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部城事
作者丨林隐
来源丨山川网
昨天我们推送了中部第一经济大省河南篇,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再一同到西部第一经济大省四川去看上一看。
经济数据方面,我们自然还是延续本系列的老样子,将相应此前地方统计局官方发布的数据,经过要点提炼之后,分享给大家,作为大家查阅本篇推送的基础信息。
四川省年度的经济运行数据中还是有不少的细节亮点的,这里我们就不再多做点评,此前相关的财经媒体和地方媒体报道中已经多有解读,所以也不再赘言。
整体: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GDP).7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07亿元,增长3.4%。
工业:四川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2.4%,集体企业下降17.9%,股份制企业增长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7%。
服务业:年,四川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0.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0.7%,住宿和餐饮业下降9.7%,金融业增长6.4%,房地产业增长2.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6.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6%,其他服务业增长2.0%。
投资:全年四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5.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0.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3%。从房地产开发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1.3%。
社消:年四川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亿元,比上年下降2.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亿元,下降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亿元,下降2.1%。
外贸:全年四川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出口额.3亿元,增长19.2%;进口额.5亿元,增长18.8%。
这里我们所谓的“大区”,指得是广义上的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陕西、重庆、云南、贵州、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等共计十个省区。
开篇我们先聊一下,大家是否清楚西部地区的经济主驱动力是什么呢?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四十年拉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那么之于西部地区呢?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西部必然是以前投资和消费为主,以出口为辅。比如在上文年度四川省经济运行数据之中,四川省即使年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了19%之后,总额也刚刚突破亿元。如果是只讨论出口的话,金额还要几乎对半减至.3亿元。对比同期四川省完成生产总值.76亿元规模来看,出口对于西部地区代表省份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持续在增长,但规模终究还是有限。
投资我们今天也不过多展开去说了,虽然同是西部省区,宏观上均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之下,但是各省每年具体能够获得多少体量的投资规模,还是要各凭本事,各凭市场,各凭环境。
这时,我们终于看到了消费这一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可持续增长支柱要素。过去我们在讨论国内新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房价的时候,我们发现城市生产总值十分接近的东部和中西部代表性城市之间,房价的差别显而易见,甚至呈现出现倍数级的关系。
从表面上来看,造成上述差别的最主要原因,似乎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水平。但是客观来讲,如果你没能够进入到真正行业头部的企业或管理层岗位,只就普通人的普通工资收入差异来看,完全是无法支撑上述东西部地区平均房价的显著差距的。
这时我们发现,“政策的手”在中西部地区房价上的作用就体现得尤为突显。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中西部代表城市,是一定要严格控制房价的。因为地区房价过高必然抑制地区居民消费,而中西部地区城市普遍又并不具备东部沿海经济强市规模庞大的外省人口流入,那么维持稳定的地区房价以保证地区社消的长期正向增长就至关重要。
这里举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案例,在四座一线城市中,深圳市历年的社消总额显著低于其他三市,深圳市的房价增长方式也最具跳跃性,城市显性和隐性炒房现象均较为突出。但是相较同级别城市明显较低的社消总额,却并未影响到深圳市生产总值近些年来仍旧保持持续性的快速增长势头。
那么对比之后我们就发现,在地区经济发展之中,中西部地区对于人口规模的依赖性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要更加明显。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亿元,和同期四川省的.8亿元接近,也是因此两省的年度全国排名也正好对应到第6位和第7位。
但是和四川省下辖21个地级行政区,常住人口超过万相比;福建省仅下辖9个地级行政区,常住人口尚不足万(人口数据为年值)。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中部地区,昨天我们安排推送的中部经济总量第一大省河南,同样是中国中部地区人口第一大省。
所在,和在东部地区人口规模即使相对较少些,也可以走通其他多种多样的发展形式不同。在现阶段的中国中西部地区,人口规模就成为各省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西部十省区中,最新的经济总量排名由前到后依次是:四川、陕西、重庆、云南、贵州、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
同期,西部十省区的常住人口体量排名由多到少依次是:四川、云南、陕西、贵州、重庆、甘肃、新疆、宁夏、青海、西藏。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地区人口规模决定地区经济体量的宏观基本面,地区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在基本面之上,再微观影响最终的排名呈现。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亮点基本都集中在四川、陕西、重庆三省市身上,其中由川渝两地主要城市组成的成渝都市圈,是西部地区关键性的区域经济发展国家维度战略之一。
而之所以会出现近些年来西南省区历年的经济增速明显高于西北省区,归根结底也还是在于西南各省中除西藏之外,其余各省的常住人口规模在西部地区均比较靠前。
从国家层面出发,对于地区的财政支持、项目支持、政策支持,归根结底是要地区居民生活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那么地区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大,自然能够得到的相应支持力度也就越大,最终在投资和消费两驾马车带动之下,地区居民生活水平能够持续得到提升。
此时我们再回到四川,作为西部地区人口规模最大的省区,其在中国西部地区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参考此前我们已经推送过的广东篇,大家应该能够理解,四川是西部地区担子最重,责任最大的地区。
重庆的责任是至少多万地区居民的小康生活期许,陕西的责任是至少多万地区居民的小康生活期许,四川的责任则是至少多万地区居民的小康生活期许。
而这里我们之所以强调“至少”二字,是因为我们并未列入川渝陕三省分别作为西部地区成渝城市圈和关中城市群的核心成员,对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责任。
很多人都认为挣钱很困难,花钱很简单,这其实是不准确的,事实上挣钱和花钱同样都很“困难”。而之所以我们说花钱同样困难,在于如何花好国家通过财政转移到中西部各省区的每一分钱,让地区百姓真正能够从中获益。
在过去的这些年,我们也时常能够看到一些中西部的个别地市乃至县镇,忽略自身城市维度和发展阶段,将国家下拨的财政转移资金盲目投资在大兴土木,大造场馆等地标性建筑之上。每个项目投资动辄数亿到十数亿规模,但最终结果几乎都是以烂尾告终。
我希望这些地市的执政者们在挥霍这些国家财政转移资金时,也能够清楚一件事:这笔钱中,也有你所在省份无数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一笔笔并不太高的收入中,贡献的税收资金。
从本质上来说,这个钱不是所谓“别省”白给的,所以在花钱时一定要每一笔都用在刀刃上。即使做不到成功投资企业项目解决地区居民的就业问题,那么把钱用在地区修路、架桥甚至维护路灯、公共厕所之上,也比拿来随意兴建地标大楼大厦实用得多。
在本系列的前言中,我们曾讲到关于年度中国省区排名靠前的省区,我们重点是要“找问题”。四川省年度全国排名第6位,显然同样属于排名靠前省区之列。
那么下个十年,作为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第一省区,四川省如果想要再次完成经济发展的质量双进阶的话,应该从哪里破局呢?我谈谈我个人的相关观察与思考。
其实我认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因为和国内其他省区相比,四川省的区域城市格局非常清晰,没有任何一丝半点的争议性,就是绝对领先的省会成都和普遍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的省内其他城市。
我曾经通过多个渠道,仔细查阅过有关同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关于四川居民本身对于现阶段四川省区域城市格局的看法。再说的通俗些,就是四川朋友自身如何看待,目前省会成都市在省内超高首位度的现状。
那么综合多渠道的答案,我总结的绝大多数四川朋友对此的态度可以总结成三句话,或者说三个点:能够理解,应该接受,必然选择。
我记得当时我在查阅这些相关资料的时候,最先的一个念头就是,中国的老百姓,真的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中,对政府工作最为宽容的国家之一。
后来我又想到了《荀子.哀公》中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及《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翻遍中国历史,老百姓但凡是有份营生做,有口饱饭吃,有件暖衣穿,都会踏踏实实,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不给国家添乱起幺蛾子。
所以回顾当年我读中国历史的那个时候,有一个感慨我一直记到了如今:你看历朝历代那些最终衰亡了的朝代,为什么治下的老百姓对他们要求已经如此之低,但是最后却是沦落到了把老百姓逼上起义革命的道路上去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周期律”话题。所谓历史周期律,是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都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
中国的历史周期律问题,是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向毛泽东提出的问题。当时黄炎培先生问毛主席,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同志的回答是:行,这就是民主。
这里我想特别提醒大家的一点是,毛泽东这里提到的“民主”,并不是大家第一联想中西方的那种民主制度。“民主”这两个字之于近现代的中国历史而言,无疑是沉重而复杂的。如果大家对毛泽东所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究竟是什么感兴趣,我建议大家去读一读《毛泽东选集》。关于中国的问题,我认为有一多半都可以从中获得相应的启发和收获。
由大而见小,我们重新回到关于四川省现阶段的区域城市格局上来。老百姓无疑是宽容的,绝大多数的百姓能够接受如今四川省有一个相对强势的省会城市局面,年轻人由此可以到此安身立命,不必只能远赴千里之外的东部地区去求职谋生,这无疑是对四川省和成都市地方政府过去这些年执政工作的巨大认可。
但是,民可以宽于要求政府,但政府绝不可以放松自我严格要求。中国普通百姓对于政府工作的高度宽容性,背后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既包括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相似情节的重复循环,也包括普通百姓与执政者之间身份的长期不对等,还有许多普通百姓对于政治本身的了解就十分有限。
此时我们再看下我上文中提到的这个问题:下个十年,作为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第一省区,四川省如果想要再次完成经济发展的质量双进阶的话,应该从哪里破局呢?
注意,这里我们强调的时间是未来而不是过去,要求是地区发展质量双进阶而不是单一的量增长。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任何发展路径都有其局限性。过去的二十几年时间里,四川省凭借资源汇聚方式成功做大了省会成都市,奠定了成都市在中国西部地区的身份地位。
而当成都市经济总量即将超过2万亿规模继续突进的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这一模式在经过过往这么多年的发展以后,正在由过去的优势大于劣势,逐渐发展向优势劣势基本持平的方向。
那么,如果想要保证地区发展的健康可持续性,四川省就必须在下一个十年,成功再培养起过去二十多年来一直空缺的省域腰部城市阵营。现如今成都市在四川省内的超高首位度,和二十多年前重庆市的直辖同样关系密切。
但即使是重庆直辖后的四川省,无论土地面积,地市数量,人口规模还是发展潜在空间,都绝对有条件发展成为一座头部城市加数座腰部城市的区域新格局。
那么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我所认为的未来差不多十年内,四川省腰部城市应有的腰部城市数量和经济总量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呢?四川省21个下辖市州,在除去成都之后,还剩下20个。按照最低的标准来看,四川省应该具备的腰部城市数量不能低于四城。
而腰部城市作为区域经济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极,综合四川省实际情况,腰部城市如果想要名副其实,合计经济体量至少要与地区头部城市基本持平。
这里我们举例做下解释:湖北省,如果按照上述思路,年腰部四市(襄阳、宜昌、荆州、黄冈)的经济总量合计为1.34万亿,同期省内头部城市武汉经济规模为1.56万亿。
河南省,如果按照上述思路,年腰部四市(洛阳、南阳、许昌、周口)的经济总量合计为1.58万亿,同期省内头部城市郑州经济规模为1.2万亿。
而四川省这边,如果我们暂且将省内经济体量第2名~第5名的四市绵阳、宜宾、德阳、南充作为未来的四川省腰部四市的话。年四市的经济总量合计为1.06万亿,同期省内头部城市成都经济规模则为1.77万亿。
而按照目前四川省的区域城市经济格局,头部城市成都市经济总量至少与排名在其后的省内7~8座城市合计的经济总量持平。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才会说四川省目前的区域经济格局,是1座头部城市加20座尾部城市的状态,腰部城市在过去很长时间内都是暂缺的。
按照四川省目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来看,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区域定位与发展方式,十年之后,四川省能够有差不多半数的城市经济总量达到亿元区间,其中有三四座城市经济总量有望接近亿元区间。同时,成都则有望继续一路突飞猛进,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地区首位度继续攀升。
而综合成都市目前的各方面来看,其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应该说是十分稳固的。在尽可能快的扶持地区腰部城市和继续快速做大成都经济体量之间,孰轻孰重应该并不难判断。
而十年之后,国内中西部地区的主要省份,则基本都已经实现了一个地区主中心加至少两个左右地区副中心的区域城市格局,省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性得到显著的提升。
所以综合来看,四川省如果未来十年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想要再度进阶,就需要下大力气平衡地区头部城市成都与未来地区腰部城市之间的发展节奏。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说,四川省存在各地市区划过于细碎,造成各地市实力普遍弱小。那么参考过去成都市的经验,四川省其他地市也可以在合理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优化行政区划,而无需一定要保持目前21个地级行政区的较多水平。
一个生活还可以、日子还不错、吃喝不发愁的四川省,通过一座强势如成都市是可以实现的;但一个实力更强劲、社会更发达、居民更幸福的四川省,则要求有更多的区域腰部城市屹立在这片古老的天府之国上,承担中流砥柱的责任。
而且,这一进度还要足够快。十年,应该是一个基本合理但又颇显紧迫的时间区间。必要时,我认为经济总量2万亿之后的成都市可以适当放缓自身增速,将相关资源鼎力支持省内腰部城市更快冲刺亿元重要分水岭。
我自己当年学习的是市场相关专业,后来离开学校后经历过多种多样的行业和岗位。这期间做的时间最久的,也是工作经验累积最多的,还是市场品牌相关的工作。所以今年的系列推送大家也看到了,对于部分地区品牌营销做的比较有亮点的省区,我们倾向于单独列出一个小章节做下延伸。
作为西部地区成渝城市群的两大核心城市,近几年来成都和重庆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曝光度整体而言是较高的。但是相似的高曝光度背后,两城对于各自地区品牌定位、营销方式内核上却是有着十分鲜明差别的。
品牌定位上,我们不展开讲很多太专业性的东西,就以两城比较知名的宣传语上,普通人都可以清晰分辨出其中的差别。成都最广为认知的宣传语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重庆这边则是“行千里,致广大”。
区别在哪儿?成都的更加通俗易懂,重庆的更加端庄大气;成都的更加市井一些,重庆的更加官方一些;成都的更加年轻化一些,重庆的更加成熟化一些。
另外,任何一座城市的宣传语或口号不止一条,这里我拿出这两条对比是为了更好方便大家理解两城在品牌“调性”上的鲜明区别。而品牌调性类似所谓的个体人设,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在适不适合自己,是否能够持之以恒。
而从营销形式上来看,重庆较倾向于“有势借势”。比如在特定的时间点上,在发现自身的某一风景名胜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