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扩大金融服务需求,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总的来说,现有理论普遍认为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提高农村地区金融可获得性,间接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一直以来都是金融服务的薄弱领域,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由于农民经济实力普遍较弱,难以承担金融服务的使用成本,而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从而进一步限制其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普惠金融缩小农民收入地区差距作用机理
(一)减贫效应
而发展普惠金融可以有效突破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获得的壁垒,使大量农民可以获得支持其发展的信贷资金,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金融隔阂。普惠金融在减少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通信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普惠金融有助于提升劳动收入份额。
姚凤阁和李丽佳以及尹志超和张栋浩认为我国普惠金融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农村地区减贫效应存在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缓解家庭贫困的作用小于西部地区,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产生更大的减贫效果促进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缩小。
可见,贫困的农村地区对普惠金融资源需求更大,一些传统的贫困农村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或人文条件,但是由于资金匮乏,无法获得发展需要的基础动力。在普惠金融政策的推动下,贫困农村地区能通过正规渠道,以可负担的成本获得低息贷款资金,从而支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农民创业活动,从而逐步缩小贫困农村地区与发展程度较好农村地区的发展差距。
有学者通过对中国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普惠金融为原本金融服务不足地区的农村家庭提供了创业活动所需资金,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农户在农村贫困地区的创业活动,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户收入,促进了普惠型农村的转型。
(二)破除壁垒效应
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分配公平性,缓解不同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差距,从而缩小不同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发展普惠金融是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公平、高效地配置金融资源,为社会不同地域、阶层和群体享受公平便捷的金融服务提供良好的基础。过去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资本的逐利性更是导致农村资金外流,农村发展缺乏有效的金融资金支持。
而在地域上则表现为:欠发达农村地区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和金融资金配置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普惠金融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破金融资源分配的区域壁垒,推动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小微型企业成长,从而推动不同农村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此外,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破除区域间人力资源投资壁垒。
在金融发展的初期,由于金融门槛效应的广泛存在,使得低收入人群难以跨过金融服务的使用门槛,因此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而受某一区域整体经济带动作用影响,一些农村地区发展基础较好,在早期就能更容易获得金融资源。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打破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的金融资源获取壁垒,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当地农民收入,普惠金融的发展通过增加金融资源的流入,以及提高金融资源获取能力,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边际效用更强。此外,普惠金融在金融扶贫中秉承“授之以渔”理念,通过针对不同贫困个体的禀赋能力将金融资金“输送”到贫困人口手中,提供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扶持创业投资,实现“造血式”、“可持续性”减贫。
(三)扩大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是金融服务对象金融知识的不断丰富。一部分居住在偏远地区或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地区的农村居民,由于金融知识匮乏,无法有效地对接与享受金融服务,抑制了有效的金融需求。星焱认为普惠金融服务客体金融知识的匮乏,是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提升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促进其金融参与,特别是有效缓解低收入地区农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约束。
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金融基础知识在低收入群体中广泛普及,使金融服务客体知道在哪里、如何获取个人所需要的金融资产,客观上扩大了金融机构的客户服务范围。抑制低收入人群贷款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贷款成本,普惠金融通过为特定低收入人群提供低息贷款,降低其贷款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低收入人群潜在的贷款需求。通过扩大贷款需求,破除资金约束,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陈银娥和尹湘认为普惠金融发展可以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实现贫困地区“金融宽化”,让贫困人口金融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实现就业创业,获取投资收益。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各地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足够资金与当地产业发展政策相配合。因此,通过普惠金融的发展,不断扩大金融服务需求,对乡村振兴和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四)“涓滴效应”
涓滴效应又叫“滴漏理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为,不通过优待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者贫困地区来直接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相反,它通过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或收入群体产生的消费和就业辐射,间接地使贫穷群体或区域受益。
宋宁研究指出,普惠金融通过“涓滴效应”缩小农民收入差距的间接影响通过两个阶段来实现:首先,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改善贫困地区金融市场投资情况、调整储蓄率以及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力贫困居民利用金融资源开展生产或进行创业等活动,增加收入;
其次,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基于信息优势和较多的投资机会,对资金需求较多,从而导致利率上升,而贫困地区农民预防性动机更强,现金持有比例较高,当利率上升时,其中一部分现金就会转化为储蓄存款,进而优化收入结构提高财产性收入,并且通过较发达地区投资带动作用,助力贫困地区农民提高收入,最终实现收入差距缩小的目的。
(五)基于就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分析
传统的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体从业者的融资和贷款审核效率较低,使得众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就业者难以获得及时的资金扶持。而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地区居民金融可得性,使原来难以获得金融资金的地区能够提升获取金融服务和资金的能力,促进个体就业创业人口的增加,从而改善就业状况,进而促进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缩小。
尹志超认为普惠金融能通过提升金融服务和资金的可得性促进家庭创业行为进而改善就业结构,从而促进社会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方观富和许嘉怡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就业,其影响主要体现为通过就业结构的改善提高非农收入。
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受地区间要素禀赋的影响,而农业生产受要素禀赋影响大,通过非农就业的提高和就业结构的改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不同地区因为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收入差距。不同地区的农村长期以来自身就存在着发展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地区经济环境较差,导致就业机会少从业率低,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对低收入地区改善金融资金状况产生更大效果,低收入地区的人们也有更多机会从事个体就业和创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增加,促进就业结构调整转变,实现地区收入差距的缩小。叶含亮和周珊珊认为就业结构的改善有助于缩小区域收入差距,应当多渠道转移农业劳动力就业,促进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