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三季报看成渝地区的增长极动力
TUhjnbcbe - 2024/8/24 16:09:00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作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部署。10月16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又迎来了重大进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会议还特别提出,成渝地区要“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相比1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有利于在西部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要求而言,显示了中央对于成渝地区更高的定位、更深的期许。

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范围内包括了重庆各个区县,以及四川省的成都、自贡、德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里集中了川渝两省市九成以上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可谓是川渝的精华部分。

在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的过程中,川渝两省在全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三季报十分亮眼,四川前三季度GDP亿元,同比增长2.4%;重庆前三季度GDP.1亿元,同比增长2.6%;四川和重庆前三季度GDP之和为.1亿元,占全国的7.2%,较年占全国的7.08%而言又有所增长。这显示出了作为川渝的精华之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良好势头和远大前景。

一、“增长极”“动力源”定位背后的无限期许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年12月刊发的《求是》署名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指出“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可见,增长极是对于一个区域在全国和大区域中所发挥作用的极高定位。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目前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规模经济效应开始显现,基础设施密度和网络化程度全面提升,创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要推动这些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综上来看,此前除了长三角之外,中央尚未将打造“增长极”和“动力源”这两大重任同时给予一个地区,成渝地区受到的期许和支持可谓是比肩长三角。同时,成渝地区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是直接与“高质量发展”挂钩的,成渝地区相对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而言的后发优势,正是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无限空间和潜力。

关于成渝地区如何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此次政治局会议是有明确的要求的:

1.体制机制方面: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2.服务双循环方面: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3.生态环保方面:坚持不懈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区域发展方面: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川渝两地亮眼的三季报,为成渝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胜利完成“十三五”目标、斗志昂扬地迈上“十四五”发展的火热征途打下了基础。

二、川渝三季报表现亮眼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7%。在全球新冠疫情有所反弹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复苏走在了世界前列,引来全世界的瞩目。彭博社认为,中国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9%,9月份零售额和工业产值都出现增长势头,多项数据已让市场确信,中国的经济复苏已步入正轨。麦格理投资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对路透社表示:“中国经济的复苏仍在继续,第四季度,我们有望看到它加速到5.5%,明年第一季度可能达到15%,因为今年的基数非常非常低。”

那么在中国经济强势复苏的大背景下,截至10月21日晚,已经有14个省区市公布了“三季报”:山东GDP.01亿元,同比增1.9%;四川GDP亿元,同比增2.4%;福建GDP.55亿元,同比增2.4%;湖南GDP.59亿元,同比增2.6%;湖北GDP.42亿元,同比降10.4%;北京GDP为.5亿元,同比增0.1%;陕西GDP为.48亿元,同比增1.2%;江西GDP为.8亿元,同比增2.5%;重庆GDP.1亿元,同比增2.6%;云南GDP.76亿元,同比增2.7%;贵州GDP亿元,同比增3.2%;内蒙古GDP亿元,同比降1.9%;宁夏GDP.02亿元,同比增2.6%;青海GDP.13亿元,同比增1.2%。

从各区块来看,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的增速都远高于全国水平,而且相对其他区块而言整体增速不低,体现了西南地区是全国极有增长能力的区域。而成渝地区所在的川渝两省市,则是西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龙头。

三、川渝地区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而言,川渝在“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发展动能逐步显现、开放型经济建设不断深化,同时仍有一些短板需要在今后尽力加以克服。

1.第一产业方面

第一产业为农、林、牧、渔业领域。

年前三季度,重庆农业生产总体向好,畜牧业生产加速恢复;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0%;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1亿元,同比增长3.9%。四川前三季度全省农作物长势良好,产量稳定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8亿元,增长3.3%。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川渝地区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比如重庆近年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形成了“五注重五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7万家,其中家庭农场3万个,农民合作社3.63万家,区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在引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实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等方面显示出强劲活力。

在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方面,参考全国、北京、上海等地的情况,四川、重庆“十三五”期间在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变化幅度不大。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比重庆快的广东省而言,重庆大致相当于广东“十五”期末水平,四川则占比更大。这既是好事,说明重庆和四川可成为中国实施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在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这是“天府之国”担当的体现。同时说明四川和重庆要进一步做优农业、提升农业效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川渝的产业结构。

这就提示重庆和四川,需要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因地制宜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此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饭碗田”越守越牢、越做越优,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于转户农民,可推开两江新区为数十万转户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订单培训、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灵活就业培训的经验,将统筹城乡与区域协同发展、城镇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转户农民就业等工作一并推进。

同时,近年来中央和国家层面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重庆与四川要加紧跟进国家改革动态、做好政策储备,在国家将来进一步鼓励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城市群内调节解决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率先开展相关改革,赋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以新的内涵,并着重解决“双核”城市的用地需求、“双城圈”内乡村振兴的资金缺口问题。

2.第二产业方面

第二产业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其中的核心是制造业。

其中,工业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石,是体现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年前三季度,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2亿元,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较上半年回升3.4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10.5%,高于去年同期3.9个百分点。四川省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2亿元,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比上半年回升0.7个百分点。

重庆前三季度工业经济的鲜明特点是支柱产业持续复苏。汽车、电子和材料产业分别增长8.2%、12.2%和4.9%,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拉动较大。其中,9月当月汽车、电子和材料产业分别增长21.3%、15.6%和9.4%。

重庆高新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来源:重庆日报

前三季度,重庆与四川高技术产业均发展较快,高技术产业的新动能作用发挥显著。重庆市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3%和11.0%,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6.9和6.6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均提高3.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0%和27.5%;智能手表、3D打印设备等电子产品产量同比增长1.3倍和28.4%,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屏等上游高技术产品分别增长36.9%和29.6%。

四川省高技术产业较快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7%,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8.8%,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6.4%,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14.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3.9%,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3.1%。

前三季度,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两江新区在全市的“增长极”“动力源”作用更加凸显。今年前三季度,两江新区直管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位居全市第一。汽车产业迈向中高端、智能化,两江新区,前三季度汽车产业产值.6亿、同比增长20%,增速高出重庆整体近12个百分点,逆势增长势头强劲;中高端、智能化等因素的加持,是隐匿在两江汽车产业“20%”背后的秘籍。

今年前三季度,长安福特产量90%属于智能网联汽车,长安股份和上汽红岩则分别超过60%、20%。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长安新能源9月单月销量辆,同比增长.3%。金康新能源则成功打开欧洲市场,首批台风光E3已经发车前往德国。

两江新区的电子产业也积极抢抓订单,前三季度,两江新区电子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加9.8%。电子产业的强势,成为拉动两江工业产值的另一“主力军”,这背后,同样离不开大数据智能化赋能。同时,为了克服疫情对工业经济的不利影响,两江新区出台多项措施,积极协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期间遇到的眼前困难,这些都助力了企业复工复产、巩固和开拓国内外市场。

研究思考川渝地区第二产业的下一步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是个重要视角。年-年的五年间,四川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47.5%降到37.3%(年前三季度为35.66%)、重庆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45%降到40.2%(年前三季度为39.58%)。

与一些东部沿海工业较强的地方转型过急,导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降到33.3%以下的“产业空心化”情况相比,川渝在维护好工业基本盘方面还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考虑到重庆和四川是中国工业化布局的重点地区之一,且工业体系的健全性、高端制造的发达性、尖端工业领域的创新能力是中国无惧外部风浪险阻、畅通“双循环”的重要底气所在,重庆和四川在“十四五”期间要把工业基地的担子进一步担好。

“十四五”期间,四川和重庆要学习深圳、苏州、无锡、宁波、佛山等制造业强地的好经验,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对重庆而言,从今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来看,重庆市的制造业从业人数为.2万人,是对解决就业贡献最大的行业,其从业人数绝对值比之广州(从业.6万人)、北京(从业96.8万人)等为强,但比上海(从业.5万人)、深圳(从业万人)、苏州(从业万人)为弱。总体上而言,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位次与各大城市制造业增加值排名大致是相符的,显示出制造业发展中人力资本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那么,在“十四五”期间,考虑到制造业的发展与研发设计、技艺提升、管理创新的强关联,重庆需要在“英才计划”等人才和科技专项中进一步对加大对制造业创新、技术和管理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制造业发展,从而又有更多的高端高薪岗位可以助力重庆吸引人口、人才流入。

“十四五”期间,重庆还要用好中国在“双循环”中补齐工业短板的机会,在航空轮胎、轴承钢、光刻机,以及一些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等中国被“卡脖子”领域,精准选好方向开展攻关、测试、量产,形成重庆在新一轮制造业赛跑中的核心竞争优势。

3.第三产业方面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国庆中秋双节热闹的磁器口

年前三季度,重庆与四川的第三产业尽力克服疫情影响,总体上均有所增长。重庆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亿元,增长1.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亿元,同比下降2.2%,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0个百分点,延续了自3月份以来持续回升的良好态势;第三产业投资保持平稳,增长1.9%,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四川第三产业增加值.0亿元,增长2.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下降4.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0.5%,住宿和餐饮业下降14.5%,金融业增长6.3%,房地产业增长0.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5.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5.3%,其他服务业增长3.0%。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川渝两地对服务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年4月,重庆市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市委书记陈敏尔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把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重点,把握工作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奋力开创我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贡献。

年6月,四川省服务业发展大会召开,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全国两会精神,保持战略定力、抢抓危中之机,加快服务业恢复振兴,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方面,年重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2%(年前三季度为53.5%)。四川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4%(年前三季度为52%)。从近年来重庆、四川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来看,两省市正处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构均衡的临界阶段。四川和重庆在“十四五”期间可进一步加强对二三产业相互促进的谋划探索。

目前川渝两地的第三产业发展尚面临一些问题,以重庆为例:重庆23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强”榜单,比上年增加2户,位居西部第一,但入榜的重庆金融类企业与北上广深金融类企业相比在总体实力、营业收入、品牌资产等方面尚有差距。农业服务业、物流服务业、高端服务业等领域的名企强企尚不多。

陈敏尔书记在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要把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那么,重庆在“十四五”期间要围绕各项中心工作推动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围绕“双循环”,推动餐饮、住宿、商贸、物流等行业的提质升级,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和提升服务贸易总体实力。二是围绕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特别是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产生一批软硬件结合的好产品。三是围绕消费品工业发展,推动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打造高颜值、优体验的“新渝货”。

4.开放发展方面

对于成渝地区的开放发展,此次政治局会议的新闻通稿里是用较长篇幅表述的: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可以预见,成渝地区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进一步参与“双循环”等内容将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重点之一,这也是成渝地区作为面向欧亚的桥头堡和枢纽,以及在全国最早开通中欧班列(渝新欧年开通、蓉新欧年开通)、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发挥重要作用(重庆、成都至北部湾形成三条主通道)、合作共建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的区域,所应该有的担当和作为。

从川渝在年前三季度在开放型经济上的表现来看,重庆市货物进出口总额.9亿元,同比增长11.4%,较上半年提高7.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亿元,增长10.3%;进口.8亿元,增长13.3%。9月份,进出口总额.3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出口.3亿元,同比增长16.9%;进口.0亿元,增长22.1%。前三季度,全市外商直接投资14.45亿美元,同比下降22.5%,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1.7个百分点。

四川省外贸进出口总额5.7亿元,同比增长22.7%,增速比上半年高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6亿元,增长23.1%;进口额.1亿元,增长22.2%。

四川和重庆作为西部的外贸实力数一数二的地方,取得双位数增长的背后,与两地在内部形成了国家级新区、自贸区、高新区等一批外贸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是密不可分的。以重庆为例,年,重庆自贸试验区创造了全市70%的进出口贸易额,集聚了全市25%的外资额,今年也在继续书写着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但同时还需要看到,川渝地区的外贸总量占全国的比例尚不高,年前三季度,四川和重庆外贸进出口额总共占全国的4.6%,这与同期四川和重庆的GDP之和占全国的7.2%,以及川渝总人口占全国的8.2%相比,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川渝、成渝的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把握好全球价值链重组的重大机遇,推动自身开放能级的提升。当前,国际产业链重组正在加快步伐,中国面临着以国内大分工重塑国际大分工的机遇,成渝地区的核心专长迎来升级。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年世界发展报告:在全球价值链时代以贸易促发展》,如今全球价值链占到世界贸易近50%,但自8年金融危机以来其成长趋于平缓。

图:全球价值链关联图图源:世界银行《年世界发展报告》

当前,东亚地区已经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三大产业聚集区,其中日韩属于区域创新高地,而中国的优势则在于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聚集。与欧洲和北美相比,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属于创新型大国,而墨西哥的专长在于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欧洲则是西欧和部分中欧、南欧国家创新活动密集,而部分中欧和东欧国家专长于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国未来在创新驱动方面的发展,将进一步提升东亚区域的发展能级。

图:全球价值链贸易网络图源:WTO等机构《年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

入世以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一举取代日本,与美国、德国一起成为全球三大价值链的枢纽国,东北亚和东南亚多国围绕中国形成了供应链跨国网络。

WTO等机构发布的《年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就反映了这个趋势。中国只要持之以恒地发展自身的生产力,逐步实现对价值链中高端的控链能力,一些国家想把中国从全球价值链网络中“排挤”出去的企图就永远不会实现。

同时中国在进一步升级在全球大分工中的地位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大分工的部署,特别是用好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东北振兴等战略进一步增强中西部省份对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的参与度,加强薄弱省份参与国际国内垂直专业化的能力。

图:各省市对国内、国际价值链的参与度图源:李善同、何建武、刘云中《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国内价值链分

而作为中西部地区重要枢纽型城市的重庆、武汉、成都、合肥、西安、郑州等,正是联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结构洞”(重要枢纽)。特别是成渝地区,成渝地区是中国传统“宜居区”中最紧邻胡焕庸线的区域之一,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同时工业化和信息化都在飞速发展。成都、重庆各自的汽车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之和,都占当地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四成以上,而十年前不到一成,显示成渝地区在汽车和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发展上的旺盛势头。

同时,近年来,成都、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均实现双位数增长,成都、重庆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达76.6%、70.8%,重庆在电子核心部件、大数据、人工智能,成都在电子制造、航空航天设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图:一带一路沿线铁路公路及森林覆盖情况图源:世界银行《“一带一路”经济学》

而目前,成渝地区对于中国巩固超大规模市场、全产业链、梯度发展和转型升级这四大优势,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特别是成渝地区未来在人口、产业、城市建设、一体化、国际化等方面的进展,对成渝地区的成为双循环大枢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渝地区要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抢抓机遇、提升实力,将自身打造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在成渝内部也要进一步夯实国家级新区、高新区、自贸区等一批“增长极”“动力源”,同时注重以点带面、均衡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发展能级的进一步跃升。

本文由重庆马路社(ID:cqmalushe)原创,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三季报看成渝地区的增长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