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山东网」
生态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和基本保障,生态系统完整稳定、自然资源丰富充盈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随着世界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的急剧发展以及强大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人类对资源的掠夺、生态的破坏以及对空间的占有都达到了空前规模,生态赤字日益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强调必须将生态环境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本要素,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本是指能够在现在或未来提供产品流或服务流的自然收益和自然资源贮藏,也是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服务的总称,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空间载体和物质基础,是影响人类福祉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年大卫·皮尔斯(DavidPearce)首先提出自然资本的概念,认为区域经济社会系统以自然资本存量服务为重要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性和操作性。此外,他还指出自然资本分为流量资本和存量资本两类,流量资本是指可再生资源流以及生态服务的年际供给,存量资本是不可再生资源流的累积储备,在流量资本不足时将被消耗。近年来,生态经济学家普遍将存量资本是否稳定作为判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基本依据。
年2月9日,由德稻集团环保金融研究院(IGI)主办的未来新经济峰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了《自然资本未来新经济上海宣言》,将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作为同等重要的投资领域,发布中国首个自然资产负债表《三亚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综合来看,自然资本尤其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某些关键资本是维持生态环境良好运行、支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在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背景下,自然资本已成为影响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子,维持自然资本存量的最小阈值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条件,如何科学准确的测算自然资本禀赋并评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尤为重要。黄河三角洲地处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地带,多种类的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生态系统。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型地域的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本已敏感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因此选取生态脆弱区“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探索其自然资本的动态演变规律、驱动因素与优化路径,对推动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与参考价值,也为统筹推进生态脆弱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随着自然资本研究的不断深入,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与核算评估逐渐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和研究内容。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里斯(Rees)于年提出生态足迹概念,其学生瓦克纳格尔(Wackernagel)对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将生产性的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等作为能够形成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自然资本供给,将人口、经济通过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对资源环境的占用,以此表征对自然资本的需求,再根据自然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判断人类对自然资本利用的可持续性,由于生态足迹方法架构清晰、易于操作,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认同。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如何研究自然资本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