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财经
人类历史正在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所改变。《世界是平的》作者、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说过,我们或许会把人类历史分为新冠疫情前(BC)和新冠疫情后(AC),就像人类划分公元前与公元后一样。年无疑就是这场时代划分的分界点。
在这样的历史变革期,作为中国制造业思想库的中制智库也在积极探索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6月18日晚间,由中制智库、新浪财经与工信部华信研究院联合主办,香港城市大学EMBA(中文)协办、学术支持的“美好制造——中国制造大讲堂的第五期”如期进行了网络直播。
直播中,中制智库邀请了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原主任、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原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吴甘沙,经济学博士、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新望三人进行了演讲与对话。
世界经济将出现六大新动向
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新望认为,疫情之后有可能会出现新的产业发展方向,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生产方式的变革,这些变革可能是带有划时代性质的,带有新的起点性质的。
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原主任、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总结了世界经济的六大动向:其中包括全球化问题、经济萧条问题、制造业回归问题、金融风险问题、贸易摩擦问题、管理机制的趋同问题等。
王宏广重点提及第一个趋势就是全球化按下了暂停键和短期的倒退,这会不会出现去全球化或者去中国化甚至是逆全球化?王宏广分析说,完全的去全球化我认为是不可能的,主要还是市场经济起决定性的作用,要素所有制不发生变化,市场机制配置要素的这种机制不会变。
在王宏广看来,世界经济的萧条已经成为定局,疫情可能维持一段时间,两到三年的萧条可能会出现,但是会不会出现像年大萧条的那种情况不太好判断,形象的说一点,就是这一次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其副作用是大于年的金融危机,也可能小于年的大萧条,大致是介于这两个之间。
另一个与全球化相关的问题是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王宏广认为,世界的经济结构可能出现回归,经济效益有可能下降。其中,经济发达国家重新回归制造业,加大制造业的比重可能会是一个趋势。
王宏广表示,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占GDP比重都在80%或者75%以上,但这一次防疫中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发现了制造业的短板,因此在疫后制造业的回归是必然的。由于成本和经济要素的原因,这些国家去搞制造业有可能会是一个高成本的制造业。
共存与对抗,全球化将出现新版本
原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吴甘沙表示,年是后新冠时代的元年,后新冠时代的隐喻是什么,我们已经进入到人类与病毒长期共存,甚至是对抗的时代。
吴甘沙认为,应该用全球化4.0来描述后疫情时代AC元年所面临的一种新的全球化趋势。在他看来,认为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或者说它可能以进两步退一步的这样一种节奏往前走,“为什么呢?其中一个第一性的原理是,物流和信息流动的成本必然是持续降低的,只要它们俩的成本持续降低必然会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吴甘沙说。
不过,两位专家的共识是,局部的逆全球化依然是会出现的。吴甘沙说,逆全球化是什么呢?比如说是供应链或制造业的回流,我们也清楚,发达国家或中国的很多省份都是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特别是有技能的劳动力的短缺,这个必然推动制造业的自动化。
吴甘沙从从供应链的角度来分析了所谓的全球化趋势。他说,中国必然还是全球供应链的最重要的一个节点,但是,这次疫情的早期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如果说作为一个供应链中心出现了单点失效的话,全球都会按下暂停键。
在未来,全球供应链会出现一个“去单点失效”的新网络。吴甘沙认为,这就像互联网的设计,就是弹性和反脆弱,去单点失效设计,就是说一个路由器坏了,这些信息包可以经由其他的很多路由器继续流动,这样一种会去单点失效网络放大区域间的物流需求,也就是说,供应链网络当中互为冗余的节点之间会有更大的区域物流需求,也就是这里面我们会看到两个关键词汇,一个是制造业的自动化,一个是区域物流的反弹。
诚如王宏广所言,如果技术、资本和劳动这些基本要素没有改变它的属性,资源配置在战时和危机时代是靠政府配置比较多,实际在平时还是靠市场机制来配置,所以要素所有制不变,配置要素的机制不变,全球化不可能去,但它会出现一个新的版本。
据悉,“美好制造”中国制造大讲堂由中制智库和新浪财经、工信部华信研究院联合出品,香港城市大学EMBA(中文)协办、学术支持,“中制智库”官方抖音以及多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新浪财经源发,网易财经、凤凰财经、搜狐财经、和讯财经、36氪、优酷财经、新浪微博等多家媒体平台联播,基于小鱼易连专业直播平台和讯飞听见语音转写平台,采用云端座谈、线上交流的形式,每期课堂邀请政商学媒等专业人士,从不同的角度为当下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走势带来精彩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