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互联网加什么传统企业如何
TUhjnbcbe - 2024/8/12 16:18:00

周志敏

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个“互联网+”的新概念,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界纷纷解读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互联网+”的潜在含义,可以用一个“互联网+?=?”的公式来表示。在这个公式里,只有一个因素是明确的,那就是互联网,后面的加什么,可以自由联想。

为什么要“+”,就是让现存的国民经济各个行业运行更有效率,更有魅力,减少浪费,减少重复劳动,减少没有意义的劳动,通过互联网和市场的力量,让国民经济运行得效率和效益更高。因此,互联网不再仅是一个工具,互联网也不是仅在销售一个环节起作用,也不再是商务流通一个部门的事情,每一个行业的主管部门,每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都要思考我这个行业,除了销售之外的其他研发、设计、生产、售后等多个环节,是否可以用到互联网,让我的效率更高,我的质量更高,我的服务更好,我的客户满意度更高。

明白了为什么“+”,“+”什么就比较好理解了。俗话说“缺什么,补什么”,一种补是“内补”,一种补是“外补”,内补是自己认为缺什么,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补,“外补”就是练好自己的内功,用别人的力量补齐。从“互联网+”的本身主体含义,更多要依靠外部的力量。

真正需要补的东西是什么?补的是“互联网思维”、方法论、技术、系统和工具,是要思考每个行业、每个政府主管部门,互联网化之后的未来场景是什么,若要达这个远景目标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哪些是可以依靠外部力量来做的。

过去的互联网行业就是平地起高楼,从线上颠覆线下,从过去的经历看是正确的,互联网颠覆了新闻、资讯、信息的制造和传播,也颠覆了娱乐行业,但这些都是“轻”的行业,国民经济中“重”的行业,不是用来颠覆的。

未来,整个社会将被互联网连接为一个整体,互联网成为社会这个有机体的大脑与神经中枢,其他方面反而变成它的肌体与末梢。一切事物或多或少都要经历一个从碎片化到重构的过程,这大概就是“互联网+”的全部内涵。

“互联网+”是个未完成的公式,“+”后面的想象空间无比巨大。事实上,“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也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和手段,不是颠覆,而是将传统产业的优势充分凸显和发掘出来。

“互联网+”既是加法,更是乘法。“互联网+”不仅是在现行的科技、经济和社会管理层面量的累积,更是一种科学地驾驭技术、利用技术基础上的提速、提质、提效,是对新事物的辩证趋利避害,是利用新技术的全方位创新,“互联网+”必将为企业转型升级赢得新的窗口和机遇。

“互联网+”不是一个标签,也并非想加就能加的。“互联网+”,加什么?人们很容易想到科技、经济、社会和管理层面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可加工业、加农业、加服务业,也可以用在任何想象得到的地方。其价值是以互联网为骨干,通过它来实现以往实现不了的,但是现在可以实现并带来更好效益的地方。

“互联网+”即是一个发展战略级的概念,又像是生态学上的发展规律或者总纲。前者用于指导当前全行业的升级与转型,后者则以此来定义互联网的发展规律,是对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全部基于互联网发展各行业的概括。而无论人们对“互联网+”有什么样的解读,最终“互联网+”要解决的是服务于人,因为“互联网+”要解决的是倒逼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对于“互联网+”而言,从人的角度上看“互联网+”要加什么?首先,“互联网+人”改变人类的生活习惯,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其次,“互联网+物”,让人们通过互联网来控制万物,甚至是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互联网不是什么都能“+”的,或者说互联网也许可以改造一切,但并不是说可以完全改造传统企业,而是说对某些行业来说,可能只能改造其业务流程中的某些环节。它并不能完全改造传统企业,也不一定能给传统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有时甚至是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互联网是工具和武器,对于传统企业,最重要的是掌握这个武器,但是,掌握了这个武器,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打胜,最终,当所有人都掌握这个武器之后,还是要回到商业的本质。互联网作为工具永远要服务于商业的主体。如果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拯救者,只要用互联网在运作就意味着能够战胜一切市场竞争对手,这种观念绝对是错误的。

在Web3.0时代,互联网信息得到高度聚合,消费者也被深度细分与聚合,这为广告主精准锁定目标受众提供了极大地的便利。低效的、强制性的硬广告必然会惨遭抛弃,未来的广告将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完全根据受众的喜好与习惯进行个性化定制,精准到让受众爱上他看到的广告。目前而言,对于一般电商企业来说这还是难以企及的,毕竟大数据的梳理与挖掘并非轻而易举能做到的。

人类过去年的经济史,实质上就是商业演化的历史。商业演化不仅为我们创造了物质形态的新产品、新技术,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商业演化的历史又由企业和企业家的焦虑来创造,要想不焦虑,要想发展,应主动进取紧紧拥抱“风口”。现在的风口就是“互联网+”,然而,即使是占“互联网+”的风口上,应风向也经常变,竞争很激烈。在企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化及与“互联网+”交织之下,企业和企业家想不焦虑都没有办法。

随着技术的进歩和人类认识的持续突破,互联网也在无限升化。对传统产业而言,互联网能发挥很大作用,发挥作用大小取决于传统产品及传统行业对自己的改造,使之能与互联网对接,对接不好,效果不好,对接得好,效果很好。因此,传统行业使用互联网成效取决于传统行业自身改造,而非互联网,传统企业只有对互联网研究透彻,才能利用好互联网。

“互联网+”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粘在一起,即,这不是“物理反应”,而应该是“化学反应”;“互联网+”传统企业是要素的重组,是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的过程。互联网有其自身的特点: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有很多的参与者,最强的地方是可以跨业、跨区、跨领域。

现阶段,“互联网+”的纵深发展及渗透到传统行业的序幕才刚刚拉开,互联网主题已在深刻影响传统产业,其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在进行加速变革。市场会对互联网主题产业的盈利模式和公司发展重新认识。

传统企业必须着手加上互联网,因任何企业的转型,无外乎是人的转型和事的转型。无论互联网如何进步,但互联网的基础本质仍是信息的载体,进步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公用化的过程,而且是实时的公用化。于是,互联网带来的本质变化,就是信息逐渐由不对称变为对称,自然也就提升了商业上所有的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所谓互联网化,就是对传统商业流程中所有信息不对称环节的替换、优化与重构,或者干脆创造新的商业价值链。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应从战略规划到品牌建设、从组织变革到文化重塑、从产品研发到营销推广的所有方面开始规划和制定方案,并应遵循以下几个阶段:

1)产品模式与营销模式。其本质上是把互联网当工具使,如O2O、C2B、社会化营销等,与用户互动,以更精准的发现用户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并超越用户需求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利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传统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和产业的上下游价值链,企业平台化、组织扁平化、建立员工创新激励机制,提升企业运营和管理水平,最终为企业全面导入“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互联网基因。

3)整合企业内外资源用“互联网思维”开辟企业新的商业模式,如长尾模式、平台模式、免费模式、跨界模式、社群模式、融合模式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互联网加什么传统企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