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德旺的美国工厂
谈到制造业,我们一般会想到什么?
冰冷的厂房、长时间而机械化的操作以及流水线生产的产品。
制造业看起来总是不那么“高大上”。高大上的工作场景应该是这样的:拿着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坐在光线充足满目高楼大厦的落地玻璃前,打开随身携带的超薄笔记本电脑,开启一天的头脑风暴。
也正因如此,印象中制造业总是前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如曾经的中国以及现在的东南亚。亚裔老板指挥着欧美工人的日常工作这样的场景,不那么常见。
而最近有一部豆瓣高达8.3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就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家工厂。
这家工厂属于一个传奇的老板——曹德旺。
他经营的福耀玻璃,是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制造企业。
但是这样一个人,却并不高高在上。他的个人捐款金额超百亿,可以说挣的大部分钱都投入了慈善事业,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慈善大王”。而面对纪录片拍摄团队的邀约,他也爽快地答应了。
因为他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世界能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玻璃厂商曹德旺开始带着他的玻璃走出国门,尝试着卖到东亚意外别的地方。
07年时,福耀玻璃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曹德旺觉得是时候走向世界了。他和美国通用公司达成了合作,把工厂开到了美国。
中国制造业在美国开工厂会遇到哪些问题?
文化差异、工会斗争、种族歧视等各种矛盾和冲突......你能想象到的所有可能会产生冲突的点,在这部纪录片里,都能完整和透明地呈现给大众。
这是它饱受争议的原因,也是它为人赞赏的原因。
曹德旺允许拍摄团队从他在中国起飞的那一刻跟拍到他降落美国并踏进工厂,他答应这次策划的原因很纯粹,他不介意公开工厂内的一切,因为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因为真实,所以能理解;因为理解,所以能了解。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买下了这部纪录片。和曹德旺不一样的是,他似乎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告诉美国大众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二)“去工业化”对美国意味什么?
对于奥巴马买下这部纪录片的动机,曹德旺如此评价:“奥巴马为什么要买这个片子?我认为他就是发现了这个问题。欧美的工会制度已经不适合制造业的发展,美国制造业的衰败就是由工会引起。”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美元强劲的购买力,可以使进口的成本非常低,因此,美国一度认为制造业这种相对低端的产业不再重要。上世纪70年代,美国选择了“去工业化”。抛下了一部分制造业,拥抱更加轻松的第三产业。大批年轻人以华尔街和硅谷为目标。
人工成本高、工会导致的效率低下,美国的制造业赚不到什么钱,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
工会也是令美国制造业“窒息”的存在。众所周知,美国的核心价值就是自由和民主,工会的存在虽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权益,对生产效率却产生了严重危害。曹德旺曾建议中国企业“碰到工会就赶紧跑”,因为在美国,一个企业可能会被工会没完没了的纠纷而拖垮。
另外,美国民主自由的核心价值,也给企业家对员工的管理提升了不少难度。
逐渐地,美国变得对制造业越来越不友好。
然而,“去工业化”的长期隐疾,直到本世纪才慢慢体现。
首先,美国虽然是超级大国,全球第一发达国家,但这并不代表美国没有穷人以及底层。制造业本可以给成千上万底层人民提供一份稳定的职业和收入,而当前的美国正面临着解决就业压力的考验。
第二,美国的一些核心产业如汽车、飞机等原料和配件基本依赖进口,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别国的“依赖”。
历史上无数例子证明,一个国家过于依赖外部,是没有好结果的。比如委内瑞拉,坐拥石油资源,没有其他支柱产业,当油价靠不住的时候,国家离崩溃也不远了。
而对于进口的依赖,使美国产生了危机感。最近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许多经济学家都对美国的赢面持悲观态度,因为整体而言,是美国更依赖中国,而不是相反。
最后,随着其他国际货币的崛起,美元垄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以前,美元还能靠着强劲的支付能力称霸世界,而当美元支付能力下降,美国也不得不考虑更多。
(三)中国的制造业故事
从奥巴马时期开始,美国似乎意识到了制造业的长期弱势不是一个好的迹象。
印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印度经济结构比较奇葩。他们似乎曾寄望于不发展第一、二产业,直接跳到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印度有非常好的IT产业,但是工业制造业都一塌糊涂,每年都靠从中国进口,贸易逆差惊心动魄。
可是印度有那么多人口需要工作。资本涌向虚拟经济,致使印度的GDP虽然也在快速增长,但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非常缓慢。今年,印度连GDP增速也开始放缓。可见没有坚实的一、二产业而去发展第三产业,是不切实际的。这也说明了一、二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
现在,美国把是否成立工会的选择权下放给工人、鼓励初中毕业的年轻人就读职业技术学校、给提供大量劳动力的制造业企业政策补贴......
我们能看到,虽然很难,但美国在“拯救”制造业。
而在另一个半球的中国,却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近几年,和中国接壤的越南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投资建厂,中国企业就占大头。在越南海防市,有一个深圳-海防经济贸易合作区,那里进驻了大量从深圳外迁至越南的工厂。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深圳的人力资源成本越来越“高不可攀”。大量制造业撤离,距离近、税收政策友好且不受中美贸易角力影响的越南,就变成了最佳选择。国内产业结构也在升级,更多的资本和人才向房地产和金融领域进发,这本是一个良好的趋势。然而,曹德旺却对中国制造业表达了担忧,他认为第三产业作为虚拟经济,是为有坚实基础的第一、二产业服务的。“产业经济未形成、产业工人缺位的情况下,为谁服务?”
铅笔经济研究社的李子旸曾经对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孰轻孰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由于需要以多种方式和实实在在的物打交道,制造业必然和本地、和周围实实在在的社会有更深的联系,或者说,对社会有更深入更强烈的依赖。社会方方面面的条件、环境因素,都会通过实实在在的物直接影响制造业企业。”
还是以印度为例子,印度的制造业至今为止还是一团糟,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太差了。全国看得过去的高速公路没几条,火车的速度还是十几年前的水平,动不动就停水停电,制造业要保持平稳的生产,要将货物运输到各地,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怎么行?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能为社会作出的贡献,绝不是提供几个工厂内的就业岗位能概括的。当年遍体鳞伤的中国能快速发展起来,也是因为制造业的发展拉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说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一点也不夸张。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德旺的担忧就格外令人警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