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
全年GDP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并有望成为全球唯一实现全年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
多个关键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依然逆势创下增长的奇迹。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公布的年12月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势头还在不断扩大——四季度GDP增速创下两年来季度GDP增速数据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创下年内最高水平、月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回到上年同期水平……
年中国经济增长为何能超出预期?年能否保持同样的增长势头?我们借助宏观经济、国内需求、对外贸易、收入就业四个关键领域的八大关键指标,结合权威专家分析解读,向你剖析中国经济年的增长后劲何在。
动力源1外贸占国际市场份额创历史纪录
根据世贸组织分析和各国已公布的数据,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出口、进口总值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12.8%、14.2%、11.5%,均创历史新高。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我国外贸进出口从年6月份起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全年进出口、出口总值双双创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份额也创历史最好水平,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我国的产业体系比较完整,保证了畅通的物流体系,满足世界上一些国家对防疫产品、居家生活和办公用品的需求,所以年三四季度进出口回升明显,推动全年实现了对外贸易正增长。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国国际市场份额创历史纪录,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一方面在于国家在疫情发生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外贸政策,将疫情对外贸企业的冲击降到最低,最大程度保住了出口订单;另一方面也缘于民营企业在拉动出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企业的韧性得到充分体现。
动力源2粮食生产十七连丰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连续十七年丰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奠定了最关键的物质基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年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0.9%,增产万吨。其中,夏粮、早稻、秋粮产量全部出现同比正增长。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表示,年,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积极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万亩,增长0.6%。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保障粮食的稳定供给,就要把种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日前介绍,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自给。
动力源3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6%,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7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的产量都保持高位增长,分别为19.1%、17.3%、16.2%。
宁吉喆表示,我国科技实力强大,科技创新日趋活跃,研发投入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专利申请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无论是近几年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还是年的疫情冲击,都没有改变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的数字化、数字的产业化趋势明显,反过来也促进更多线上消费的实现,并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动力源4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部转正
年,我国一二三产业投资增速全部转正,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5%和9.1%。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颜色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颜色预计,未来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有助于使投资逐步摆脱对房地产与基建的过度依赖。
“十四五”时期,对核心技术领域的政策支持将成为科技发展的重点,在向高端制造的产业升级过程中,制造业投资在经济中有望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动力源5物价涨幅成功实现预定调控目标
年初,反映国内物价走势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度攀上5.4%的高位,创下多年来最高水平。
物价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平抑?成为百姓最为关心的几个话题之一。
最终成绩单显示,历经艰辛努力,中国成功抑制了物价上涨的趋势,并完成了全年物价调控的预定目标。
数据显示,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这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的目标足足低了一个百分点。
宁吉喆表示,年年初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上涨比较快,在疫情条件下,各地方、各部门、各市场主体一起努力增加食品的供应,特别是加强生猪生产流通和消费保障,整个食品价格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呈回落态势。
动力源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翻番目标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到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年翻一番。
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元。而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至此,全国居民收入翻番目标如期完成。
专家分析认为,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可能会达到8%左右的较高水平。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医疗、社保等覆盖面更广、保障能力更强,能让居民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居民收入增加,将转化成消费能力的增长,从而进一步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将使得未来经济发展会产生更大的活力。
年,中国经济在逆风前行中不断书写奇迹。年,中国经济的复苏势头又是否能得以延续?
我们从纷繁的经济数据中找到8个能对未来起到指引意义的关键指标,分析这些指标能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还有更大的后劲。
指标1四季度GDP创下两年来新高
中国经济的增长“后劲”何在?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键指标的超预期表现。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5%,这不仅超过年同期(6.0%)水平,而且也创下两年以来的新高,甚至超过疫情前年全年各季度的GDP增速。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由于疫情等因素存在,使得中国经济运行在年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一些本该当年年初推动的项目和工程,部分被推迟启动,再加上政策等方面因素比较宽松,使得年四季度经济的活跃程度相比预期有所提高。
胡迟认为,从反映生产和经济活跃程度的诸如用电、外贸订单等情况来看,四季度内我国多地尤其是南方地区的用电明显上了一个台阶,不少沿海省份的外贸订单出现“爆单”的状况,货柜也一柜难求,这与四季度GDP超预期的表现相吻合。
年中国经济收出的“豹尾”,为年中国经济开一个好头奠定了基础。胡迟对记者分析,如果能把散发疫情等因素控制好,在年一季度低基数的背景下,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实现超预期增长应该没有太大悬念。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杨畅
而对于年随后几个季度的表现,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杨畅对记者分析称,伴随着疫苗接种的逐步推开及防疫管控常态化,经济运行回归常态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此外,由于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经济工作的要求可能比较高,相应推进经济增长的力度也会比较强。可以预估,年经济增速甚至有可能落在8%~10%的较高区间内。
指标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不断提速
作为年推动经济复苏最重要的“火车头”之一,工业生产的表现一直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