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关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讨论又起来了,这种讨论被无可厚非。但是圆方感觉讨论的方向似乎有点偏。
大部分讨论的题目都是这样的:
“网红经济正在腐蚀年轻人”
“电商在摧毁中国经济”
这种讨论,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头一下。毕竟现在世界经济下行,钱难赚,事难做。大家总要找点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今年干得不好,但是把锅甩给互联网,甩给电商,就甩对了么?
这种结论真的对么?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什么是“实体经济”
关于经济产业的划分,国际通行的大概是这么一个标准。
我们都听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说法: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他在年所著《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提出对产业的划分方法。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始见于他在年出版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第一、二、三产业划分是社会劳动部门,根据其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和与人类需要的紧迫程度的关系,划分第一、二、三产业部门。
按照前文讨论的标准,似乎只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实体经济”,第三产业和其他都并不能算入“实体经济”。
不光“实体经济”的定义一直不太清楚,关于“虚拟经济”其实也一直在变化。
一开始电商刚出来的时候,说“电商摧毁中国实体经济”,那个时候电商(淘宝这种)似乎是虚拟经济的待变;后面大家都做电商,电商变成了“传统电商”,而直播电商兴起来,大家又说“网红经济正在腐蚀年轻人”,这个时候“直播电商又变成“虚拟经济”,而传统电商则变成了“实体经济”。
怎么,只有“年轻人才能被腐蚀?”,年龄大的就不想“被腐蚀?”并不是,而是技术进步太快,商业模式变化太快,只有年轻人才能从网红电商这个赛道赚到钱罢了……
当然,这种“错误的判断”,并不能怪很多希望鼓励制造业发展的“热心群众”,因为这种“三个产业”划分方法的确问题很多,这里不一一叙述,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但是这个划分方法,某种意义上隐藏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因为,这种划分,把“金融业”也划到了“第三产业”的范畴,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中,分为15个门类即自F类到T类计48个大类,而J分类就是金融业,下面又细分为
68.银行业;
69.证券业;
70.保险业;
71.其他金融活动
但是这种划分有一个问题,“金融业”和所有的行业都不太一样。
在《不读书,不奋斗,不生育,年轻人怎么了?》里面曾经统计过:
根据公开报道,我国金融上市公司占总上市公司数量不到1%,却拿走了48%的利润,最高的时候甚至突破了60%,而这还是上市的金融机构,各种民间的金融机构所分走的比例,更是不好统计。大体上金融机构拿走行业增加值的60%-65%是符合企业感觉的。
金融行业本身做的是“钱”这个商品的生意,而“钱”本身,只是一般等价物,是用于交换其他劳动成果的。不管这个劳动成果是从地里挖出的煤,还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芯片,或者是你去门口街边享受的推拿服务,当然也包括你打的游戏或者看的直播。
所以,如果要定义什么是实体经济,圆方觉得应该参照这个定义标准:
实体经济是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
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而“虚拟经济”只有一种,就是“金融”,就是“钱生钱”的游戏。
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行业都在“金融化”,其中的代表就是“房地产”,(说来凑巧,房地产的在第三产业的分类就在金融业下面,金融是J,房地产是K),建筑业当然是实体经济,但是拿着钱空转玩“钱生钱”游戏的房地产,却是标标准准的“虚拟经济”。
对此,圆方呼吁,我们当然要理直气壮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支持所有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发展,但是要弄明白什么是实体经济,不要误伤友军。同时限制那些“击鼓传花”的“虚拟经济。这样,我们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支持实体经济!用双手,而不是资本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