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结构理论既为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加速提供了理论依据。
可持续发展理论年布伦特兰夫人提交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其概念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内涵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增长不仅要注重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要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实现集约式经济增长。
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要注重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保证后代子孙的生存需要。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中要注重社会公平,注重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创造一个自由平等、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发展权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系统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的新要求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将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降到最低。一国(地区)资源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好坏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地区)来说迫在眉睫。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第一,可持续发展理念要贯彻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始终;第二,产业结构调整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第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是从粗放型发展转变为集约型发展,对应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应是从资源型产业结构转变为技术依赖型产业结构;第四,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强环境管理力度,减少产业发展的环境成本,从产业结构上为解决生产污染问题创造条件。
(2)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
资源型地区由于长期对资源禀赋的依赖,产业结构表现出资源产业主导型特征,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代价高昂,且因为资源的有限性,这种资源和环境成本会越来越高,很多资源型地区已面临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若不考虑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依赖资源型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资源枯竭进程会加速,而且等到资源耗尽之时,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可能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引下,各资源型地区为保持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必须尽快对现有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减少产业结构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以技术、资本和人力代替自然资源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按照产业结构理论内容的侧重点,本文将产业结构理论归为两类: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和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为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奠定理论基础,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为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的的跨越发展或加速演进提供理论依据。
(1)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劳动力收入在产业间的差异,使第一产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不断增加,由此导致产业结构变化。库兹涅茨支出人均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上升,但其国民收入比重保持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库兹涅茨对产业内部结构变化也做了分析:制造业内部与现代技术关联最密切的新兴行业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比重在不断增加,传统的、落后的生产部门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在不断减少;服务业内部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劳动力份额呈逐步上升态势。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将经济成长划分为六阶段的基础上,认为主导产业部门的变化是经济成长阶段演进的特征,主导部门的更替代表了产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其次序不可随意改变。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产业结构由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间劳动力收入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原因。
(2)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侧重分析产业结构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顺次推进的基础上,客观条件的改变和主观因素的努力可缩短或加快产业结构演进进程。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主要包括不平衡增长理论和两基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郝希曼认为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部分产业,再逐步用这些产业创造的资本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郝希曼认为,社会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间的资源配置具有替代性,据此可得出不平衡增长的两种途径:“短缺的发展”和“过剩的发展”。短缺发展强调将有限资本先用于直接生产资本,从而导致社会资本短缺,社会资本短缺会引起直接生产资本成本上升,结果迫使资本流向社会资本,并最终达到二者平衡;“过剩的发展”强调先将有限资本用于社会资本投资,造成社会资本过剩,并进一步引起直接生产投资成本降低,社会资本向生产资本转移,最终达到二者平衡,这一过程不断重复。
生产率上升基准是指应把资本投向生产率上升最快的部门,生产率上升快的部门,单位成本下降也快,其利润也必然上升最快,向这种产业投资有利于国民收入快速增长。同时符合两基准的产业应选择作为战略产业,优先进行资源配置。但两基准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基础产业不存在瓶颈制约、产业发展不存在技术约束和资金约束。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揭示了通过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资本投向的选择、战略产业的适当确定等,可以加速产业发展进程。
影响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根据各产业结构理论,结合资源型地区的特性,影响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的因素可分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
(1)供给因素
一是自然资源禀赋。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资源型地区主导产业主要是资源采掘业和资源初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资源型地区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资源,但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或采用新能源替代自然资源,逐渐减少产业结构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二是劳动力供给。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是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地区人力资源越丰富,产业结构越容易表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特征;相反人力资源匮乏地区,产业结构容易表现出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特征。劳动力素质越高,则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性越强,越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资本供给。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资本价格、规模、投向等都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前提下,产业规模、发展速度直接取决于资本数量。资本供给规模与产业结构优化呈正相关关系。
四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能够推动新兴产业出现和传统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促进社会生产率提高,产业分工不断深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技术水平高的产业发展快,技术水平低的产业发展慢,产业发展的快慢差异导致产业结构调整。
(2)需求因素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中间需求比重会日益提高,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规模也会日益扩张。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构成反映出地区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比例。投资需求比例过大,生产资料产业发展迅速,可能引致“重型化”产业机构。消费需求比例过大,消费资料产业过快发展,可能导致“轻型化”产业结构。两类需求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变化。
除此之外,资源型地区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等都会对影响地区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