特[25]从企业竞争的角度去阐述产业集群现象,他首次提出了“产业群”的概念,认为产业集群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一是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使企业间相互协调形成集体效率、二是加快集群内企业创新步伐、三是孵化新企业,降低企业进入与退出风险。
(二)创新价值链理论
创新绩效与创新过程息息相关,不同的内外部因素在创新的各个阶段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Hansen在《创新价值链》一书中依据知识获取、转换和开发的循环过程,将创新分解为创意产生、创意转化和创意扩散三个阶段,具体涉及获取知识源及各种创新要素、生产新产品或推出新工艺、产品商业化等。余泳泽和刘大勇认为从生产视角来看,技术创新包含了从创新投入到创新知识凝结再到创新成果实现三个过程,故将创新划分为:知识创新、产品创新和科研创新三个阶段,分别与创意的产生和基础研究、创意的转化和应用研究、创意的扩散和实验发展相对应。
基于SCRUM的方法则将创新价值链前期结构进一步细化为创意动力阶段、产生阶段、转化阶段和扩散阶段[28]。同时,从知识扩散视角来看,创新主体的构成也颇为复杂,主要包括*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和推广机构等。当前学界对高技术创新的阶段划分并不固定。刘树峰等将创新的过程划分为知识凝结阶段和市场转化阶段;Kaihua等将高新技术创新划分为研发子过程与商业化子过程。刘树林等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技术开发、技术转化和产业化三个阶段。类似的,李牧南和*芬也将高技术企业的创新划分为“研究→开发→转化”。
在“三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价值链拓展细化,如:创意动力、创意产生、创意转化、创意扩散,即为多阶段的创新过程。虽然高技术创新的阶段划分并不固定,但从知识视角来看,知识始终在众多创意部门中遵循“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扩散”从高到低的过程流动。在实际中,多数的高技术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所限,其创新的起点并非是创意的产生即基础研究阶段,从创意的转化即设计和应用研究开始才是其普遍采用的创新模式。
二、人力资本与产业集聚
学界在人力资本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研究上一直保持着相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