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深圳房价居高不下,根本问题是新浪财经
TUhjnbcbe - 2024/5/17 16:17:00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8/5469129.html

来源:新财富杂志

深圳的土地,去哪儿了?

来源:智本社(ID:zhibenshe0-1)

作者:清和

原标题:《深圳楼市:“正确地回答了错误的问题”》

“没有什么比正确地回答了错误的问题更加危险。”(彼得·德鲁克,无考证)

大疫之下,全球经济断崖式下跌,国民收入下降,失业压力增加,深圳豪宅却被“秒光”,引发房价上涨的担忧。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如何整治深圳楼市被爆炒的问题?

深圳监管部门雷霆出击,重点整治房产中介恶意炒作、哄抬房价,收取“喝茶费”、“更名费”,要求下架虚高房源信息,打击新房市场“捂盘惜售”、抱团涨价,暂停部分项目网签,重点监控网红楼盘。

这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但却是一个错误的提问。

错误的提问,偏离了方向,模糊了本质,正确的答案让问题更加糟糕。

最近十多年,中国实施了多次楼市调控,但房价依然我行我素。为什么?

因为我们提出的问题一直是错误的,导致没能认清楼市的本质,本质问题与解决方法南辕北辙,房价与预期则背道而驰。

本文继《深圳,怎么了?》《深圳,怎么办?》后,再从土地供需的角度,探索深圳楼市及城市的“根问题”;指出土地供给结构性失衡正推动深圳向“幂律型社会”演进。

01

楼市的根本问题:土地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深圳楼市的根问题是土地供给结构性失衡。

很多人将深圳高房价归咎于人多地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年,深圳常住人口为.88万人(加上流动人口,预计总人口为万),土地面积为.85平方公里。

年,深圳常住人口密度为人/平方公里,远大于北京的、广州的和上海的。

人们由此推断深圳高房价的合理性,导出解决方案是深圳扩容,将惠州或东莞合并。

这同样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但又是一个错误的提问。

深圳人口密度确实远大于北上广,这是土地供需紧张的基础。但不是问题的根本,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问题在于土地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换言之,深圳不是没有土地,而是土地没有用在住房上。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过去十年,深圳住宅用地成交面积为.5万平米,位居个城市中倒数第四,不到北京十分之一,上海5.8%。[1]

从年到年,深圳新增多万平方米商住工业土地供应中,居住用地只有8%。

深圳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面积只有11%。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这个数据低得惊人,伦敦、纽约、东京的居住用地占比都超过50%。这个数据低于北上广,仅比香港的8%高一点。

在-年的五年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达万,新增住房供应仅约24万套。新增住房供应远远跟不上新增人口的规模,人为地制造了供需矛盾。更何况在新增供应住房中,豪宅和人才房的占比增加,加剧了商品房的紧缺。

深圳的土地,去哪儿了?

年,深圳市制定了《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规定:

一、到年深圳的基本生态控制线不变,即划出不少于平方公里不可开发的土地,大约占深圳平方公里的一半。

二、至年全市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不宜低于30%,划定了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红线”。

图: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从这份文件可以看出,深圳制定了生态控制线和工业用地红线,合计平方公里,占深圳土地面积的62%,给了生态保护和工业使用。剩下的多平方公里土地,由农田、居住、商业、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同使用。

可以看出,深圳对工业、商服的土地供给要比住宅用地大方得多。

图:过去十年深圳各类土地成交面积,来源:证券时报·数据宝

证券时报·数据宝显示,过去十年深圳工业用地成交达到.78万平,成交面积位居全国第82位;规划建筑面积万平,位居全国第52位。商服用地成交达到.42万平,位居第67位;规划建筑面积.55万平,位居第41位。[1]

年12月,为了吸引企业总部入驻,深圳一次性推出3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这是什么概念?上海面积比深圳大两倍多,整个十三五期间新增的产业用地也不到30平方公里。

生态用地和工业用地多,居住用地奇缺的结果是什么?

年10月,贝壳研究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房地产市场白皮书》显示,深圳住房自有率仅为23.7%,为大湾区11个城市中最低,远远低于香港的49%、广州的54.9%及全国的73.9%。[2]

图:大湾区城市住房自有率,来源:贝壳研究院

最近,央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在《中国金融》上发表的文章指出,中国城镇住房自有率达到96%,而深圳的住房自有率远远低于这一水平。

据广发证券估算,年底,深圳可上市流通的住房面积为1.52亿平方米,约.6万套。其中商品住宅1.29亿平方米,.5万套;可流通的保障房0.12亿平方米,15.1万套;可流通的个人自建房0.11亿平方米,约13万套。

以近3年每年4万套新房成交估算,全市商品住宅在万套左右,覆盖人群万~万之间,大约为深圳目前实际管理人口万以上(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25%~30%。[1]

房源如此之少,大批年轻人只能租住在城中村。现在深圳租房人群达80%,大概有1万人租房,其中约1万人租住在城中村(贝壳研究院估计0万人在城中村居住)。

深圳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9.7平,低于广州的25平,距离东京都32.4平、纽约40平、旧金山46.5平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仅高于香港的15平。

土地供给严重失衡,导致房地产市场“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居住用地极度紧缺,供需矛盾尖锐,商品房价格暴涨,深圳成为中国内地房价最高的城市。

图:年-年1月,北上广深二手房销售价格指数,来源:谷雨,房天下

另一边是工业用地及商业用地严重过剩,空置率持续攀升。

根据戴德梁行的最新数据,今年一季度深圳商用办公楼的空置率上升至24.6%。深圳经济总量最大、最活跃的南山区的写字楼空置率上升至34.8%。前海写字楼空置率更是高达66%。[3]

今年还将迎来甲级写字楼的供应高峰,全年累计共有万平方米的新增写字楼面积交付,且未来五年新增供应总计达万平方米。

深圳办公楼空置率、空置率增速及租金下降速度均高于北上广。

图:年一季度北上广深办公楼租金及空置率,数据来源:戴德梁行

今年一季度深圳办公楼空置率为24.6%,高于北京的13.8%、上海的21%、广州的5.2%;空置率增速深圳为2.6%,高于北京的0.4%、上海的1.4%、广州的-0.3%;办公楼租金深圳下降3%,降幅大于北京的1.3%、上海及广州的0.6%。[3]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深圳楼市的问题,根本上不是土地紧缺,而是土地供给造成的严重的结构性失衡。

大资本、房地产商、投资者正是看到深圳如此严重的供给矛盾,才敢于爆炒深圳楼市。深圳豪宅才会在大疫之下成为全国资金避险的标的。

02

深圳城市的根问题:中产塌缩的幂律型城市

深圳土地供给结构性失衡,正在削弱这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正在改变这座城市的产业结构及竞争力。

笔者在《深圳,怎么办?》中,使用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的“土地决定论”。他曾经在其著名的《商业性质概论》中指出:“土地拥有者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市场价格。”

如今,深圳的土地政策,决定着这座城市的前途,也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前途及千千万万家庭的生活。

失衡的土地供给,正在将深圳推入幂律型城市——财富两极分化,中产空心化,加剧阶层固化,晋升通道受阻。

图:深圳房屋供给结构呈“幂律型”,来源:智本社

深圳“多生态用地、多工业用地、少住宅用地”的土地供给,导致房屋结构呈“幂律型”:普通商品住房存量、增量少,城中村及工厂宿舍多;商品房自有率极低,租房居多,尤其是城中村租住多。

根据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公布的数据,年深圳全市住房总量为万套。按深圳万管理人口计算,0万套存量房已经足够满足需求。但是,存量房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这万套存量房中,城中村住房占了万套,工业区配套宿舍万套,商品住房只有万套,保障性住房只有43万套,还有单位自建房55万套,宾馆等其它93万套。

图:深圳存量房结构,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城中村住房和工业区配套宿舍合计为万套,占比高达65%,为深圳最主要的居住房屋。商品住房占比只有17%,成为了稀缺品。

由于普通住宅用地供应不足,房屋自有率低,深圳居住模式多以租住为主。在这万套存量房中,出租房万套,占比达73.5%。在万套出租房中,城中村住宅出租房万套,工业区配套宿舍万套,二者合计占比83%。

所以,有人说,深圳是一座在城中村中“漂泊的城市”。

城中村住宅属于小产权,工业区配套宿舍属于工业用地性质,产权受限,流通受阻,无法向商品房交易市场供给房源。深圳能入市流转的存量房(商品住房、单位自建房、)只有25%左右,导致大规模的存量房屋的流通率极低,只有0.6%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大都市的4%以上。[2]

图:幂律型城市,来源:智本社

土地供给结构决定了财富及社会结构。深圳土地供给结构决定了房屋供给结构呈现“幂律型”,房屋供给“幂律型”决定了城市的财富、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幂律型”。

最典型的现象是中产阶级塌缩,掉落到中低收入阶层。

深圳已经成为全国购房难度最大的城市。今年4月份深圳二手房均价为元一平,其中南山达8.6万一平,福田达7.78万一平。根据深圳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5万元。

图:年大湾区城市房价收入比,来源:贝壳研究院

从房价收入比来看,深圳的房价收入比为30,高于香港的21、广州的14,是大湾区、乃至全国购房压力最大的城市。多数人在深圳一年的收入,无法购买一平米的普通住宅。从年开始,大多数深圳人的收入追不上房价。以当前深圳的房屋均价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一个人需要连续工作年,才有可能买得起一套普通住宅。

深圳的高房价已将大多数人拒在中产阶层的门外,同时也将部分中产打落到中低收入阶层之中。

再看精英基层。大规模的生态用地、工业用地、人才房以及高房价支持的金融资产,让富豪阶层、社会精英坐享房价升值、财富膨胀、产业投资红利的同时,还能享受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的红利。

高房价逼迫深圳正向幂律型社会的演进:阶级固化,财富分化,中产阶级坍缩,精英阶层财富膨胀,低收入基层规模庞大,晋升通道逐渐被关闭。

为什么强调中产阶级的重要性?

中产阶级的崛起,是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成功经验,是一个国家政治及工业文明的象征。

二战后,全球中产阶级大爆炸性增长。大规模的产业工人、工程师、职业经理人、知识工作者,打破了财富阶级固化,晋升为中产阶级。

全球中产阶级人口占比从年的23.5%增长到年的50.2%,超过一半世界人口。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中产阶级占全社会家庭总数的比重在7O%以上,发展为以中产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

庞大的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支撑,是经济发展及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是市场消费及内需的主力军。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及财富实力,可以平衡社会力量,促进社会与经济良性循环。

中产阶级,容易毁于泡沫危机,尤其是房地产及债务危机。

年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国家大量中产家庭破产。据斯坦福调研的数据显示,美国的中产阶级在年金融危机里损失惨重,大约占到了总财产的四分之一。

房地产泡沫、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导致中产阶级坍缩,“集体向下沉沦”,富豪财富不降反增,贫富差距分化,橄榄型社会有向幂律型社会演变的趋势。

有人说,中产阶级购买房子,财富不是大规模增加吗?

笔者在《全球中产阶级:“纸牌屋”与“扫地出门”》一文中说过:“房子,是富人的财富,却是中产的债务‘纸牌屋’”。

中产的房产背面就是负债,负债是真实的,而财富只是纸面上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房贷是家庭负债的基本构成。有负债的居民家庭中,76.8%的家庭有住房贷款,户均家庭住房贷款余额为38.9万元,占家庭总负债的比重为75.9%。[4]

图:年城市二手房贷款成交比,来源:链家,贝壳研究院

深圳的购房杠杆率高于北上广。根据链家交易的数据,年深圳二手房买卖中贷款成交占比达到92.4%,高于北京的77.6%、上海的76.3%。深圳月供收入比达90%,居民杠杆率达82.3%,均高于北上广。

中产几乎将毕生的财富都集中到房产中,一旦房价崩盘,中产财富可能沦为负资产。若中产在疫情时期或房地产泡沫危机中失业,那么家庭债务风险则大幅度上升。

深圳的高房价将大多数人挡在中产大门之外,将一些中产打落到“高负债、低消费、低幸福指数”的生活环境中,推动这座城市向幂律型城市演变。

03

深圳转型的根问题:以人为本的橄榄型社会

幂律型社会最大的危害是阶层固化,晋升通道狭小,大量的人滞留在中低收入阶层,甚至掉入“贫困陷阱”。

在深圳,有这么两类人群:

一是龙华区“三和大神”(无贬义)。

在深圳龙华,有一群围绕着三和人才市场生存的临时工。这些90后青年通常干一两天活,日结两三百工资,然后在网吧消遣几天,吃着泡面,玩着游戏,睡在网吧。当工钱花完,又重新“出山”,干一两天活,拿到工资后再泡网吧。

他们的生活被锁定在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之中,高房价就是这把沉甸甸的铁锁。房子,是城市中产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不安情结,以及渴望改变命运的现实冲动。但是,一旦房价涨到让他们难以企及的高度,他们便失去了努力打拼的斗志,甚至失去了正常生活的勇气。

二是南山区数字货币投机者(无贬义)。

在深圳南山区,你或许还遇见过另外一群90后青年。与“三和大神”不同,他们满怀激情与斗志,口若悬河,偶变投隙。他们是一群数字货币投机者。

深圳高房价将改变命运的标准拉升到相当的高度,这群青年不愿做产业工人,选择铤而走险,渴望像孙宇晨一夜暴富。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将中产界定为知识白领、技术工程师、职业经理人。其实,上个世纪大量中产诞生于产业工人,如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五大湖区的汽车工人、七八十年代香港黄大仙工业区的产业工人。

香港的中产始于狮子山下的黄大仙工业区。70年代,寮屋区居住着9万的低收入人群,其中大部分都是移民以及非原著居民。香港政府实施“抵垒政策”,吸引移民者到黄大仙工业区工作。

到年第三季度,黄大仙工业区工开设间工厂,雇用了96名员工,绝大部分工人都来自寮屋区。

年,香港政府出版的《一九七一年香港年报》显示:“香港似有日渐丰裕之社会,而中等阶级亦愈形庞大,其情形与其他先进国家无异。”[5]

在香港工业化浪潮中,他们坚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改善了自己的家庭,晋升为中产,实实在在的干出了不屈不挠的香港精神以及“东方明珠”的荣光。这群产业工人的中产梦,成为了狮子山精神的最佳注脚。(详见《香港往事

一人,一城》)

当时,位于香港九龙荔枝角的美孚新邨成为香港第一代中产的安家之所。有了房子,中产才算是这座城市的真正主人。

不过,香港人的中产梦终结于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不少中产的房产沦为负资产。如今,香港的高房价阻隔了香港社会阶层的进阶。

每一座城市,似乎都有个具有中产代表性的“美孚新邨”。但是,深圳没有。深圳的中产还没成长起来,大量的产业工人还没真正认识这座城市,这座城市的房价已涨到让他们难以奢望的高度。

这两类青年在行为上可能比较极端但很有代表性。更多的人可能会因这座城市的房价而选择离开。

我担心,这次疫情会成为深圳人口流入的拐点,也可能成为深圳城市竞争力的拐点。虽然过去几年深圳一直是全国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城市,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人在逃离深圳:

年,深圳的城市新增人口只有41万,同比下降15万,少于广州的43.7万。

年,深圳移动网络用户数量断崖式下跌,从年的万下降到万,一年消失了万用户。

从年到年,深圳小学生在校人数增长率达75.5%,远高于北上广。但是,年,深圳小学生招生人数居然出现负增长(-1.1%),幼儿园招生人数更是下跌7.1%。

今年疫情期间,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圳房价居高不下,根本问题是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