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将研究深圳经港珠澳大桥至珠海澳门的消息再次将粤港澳大湾区送上热搜。
这是一个月内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二个重大消息。
早在九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便再一次吸引了大众对于粤港澳湾区的目光。
所谓湾区,是指依托于港口或港口群的航运优势,将港口群附近的众多城镇划在一块,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发展。
那么,为何要形成湾区?如何建设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后,相比于之前又有怎样的变化?怎么理解这份文件?
通过回顾世界上其它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发展历史,本文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回顾美日三大湾区的发展历史,并在文章结尾总结三大湾区发展成果的共同点,下半部分则依据结论,逐条对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分析,以更清楚地观察我们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我们发现,纵观历史上三大湾区,都离不开四大条件:(1)临近港口、环境宜居;(2)统一规划、区域协调发展;(3)发达的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配合;(4)政策支持、产学研体系完整。
下面,我们将以此逻辑,梳理三大湾区的发展脉络。
(1)纽约湾区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带来了贸易的大发展,海上贸易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贸易方式。
相比于安全的陆地,海洋则更加“阴晴不定”,因此一个宽阔、水深、风平浪静的好港口就成为了轮船停靠的最优选择。
正因为货船往往在港口停靠,在对外贸易中,港口城市也就拥有了更多的便利。这直接导致企业自发前往拥有良港的城市进行生产以减少陆路运输的成本,人才也在这里聚集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最终促成了港口城市的繁荣。
港口在海洋贸易大发展的背景下已成为了城市的珍贵资源。
纽约港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良港。
纽约港的位置得天独厚。纽约港位于美国东北部,距离欧洲诸国最近并且相比东北部的其它港口,纽约港的冰期最短,这使得纽约港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可以为货船提供服务;
纽约港的航道吃水足够深,便于船只往来,纽约港两个航道的水深都在13米以上,大部分河段水深在18米以上,最深近33米,船只不易搁浅,并且港口宽阔,拥有极大的吞吐量,年纽约港口吞吐量已达到了标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进一步地,上纽约港通过哈德逊河与内陆相连,有利于纽约港与内陆地区的货物往来,纽约港便因此与经济繁荣联系起来。而纽约长岛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港口得以长期保持风平浪静、免于风暴侵袭,货船可以安心的装卸货物。
图1纽约湾区
与美东岸其它港口相比,纽约港拥有着明显的优势:魁北克港和波士顿港冰期更长,而费城等港口则水深不如纽约港,而纽约也因此在长期内都有着别样的繁荣。
兼具这么多优越条件,使得纽约港从年北美大陆被发现开始就成为了有名的自由港。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纽约甚至是欧洲殖民北美的唯一门户。正因如此,大量的商品、财富、人才在这里聚集,到18世纪,纽约就已成为了美国的第一大城市。
纽约在成为制造业中心、金融商贸中心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以纽约市为中心,包括长岛和纽约州哈德逊中下游的河谷地区、新泽西州的纽瓦克以及泽西市为代表的五市、康涅狄格州的六座城市、宾夕法尼亚州东北五县在内的纽约湾区。
如果仅仅如此,虽然条件优渥,却也称不上绝无仅有,世界上具有如此自然环境的港口城市并不在少数。然而,纽约港得以在长期发展中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绝非仅仅依凭优越的地理环境。
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必然导致劳动力的大量迁入,从而打破人口与城市关系的平衡。如果没有良好的城市规划,这些劳动力不仅无法被有效地运用起来,反而可能孳生社会混乱。这在世界港口城市的发展历史中绝不鲜见。外来移民最多的时期,往往也是港口城市发展中最混乱黑暗的日子。
而纽约湾区从19世纪初就开始了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完善。
“年委员计划”合理地规划了曼哈顿的城市建设。此后,在区域委员会和大都市规划组织协同合作下,纽约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规划。
建设的公路缓解了中心城区的压力,内河航运与铁路公路的交通加强了湾区内各城市的连接,NYMTC制定了一系列合理的交通规划与改善项目。
在良好的社会制度下,经济很快运转起来。
这个时候,随着技术更新换代,及时的产业更迭计划以及产业规划就成为了城市群持续发展的重要因此。
纽约湾区自身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进行过一次产业更迭——能源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迁离纽约湾区,取而代之的是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陆续迁入。
湾区内各大城市在产业更迭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形成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
波士顿基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知名大学成为了有名的高科技产业基地与高等教育名城;
费城则是美国东岸主要的造船基地、炼油与钢铁中心;
巴尔的摩则成为了国防工业重镇。
而作为中心的纽约,则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金融服务中心。年纽交所、年纳斯达克的成立,标志着纽约的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年纽约金融服务业占GDP比重为26%,到年这一比例上升为37%。
表1纽约产业变迁
在纽约高度发达的金融行业的支持下,湾区内的诸多中小型高新企业得以能够充分发展。时至今日,纽约湾区人口.9万人,却创造了1.72万亿美元的工业生产总值。纽约湾总人口不及上海一市,而经济总量却相当于北上广深四城之和。
教育与科技方面,波士顿拥有麻省理工大学与哈佛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以及著名的生物医药公司百健,和机器人设计公司波士顿动力等知名企业。
金融方面,华尔街、联邦储备银行、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美国证券交易所、纽约期货交易所等世界著名的金融机构,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金融机构都坐落于此。
可以说,纽约港区也成为了有名的教育基地、科技湾区与国际金融中心。
(2)旧金山湾区
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的西海岸,其发展历史远远晚于纽约湾区。
旧金山港与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港并称为世界三大良港。湾区海岸线蜿蜒,各港口在马林半岛与旧金山半岛的遮掩下长期处于平静状态。
湾区与太平洋的入口——金门海峡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在1.6公里以上,深度达到90米,而内部的海湾深度能达到30米,南北长公里,东西宽5-36公里。
湾区内的港口除了旧金山港,还包括奥克兰港、阿尔梅达港(同时也是美国海军基地)、圣佩德罗港、伯克利港。
也正是宽阔的海峡、海湾以及这些港口群保证了旧金山湾区的吞吐量,使得旧金山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图2旧金山湾区
依托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淘金热,到20世纪初,旧金山湾区内的三大主要城市: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才得以实现工业化。在此期间,旧金山湾区逐渐发展成为湾区制造业中心,同时金融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淘金热后期,旧金山的制造业逐步衰退,金融业的地位开始上升。
而到20世纪70年代,旧金山成为了典型的后工业城市——在制造业就业人口下降的同时,保险、金融和房地产、服务业开始处于中心地位。
在旧金山市去工业化的同时,一部分产业向湾区的东部和南部转移。-年,旧金山市制造业就业人口下降了26%,但同期旧金山湾区总的制造业就业人口增长了%。
借助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东风,信息技术产业开始在美国兴盛,而美国的经济也开始向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转型,而旧金山湾区的转型更是美国经济转型的焦点。
旧金山湾区的产业转型史可以说就是硅谷的发展史。硅谷位于旧金山市东南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特尔、苹果、甲骨文、思科、facebook等对当今世界影响巨大的科技企业相继在硅谷诞生。
到20世纪80年代,这些企业逐渐发展壮大,集成电路、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打印机、个人电脑、电脑芯片、笔记本电脑等等纷纷面世。
硅谷之火从此熊熊燃烧,照亮了整个世界。
而旧金山湾区内部的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自然变革,三大主要城市也逐渐形成的特色业务。
旧金山在原海湾服务业的基础上采用了最新的技术和组织方式,提高了业务的知识与信息含量并带动了本地旅游业、娱乐业与零售业的发展。
到20世纪末,同时依托硅谷的高科技企业以及对科技公司的减税等优惠政策,旧金山市逐渐成为了互联网初创公司及新兴社交媒体的聚集地,如uber、twitter均在此处发家。
奥克兰在硅谷的外溢效应影响下,新兴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港口附近的制造业、配送及维修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湾区内的物流配送中心。
圣何塞市则依托于极好的地理位置,在80年后硅谷中心南迁的大背景下制定了适宜的产业政策,吸引了大量了高科技公司迁入。诸如苹果、谷歌等引领时代的科技公司均位于此处。圣何塞也被誉为硅谷之心,云集着成千上万家高科技企业
总的来说,与纽约湾区依靠中心城市纽约的金融服务,充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的鲜明特色不同,旧金山湾区并不存在一个金融中心。
旧金山湾区产业相对单一,即信息技术产业占主导地位。造成这一点的的原因,除了技术革命外,离不开美国政府的政策加持。
一方面,由于旧金山湾的存在,不仅人才与企业大量涌入此地,美国政府也在周边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基础建设。硅谷早期正是依托于高速公路,大量高新技术公司在待开发地区分散建设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随着硅谷的逐渐兴盛,旧金山湾区产业开始变迁时,政府对湾区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包括企业研发经费以及大学的科研项目支持,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产学研体系。
此外,早期旧金山湾区各个城市存在着严重的产业同质的情况。于是年旧金山湾区政府协会成立,并开始对整个区域进行综合规划,极大促进了湾区间的协同作用。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与政府的多方面支持下,旧金山湾区得以成为世界知名的科技湾区。
如今旧金山湾区拥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圣何塞州立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年湾区以万的总人口创造了超过亿美元GDP,人均GDP超过11万美元,远高于美国的人均GDP以及纽约湾区的8万美元。
(3)东京湾区
东京湾区是三大湾区中唯一一个人造湾区。
二战后日本迅速进行工业化,而在此期间,东京湾周边城市的重工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造船、钢铁、石油、化学等产业迅速发展发展。原先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空白地区也逐渐被一些工业镇填补,最终形成了带状工业基地。
而作为一个外向型国家,港口就显得极为重要,于是日本政府开始了规模庞大的“填海造港运动”。
作为经济政治中心与港口腹地,东京自然也在改造的范围。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想》,决定将东京湾沿岸各港口整合为一个分工不同的有机群体,形成一个“广域港湾”,包括对东京港等7个港口进行整合分工、形成港湾的港口竞争力。
图3东京湾
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二个首都圈基本计划”,将东京周边的七县(崎玉県、千叶県、神奈川県、群马県、栃木県、茨城県、山梨県)纳入发展规划中。
此后,东京湾区内的重工业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京滨和京叶工业带”。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带宽带仅6千米左右,长度都在千米左右,工业产值却达到全日本的40%,并且产业相当丰富,涵盖了钢铁、造船、石油、精密仪器等诸多上下游企业。
同时,在日本政府的规划下,东京湾区的六大港口形成了彼此相连成块,港口总吞吐量占到了全日本的四成,为东京湾区的进出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东京湾区的地价攀升,东京湾区开始出现工业转移以及服务业的集聚。
东京湾区第二产业占比出现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相应上升,加之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的同时冲击,东京湾区开始了向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到90年代末,东京的服务业就业占比达到了60%以上。
同时,东京湾的第二产业并没有因此彻底衰落,而是逐步转移到了周边地区,并保留了长期丰富的产业结构,而服务业则主要在中心城市兴盛,并由此形成了东京湾区目前圈层式扩散的产业布局。
何谓圈层式的产业布局呢?
在长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进程中,东京最终产生了按功能分布的四个区域:主中心区域、次中心区域、郊区区域、边远区域。
主中心区域涵盖范围为东京附近10~20千米,承担着整个湾区物流枢纽中心以及金融服务的职能,东京都分布有多家银行总部、全国绝大多数证券公司以及13家国际组织,东京发达的金融产业能够为周边的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融资支持。
次中心区域涵盖范围为20~50千米,主要发挥着促进产研结合以及住宅区的作用,建设有筑波科学城、八王子大学城等功能性卫星城以及新宿CBD、银座等商业建筑;
50千米以外的郊区、边远区域则主要负责工业生产活动,布局了日本最主要的运输、食品、精密机械制造业集群,同时还包括有世界级钢铁、食品、炼油基地,以及汽车生产、重工业制造企业。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政府的政策引导下,东京湾区的城市最终形成了按功能划分的分工明确、协同发展的完整产业分布,同时各个港口也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职能,如东京湾负责商品的进出口、横滨岗则是工业品输出及集装箱集散基地、千叶港负责能源输入等等。
年,东京湾区拥有万人口,远多于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创造了1.99万亿美元的工业产值,人均GDP略逊于纽约和旧金山,达到了4.52万美元。
此外,东京拥有着丰田、索尼、日产、松下、三菱等上世纪国际知名的老牌制造业企业,如今这些企业同样在许多领域影响着世界。此外,东京还拥有着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千叶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为企业持续输送人才的同时也有利于产学研的高度融合发展。
(4)总结
从这三大湾区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共同点,而也正是这些共同点支持了它们的成功。
第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一方面是优秀的港口和港口群。
纽约湾区除了天生环境优越的纽约港以外,还涵盖有费城港、巴尔的摩港、波士顿港;旧金山湾区则涵盖有旧金山港、奥克兰港、里士满港、红杉市港等;东京湾区则包括有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滨港、横须贺港、木更津港、船桥港东西两岸共六个相互连接港口。
拥有宽阔的港口群才能够保证湾区有充足的货物吞吐量,以支持湾区的进出口活动。
另一方面是优秀的气候地理环境。
首先,三座湾区的中心城市纽约、旧金山、东京都大致位于北纬30度~40度,分别属于温带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气候,很少有极端天气出现,适宜人类的居住。
其次,地势相对平坦,东京和旧金山的平均海拔在40米左右。
而平坦的地势则保证了这些地区很容易建成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交通更方便的同时也更容易被视为整体进行协同发展。
纽约的地势相对复杂,以高原和山地为主,然而也同样建立起了极为发达的交通系统:新泽西运输系统、长岛铁路系统等等,拥有着北美最大的交通运输网络。
第二,拥有合理的发展规划。
在这三个湾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都发挥过很积极的作用。
首先是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商业活动和交流互通提供了便利。高科技的发展高度依赖于需要人才的流动和交流,如果没有完善方便的交通工具,恐怕“硅谷”也不会在旧金山诞生。
其次是城市的规划。
人口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通病,而合理的城市规划则可以减轻这一问题。
如纽约早在年,就已经对曼哈顿进行城市规划,后来区域委员会和大都市圈规划组织协同进行工作。其中大都市圈规划组织前前后后为纽约制定过四次完整的规划方案,从交通体系到商业用地,从劳动保护到产业转型无所不包。
也正是在合理的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纽约湾区各区域间产生了各自的功能分工,得以实现协同发展,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的湾区。
旧金山湾区则成立了政府协会,同样是以统筹推进区域规划为目标,促进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东京湾区更不必说,其本身就是一个人造湾区,从其重工业发展开始,日本政府就已做过完整的城市规划。
最后是港口的分工。
如前文所述,在东京政府的规划下,东京湾区内的各个港口各自形成了特定的功能,而这也避免了货船的过度集中。
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内的各港口同样如此。如旧金山港负责散货运输,奥克兰港则定位于集装箱运输,只是在分工程度以及分工的方向上存在差异。
第三,各区域最终都形成了一定的功能分工,金融支持产业发展。
如纽约湾区与东京湾区都形成了中心城市提供金融等各种服务行业,周边城市则负责第二产业。
存在差异的地方在于东京四周的产业更加复杂,从索尼、松下等高科技产业到三菱、佐世保等诸多重工业全都涵盖在内,东京湾区也因此被称为产业湾区。
相比之下,纽约湾区的第二产业相比之下略显单一,以高新制造业为主,如提供云端服务的DigitalOcean、以提供创新药物闻名的辉瑞制药公司均位于此处。
旧金山虽缺乏一个确定的金融中心,产业以信息服务业为主,然而其各城市间依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
尽管旧金山未能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然而旧金山湾区有超过多家风投、私募公司,而大量的风险资本、天使资本和私人股权同样为旧金山内的各种高科技企业以及IT创业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各区域间协调发展避免了恶性竞争,而各种金融产业则为诸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促进了创业企业的发展。
第四,政府的支持政策以及产学研高度融合,促进湾区创新能力。
三大湾区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名校与企业并存。
比如纽约湾区,即包含有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等全球排名前20的大学,仅仅是普林斯顿大学一所就产生了69位诺贝尔奖得主。
东京湾区则拥有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其中东京大学诞生过11名诺贝尔奖得主、6名沃尔夫奖得主、1名菲尔兹奖得主,包括这些知名大学以外,东京湾区内共拥有家大学,研究人员占全国比重超过60%。
而旧金山则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等院校,这些高校的全国排名同样是在50名以内。
这些知名高校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也持续的为湾区提供了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政府也往往会给湾区内的大学以及创新企业提供诸多政策支持。
如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就开始用联邦资金向旧金山湾区内的高校、企业的研究工作提供补助,或是直接对企业减税,甚至直接采购相关产品。例如,~年美国国防部直接采购了硅谷40%的芯片产量,如此大笔的资金也大大促进了湾区的建设。
纽约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支持政策,如曼哈顿优惠能源计划、融资激励计划以及其它众多的减税降费政策,这些都为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优良的资金环境,保证了它们的充分发展与创新活动。
回顾世界上三大湾区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临近港口、环境宜居;统一规划、区域协调发展;发达的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配合;政策支持、产学研体系完整这四大条件助力了湾区的发展,成为了湾区发展成功的重要条件,也为后来者提供了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