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探索省际全产业链合作路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对—年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增加值数据的动态变化规律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间聚类情况进行函数型数据分析。为进一步挖掘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推动效应,本文筛选首批试点城市所覆盖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函数型数据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和聚类分析。基于上述研究,本文针对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提出首批试点城市及其与非试点城市对应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产业链“结对子”发展的合作方案,为探索全国各省协同发展路径提供统计分析依据。
1引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植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中国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形态[1]。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些明显特征:一方面,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动态调整,中国区域经济在中国经济的大逻辑框架下完成动态演化;另一方面,中国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依赖日益加深,不同产业要素交流、产品生产环节配合日益频繁,产业链环环相扣。因此,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依托于全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情况,表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这种动态规律的变化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政府组织外的群团组织在积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是否起到作用,是否对区域经济的动态变化有所触动等问题,具有研究价值。
目前,围绕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各个产业发展已有相关研究。黄益平、王勋和胡岠通过实证检验贸易与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绩效和经济增长收敛的异质性影响,用以考察“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及增长收敛的决定因素,研究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均GDP潜在增速将从5.5%逐渐下降到5.0%,我国GDP潜在增速将从5.8%逐渐下降到5.0%,同时受老龄化的影响,人口增长逐渐呈现出由正转负的现象[2]。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博智宏观论坛”中长期发展课题组从国际视角就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结构与路径展开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水平的终端产品结构,根据研究发现的终端产品结构的相似性和趋同性,以及中国受历史、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影响所导致的偏离和扭曲,探索年中国终端产品结构的演进路径和调整方向[3]。胡尊国、顾金鑫和陈颖采用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方法,借助于“倾斜性”区域政策,研究地方政府更积极地介入经济活动后,对生产部门变迁与南北地区发展差异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南方地区协调区域平衡发展的政策实施效果更好,年效果更为明显,而“倾斜性”政策会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不可贸易部门份额,引致其长期生产率提升速度比可贸易部门更缓慢[4]。从具体产业角度,焦音学和柏培文研究三大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肯定了技术进步和政府干预是我国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主要影响因素[5]。魏丽莉和侯宇琦研究了专业化、多样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占比提高会减弱专业化产业集聚对本地绿色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6]。朴胜任研究了省际环境效率俱乐部收敛及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我国环境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省际环境效率水平差距趋于缩小,但环境效率水平低的区域数量依然庞大[7]。
经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梳理,结合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数据的积累和特点,本文从函数型数据分析视角,分析历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函数型动态变化特点。在此研究框架下,本文以中国科协“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为标识,比较中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第一批试点城市覆盖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不同产业增加值方面的函数动态变化规律的异同。从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不同产业增加值视角,根据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函数型动态变化特点,分别对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科创中国”第一批试点城市覆盖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函数型聚类分析,以发现潜在可能的省际合作关系,为试点城市覆盖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部结对子发展及其与非试点城市覆盖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对子发展提供可能的方案。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第一批26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所覆盖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表1)。
表1“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的覆盖情况
注:截至目前,“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共计65个,已完整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城市名单详见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