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百强城区榜单发布:前十强广东独占八席“两千亿城区”增至34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北京报道
7月27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暨赛迪百强区》正式发布。
报告表明,百强城区强支撑强引擎作用突出,仅用不足全国0.6%的国土面积和9.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7.4%的地区生产总值。年新增7个经济总量突破两千亿元的城区,“两千亿城区”总数达到34个。
值得注意的是,年前十强城区分别为,深圳南山区、广州天河区、深圳福田区、青岛黄岛区、深圳宝安区、深圳龙岗区、广州黄埔区、佛山顺德区、苏州吴江区和佛山南海区,广东省独占八席,其高质量发展水平领跑全国。
“东强西弱”有所缓解
年赛迪百强区从经济实力、增长动力、内生支撑、区域能级、共享发展五个维度、70余个参考指标评估出了国内百强区榜单。
报告表明,年百强区仅用不足全国0.6%的国土面积和9.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7.4%的生产总值、17.7%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22.6%的新增就业,经济资源和社会效益在城市主城区集聚态势愈加明显。
此外,百强区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全国水平,增速均值高出全国0.4个百分点。百强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值达16.2万元,是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2倍,且平均地区生产总值近亿元。
经测算,年百强区在城市中的平均首位度及平均贡献度分别提升至16.5%和17.0%,百强区对所在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强支撑强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是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省(区)分布来看,年百强区仍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空间结构特征。“东强西弱”的格局趋势有所缓解,但东部百强区个数仍占60%以上。南方地区城区实力进一步增强,百强区个数达到87个,较年增加5个,“南强北弱”的格局趋势进一步加剧。根据最终计算的综合得分将百强区划分成五个梯队。
其中,第一梯队的11个城区均来自东部地区,东部经济强区的总体实力依然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第二梯队的17个城区中,有3个中部城区和2个西部城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区的发展势头良好;在第三、四、五梯队中,东部地区的百强区数量仍具有明显优势,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
“两千亿城区”快速增长
报告显示,“两千亿城区”数量进入快速增长期,年新增4个,年新增4个,年和年均新增7个。至此,经济总量突破两千亿元的城区达到了34个,全部地区生产总值达10.8万亿元,其总经济体量接近广东省(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2.43万亿元)和江苏省(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1.64万亿元)。
根据全国经济强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化情况,报告以亿元、亿元两条分界线将34个“两千亿城区”划分为三个梯队。
其中,第一梯队由深圳南山区、广州天河区和深圳福田区组成,深圳南山区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的地级市市辖区,体现了总量大、增速快的双重优势。在亿-亿元区间的9个城区中,尽管珠三角独占六席,但合肥蜀山区和成都武侯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强势突破亿元,打破了东部地区在中国经济强区格局中的垄断性优势,成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此外,由于行政区划调整,杭州余杭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年的.6亿元下降至年的.2亿元,同样经过行政区划调整的杭州上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则从年的亿元上升至年的.5亿元,自此迈入“两千亿城区”行列。
城市经济十年“质”“量”齐升
报告显示,截至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城镇常住人口9.14亿人,总体城镇化率居世界中等偏上水平,过去十年中有近2亿新增城镇人口来到城市中工作生活。城市经济总量也在十年间攀上了新台阶,年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城市数量从年的7个增至24个,其中17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8%以上,年经济体量达万亿的头部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总和占全国的比重达38.4%,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突出。
总量提升的同时,城市产业结构也趋向高级化。十年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快速提高,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年超过50%,第三产业开始在城市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
报告显示,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三次产业结构达到3.02:36.78:60.20,第三产业占比超过六成,高于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54.5%)。
此外,居民生活品质也实现了整体跨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年均增长7.6%,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从年的亿元增长到年亿元,年均增长8.8%。
万亿城区将在5年内实现新突破
报告预测,未来中国城区将呈现五新变化。
一是未来万亿城区将出现新突破,“五千亿城区”数量也有望大幅增长。展望未来五年,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的浦东新区为首,海淀区、滨海新区、南山区和朝阳区四个万亿城区,以及十余个地区生产总值达5千亿至1万亿元的城区组成的中国经济强区格局将逐步形成。
二是实体经济重要性凸显,先进制造业加速重回中心城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近年来,多个城市纷纷释放出“产业第一”都市制造业回流等强烈信号,致力于解决中心城区“制造业空心化”难题、重振城区核心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抓手。
三是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成为主流趋势,城区的区位特征或将重构。“十四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将提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未来五年,越来越多处在城市群和都市圈重要区位的“城市郊区”将被委以重任,成为推动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打破城市边界的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是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内陆城区将从承接产业转移转向主动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高质量发展是城区维持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有助于内陆地区摆脱过去仅凭借资源能源参与区域产业分工的路径依赖,其在国际经济循环中所处的区位劣势将进一步被淡化,而在国内经济循环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
五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加速构建,城区招商引资模式有望实现进一步创新。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城区招商引资模式将不断创新,园区PPP招商、产业链招商、众创孵化式招商、联合招商、飞地模式等招商引资模式将得到广泛应用,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也将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