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而来,随着疫情的不断扩散,对经济金融的正常秩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经济“稳增长”的压力加大,对监管层的货币政策选择有较大的影响。
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此次疫情所处的经济周期与“非典”时期明显不同。年“非典”时期的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消费升级高速增长阶段,经济运行处于快增长轨道,“非典”疫情尽管对经济运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整体影响较为有限。随着“非典”疫情的结束,后续经济依然维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动力。
当前,国内经济正面临周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下行压力较大,年11-12月,经济的阶段性企稳呈现弱复苏,后续增长景气度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相比年,国家应对此次疫情的防控措施全面升级,相继采取了延长假期、“封城”、居家隔离以及加强公共场所管控等手段。因此,参考年“非典”时期的经济表现来看,此次疫情将会对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程度可能会高于年“非典”时期,但持续时间需要视疫情控制情况做进一步的判断,预计仅为阶段性影响。
货币政策随经济环境而变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非典”时期货币政策总体宽松,紧缩步伐放缓。面对突发的“非典”疫情,央行货币政策出现紧缩停滞,边际收敛的步伐有所延后,随着货币政策的调整,金融市场也呈现出适应性的变化。虽然“非典”并未造成全局性的影响,但在局部上对金融活动形成了冲击。
从“非典”的历史经验来看,根据安信证券的分析,预计此次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第三产业将受到显著冲击,相关行业出口订单明显减少。根据“非典”时期的表现,疫情影响较大的是第三产业。数据显示,截至年年末,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和贡献率分别为53.92%和59.40%,远高于年“非典”时期的水平,疫情对旅游、客运、商业、教育、住宿和餐饮等行业的冲击可能会更大,部分相关行业出口订单可能会有明显减少;
其次,中小企业延迟复工导致生存压力加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随着各地防控疫情力度的升级以及春节假期的延长,企业复工节奏不一,在春节假期结束后,各地可能面临“用工荒”的问题,特别是疫情较为严重的湖北、广东地区,生产配套资料短缺、交通运输阻滞等问题将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就业形势可能恶化;
第三,年一季度,消费景气度将出现明显下滑。随着疫情的蔓延,将对居民消费造成直接影响。不过,当前线上消费渠道比年明显提升,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疫情影响形成一定程度的对冲,但考虑国家采取了比年“非典”时期更为严格的管制措施,而此时正逢传统的假日消费黄金周,预计消费降幅可能会较大;
最后,住房销售将出现下滑。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管理目标,年年初以来,全国多地出台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包括实施新房补贴、放宽落户政策、放宽公积金提取流程和提取额度等。受此次疫情的影响,一季度房地产开工、销售将面临一定的冲击,并会影响到地产企业的现金流和拿地意愿。
经济活动的变化必然要反映在货币政策上,这主要体现在宽松延续、定向调控、降低成本以及直接降息等层面相机选择的可能性。
根据年“非典”时期货币政策应对疫情的经验来看,安信证券对下一阶段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给出四个方面的研判:
第一,宽松态势仍将延续,整体流动性较为充裕,资金利率将边际下行。回顾年“非典”时期的货币政策操作,央行本应在经济过热和货币信贷高增时,适度采取对冲政策,但“非典”疫情使得央行将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延后至三季度落地。结合当前形势来看,年年初,央行一系列操作(如降准0.5个百分点、存量浮动贷款利率换锚)显示出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决心,货币政策整体基调是宽松的。而此次疫情将冲击到一季度整体经济运行,在局势尚未明朗之前,央行货币政策宽松态势不会轻易变化。
受此大额支付系统延期开启的影响,在春节假期后市场将面临较大规模的资金集中到期,而年春节假期的延长以及部分居民需居家观察14天等措施的施行,将使得现金漏损因素对流动性的负面影响较往年更长。不过,考虑到2月份纳税申报期限的延后(至2月24日),月度例行缴税对流动性的紧缩效应有望得到缓解。根据央行的安排,节后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充足流动性,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将出现边际下行。
目前,央行对于银行准备金的考核规则为旬超额备付日均值不能透支,单日下限透百分之一,此外,对于准备金报送材料同样有时限。近期,央行宣布将提升准备金考核的容忍度,此举旨在应对疫情对流动性的冲击,确保银行在停工期间依然能够有效满足各项支付需求,预计央行对于银行超储率透支的容忍度可能会有所提升。
第二,定向结构性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的定向结构性支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通过专项再贷款形式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医用、生活物资生产等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行业;其二,对于疫情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如湖北地区),将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完善续贷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其三,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而出现还款困难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或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一方面要求金融机构适当予以展期或续贷,并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另一方面,将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加大对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的支持力度,引导其提升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第三,LPR下调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升,降准和MLF利率下调依然可期。与“非典”时期不同的是,年,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轨道,“非典”的蔓延并未改变经济高速增长态势。而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年11-12月也仅仅只是阶段性的弱企稳,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此次疫情的局部蔓延将会对一季度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年初经济“开门红”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扩信用、降成本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升。
央行将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同时考虑到1月LPR维持不变,且一季度没有MLF到期,预计央行或将在2-3月份新增MLF操作中择机下调MLF利率,后续降准操作依然可期,在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和政策红利的呵护之下,LPR也会随之大概率下调。需要强调的是,MLF利率和LPR下调并非完全由于疫情所致,即疫情蔓延与当前货币政策的宽松并不是一一映射关系,在经济下行时期货币政策本应加强逆周期调节,而疫情的局部蔓延使得降成本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升。
第四,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排除央行会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在1月16日的金融数据发布会上,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LPR改革后,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存款基准利率还将长期保留,继续发挥存款基准利率作为中国利率体系压舱石的作用;同时,央行对于存款基准利率会根据国务院部署、综合考虑物价等情况适时适度调整”。从上述表述不难看出,存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也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可选项。目前,制约存款基准利率调整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避免出现“走老路”的现象;二是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三是通胀水平总体较高。
不过,根据安信证券的分析,首先,虽然目前通胀水平较高,但随着疫情后续的缓解以及翘尾因素的消退,CPI在二季度有望趋于回落。其次,若GDP增速跌出容忍区间(比如跌破6%甚至更低),不排除央行会祭出“压舱石”下调存款基准利率;最后,考虑到一般存款在商业银行负债中的占比达70%左右,尽管监管层近期加强了对结构性存款、现金管理类理财以及智慧存款的管控,但总体效果较为有限。因此,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目标导向下,加强对银行负债成本管控是当务之急,未来不排除央行会下调存款基准利率,此举将对银行负债成本形成明显改善,LPR也将带动贷款定价出现明显降幅。
信贷需求阶段性下降
目前,总体来看,此次疫情对银行业的冲击相对间接,但我们仍需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