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祖辉姜霞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继新农村建设战略后,着力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其目标在于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解决新时代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矛盾。“三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蓄水池”。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已融入国家现代化进程。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的实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年,乡村振兴要取得重要进展。显性的重要进展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阶段,到年,乡村振兴要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每个省(区、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制订乡村振兴规划或行动方案。不同省(区、市)对目标实现的时间安排存在差异。例如,浙江省要求到“十四五”末,乡村振兴要取得决定性进展,比国家计划的时间节点提前十年。第三阶段,到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体现的五大具体目标任务联系紧密。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需要准确理解“二十字”方针所体现的五大目标任务及其内在逻辑和有机联系。相较年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在表述、内涵和目标要求方面全面升级,必须准确把握其要义,从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使具体政策设计既能契合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又能与各地实际情况有效匹配,有序推进,产生实效。
一、“产业兴旺”是核心,科学把握其内涵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是农村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相较新农村建设目标下的“生产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产业兴旺”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新农村建设目标下的“生产发展”侧重于强调农业生产发展,从当前来看是存在局限性的。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生产发展并不等同于产业兴旺,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相较过去确实发展了,但仍不够兴旺。另外,“产业”也有别于“农业”。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所指的“产业”范围并不局限于第一产业,而是农业产业体系的概念。因此,“产业兴旺”应该是“着眼于接二连三、一二三产融合、功能多样、质量取胜的现代农业产业的兴旺与发展”。若要实现“产业兴旺”,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即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兴旺”的核心。应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协同。值得注意的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不否定农业作为“一产”的重要性。种植业、养殖业是农业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仅靠发展农业“一产”,难以实现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原因在于第一产业主要生产基础性农产品,而食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相对刚性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粮食生产能达到甚至超出4.9%的年增长率,这是因为当时市场空间较大。但在现代化进程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这并非意味着农业萎缩,而是传统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随着我国人口增长率的降低,第一产业的市场空间逐渐受限。二、三产业的市场需求与容量远大于第一产业,二、三产业的增速也必然快于第一产业。总体而言,我国当前农业“一产”竞争力不足,且存在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等现象,这是由于采摘、加工、分销等环节产生的成本较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市场需求有限。以苹果为例,世界苹果总量一半以上在中国,而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8%,苹果产量远大于国内市场需求量。从国际市场来看,中国农产品由于品质不高、价格不低,总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仅仅依靠发展农业“一产”,不足以实现产业兴旺,也难以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和收入增加。改革开放以前,中国GDP中农业占比约为1/3,全社会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占比为约2/3,农业生产率低下。彼时市场上农产品严重稀缺、供不应求,广大人民群众难以维持温饱。当前,中国GDP中农业占比为7.3%,农业人口却还有20%左右。相较之下,美国GDP中农业占比约1%,这与美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占社会总劳动力1%的就业情况较为匹配。农民充分就业和收入持续增加是共同富裕的关键。这就要求发展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支持新型城镇化。通过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民充分就业和持续增收,这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看,现代农业具有“接二连三”的属性,因此“产业兴旺”不能局限于农业“一产”,应该注重现代农业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贸易、休闲农业、多功能农业等,实现乡村价值有机更新与提升。发展现代农业还要完善利益链,使小农能够共享发展成果。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产业兴旺”的基础,包含现代农业的要素投入和科技支撑,同时体现集约化、规模化、循环化、安全化、组织化、数字化、市场化的特征。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是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在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需要加大数字要素投入,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可溯源化,显著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效率。数字化是“产业兴旺”的重要特征,但广大小农户由于能力的缺乏和权力的缺失,不具有享受数字化红利的内在优势。要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