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TUhjnbcbe - 2024/6/14 18:09:00

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条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一、地理条件

(1)东北地区概况

东北地区的位置

1,范围:黑、吉、辽和内蒙古东部。

2,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靠近日本海。(有利于对外联系和发展海洋经济。)

经纬度位置:°E-°E,40°N-53°N,(纬度高,地处温带,该区最北部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最东部也是我国最东部。)

政治地位:东南面、西面、分别与俄罗斯,蒙古相邻,位于东北亚中心,有利于对外经济合作。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类型: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气温:冬季寒冷,夏季温暖,积温不足。

降水:mm-mm,集中于夏季,与雨热同期。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注: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不利影响: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限;一年只能一熟;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冷害影响;易发洪涝灾害;冬季寒冷漫长,无法放牧,还需要解决牲畜的御寒和饲料供应问题。

有利影响: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农产品的品质优;农作物病虫害少;土壤有机质易于积累,土壤肥沃;积雪时间长,春季积雪融化可解决春旱现象,改善土壤墒情。

2,地形条件

东北地区的地形

类型及分布: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西部高原地势平坦;周围山地环绕。(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和林牧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

3,水源条件

河湖众多,有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渔业和种植业。)

4,土壤条件

类型:黑土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西部,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黑钙土分布在松嫩平原中西部。

肥力: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补充:世界三大黑土区我国东北、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乌克兰大平原。这些地区和我国东北地区一样,由于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历经千百万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层,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

(3)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压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2,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人口: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使东北地区的人均耕地多,农业经营规模较大;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注:自然条件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区的农业已由自给为主,逐步发展到了商品性生产,因此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二、农业布局特点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

(1)耕作农业区:粮食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有大豆和甜菜。

耕作区布局的自然条件:优势是湿润、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热条件配合较好。劣势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小麦主要分布区: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增多,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水稻主要分布区:辽河和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原因是:南部纬度低,且在河谷,热量条件好;河流沿岸或山地迎风坡,水源充足。)

玉米带主要分布区:分布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减少,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松辽平原被称为中国"玉米带")。

大豆产区: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增多。

甜菜产区: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2)林业和特产区

森林景观

林业特产区布局的自然条件:优势是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区适合发展林业,病虫害少。劣势是气温低,树木成才时间长。

林业区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特产区:珍贵药材产区(分布在长白山区);苹果梨产区(分布在延边);柞蚕茧产区(分布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苹果产区(分布在辽南地区)。

(3)畜牧业区:包括放牧畜牧业和舍饲养畜牧业

放牧畜牧业区分布在西部平原(三河马、三河牛)、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及部分林区草地。放牧畜牧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半干旱的高原地区、草场优良。

舍饲养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广大农区。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农耕区饲料丰富。

畜牧业区布局的劣势自然条件是:长达半年的低温天气,降水少,草类干枯期长。

注: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存在差异,因此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育林斛草、改善生态环境、适当发展畜牧业;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补充:东北地区有水稻分布的原因

1,东北地区虽然纬度较高,但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日照时间长,水热条件配合较好,能够满足水稻生长需求。

2,水稻种植技术进步、耐低温水稻品种的培育等,使水稻种植分布地区进一步向高纬度扩展。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东北商品粮基地地位

1,地位:东北商品粮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优势条件

人少地多,余粮多,可以提供更多的粮食作为商品粮;宜农荒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丰富;黑土肥力高;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铁路网稠密,交通运输便利;是我国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良好。

(2)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业机械化生产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状况

表现:农场经营规模大,实现机械化生产,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原因:人口稀少,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且集中连片。

影响: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

2,地区专业化生产

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

表现: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松嫩平原玉米分布较集中,形成了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原因:建立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

影响: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实现农业商品化。

补充:(1)我国商品粮基地出现的变化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商品粮基地出现了以下变化:1,由于人口剧增和农业结构调整,以珠三角、太湖平原为代表的商品粮基地地位不断下降;2,长江流域商品粮基地面积逐渐萎缩;3,华北和西北由于中低产田改造出现了新增的商品粮基地;4,东北商品粮基地面积不断扩大。

(2)东北地区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再加上土壤肥沃,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如果考虑复种指数的差异,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过去农业总产量的提高依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其耕作粗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再加上旱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与长江三角洲相比总体上低且不稳定。

四、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地区农业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森林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1,原因: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1,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2,目标: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3)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1,平原区:

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发展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三江平原稻食用菌鱼貉复合生态模式

2,西部草原区:

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发展重点: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发展重点: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三江平原稻食用菌鱼貉复合生态模式

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

五、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发展;调整农作物比重,合理利用土地;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经济作物。

2,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

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更大的就业市场。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

2,抓好养畜基地建设,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

3,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

2,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大开发投资力度;大力增施农家肥,科学使用化肥;加快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

3,加速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益,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1,依靠科学技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加速文化教育的普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耕地的建设和保持。

2,搞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3,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

1
查看完整版本: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