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一季度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研究室主任燕志强,市发展改革服务中心主任兰建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锐,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新峰,市统计局副局长朱秀辉,介绍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燕志强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研究室主任
介绍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紧紧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按照“五个牢牢把握”“四个高”工作总要求,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季度全市经济延续稳中向好、进中提质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总体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排名位居全省中上游,实现“开门稳”“开门红”。
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亿元,同比增长5.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27亿元,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86亿元,同比增长6%;第三产业增加值.1亿元,同比增长4.4%。主要有九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农业生产总体稳定
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其中,农业增长5.5%,林业增长6.6%,牧业增长7.1%,渔业增长12.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5.8%。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小麦播种面积万亩,一、二类苗占比达到81.5%,较冬前提升34个百分点。蔬菜产量17.81万吨,增长6.6%;肉蛋奶总产量27.74万吨,增长11.6%;水产品总产量5.57万吨,增长10.2%。(二)工业生产持续加快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3月当月增长10.9%。其中采矿业增长2.1%,制造业增长11.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8%。从主要行业看,医药制造业增长55.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8.4%,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长13.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3%。(三)固定资产投资提速加力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5.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0.8%。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24.1%,房地产投资增长4.9%。商品房销售面积37.91万平方米,增长0.4%。
(四)市场消费快速恢复
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5.6%。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增长5.6%,乡村增长5.8%。按销售形态分,餐饮收入增长6.1%,商品零售增长5.6%。按限上限下分,限额以上增长14.2%,限额以下增长2.3%。
(七)外贸外资增势良好
一季度,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48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出口.13亿元,增长29.6%;进口.35亿元,增长6.2%。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83亿美元,同比增长62.6%。(八)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其中,3月当月同比上涨2%,环比上涨0.3%。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四升一平三降”,保持在温和上涨区间。(九)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
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6.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6.9%。
从一季度情况看,我们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影响,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量质齐升,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加快产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制约。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机制,精准落实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内需”年行动计划和“畅通、平稳、扩量、提质”部署要求,精准高效服务企业发展,高质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扎实做好惠民生、守底线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攻坚二季度、决胜上半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市广播电视台
一季度我市经济运行实现“开门红”主要有哪些特点?
朱秀辉市统计局副局长
从指标看,“开门红”有“两个标志”。一是做到“两个高于”。一季度,绝大多数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生产总值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6、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2、3.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分别高于全国、全省8、6.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1.9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全省0.6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7、49.5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1.4、38.6个百分点。二是实现争先进位。一季度,主要指标增速整体进入全省中上游,部分指标跃入“第一方阵”。从季度指标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去年全年的全省第5位进至第2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去年全年的全省第11位进至第4位。从月度指标看,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继续保持全省第1位,本外币存款余额由1-2月份的全省第6位进至第1位,实际使用外资由1-2月份的全省第8位进至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2月份的全省第7位进至第4位,外贸进出口由1-2月份的全省第9位进至第7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2月份的全省第12位进至第10位。
黄三角早报
在实现一季度经济运行“开门红”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或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兰建荣市发展改革服务中心主任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举措,支撑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不断增多,经济向上向好的基本面持续巩固。突出抓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精准高效,瞄准症结靶向发力。市政府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因时因势、精准施策。成立一季度经济运行工作专班,建立周会商机制;调整组建7个市级指导服务组,每月下沉县区、市属开发区指导服务经济运行。建立归口收集企业困难诉求机制,29名市领导带头“走基层、进企业”;市政府召开企业家恳谈会,推动解决11家企业的42个问题。建立市政策研究专组,细化落实两批省级政策清单,出台第一批市级政策清单,延续和新实施政策79项;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出台了加强中小企业纾困帮扶“30条”、财源建设“42条”等专项政策举措。
(二)坚持项目龙头,全力实施集中攻坚。组织春季集中开工活动,完善“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市级领导包靠重点项目”协同推进机制,个省市县建设类重点项目开工率76.4%、投资完成率30.8%。加快“七网”建设,77个建设类重点项目开工率70.1%、投资完成率23.9%,津潍高铁公铁两用大桥洪评、水文报告获黄委批复,东营港25万吨单点系泊码头获省发改委立项批复,东营港4个10万吨级泊位、小清河复航工程、东营胜利机场提升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
(三)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力主攻链条经济,聚焦六大产业15个产业链条,推进实施年度投资亿元的91个产业链重点项目,一季度完成投资93.3亿元。工业技改提级提速,44个省技改重点导向目录项目、40个市重点技改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达28.9%和28.5%;培育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5个、辐射企业余家。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国家稀土催化研究院、高性能氧化铝纤维产业园、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东营高新区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通过工信部审核,一季度新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家。
(四)坚持深化改革,增添发展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基层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重点领域极简办理、“店小二”政务服务,出台“优化项目审批暖心行动”十条措施。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10个改革领域形成63个应用场景、个一件事清单。推行项“跨省通办”事项,新推出20项黄河流域“跨域通办”事项。加快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出台《市属国有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改革进度居全省前列。
(五)坚持统筹兼顾,推进重大战略落实。实施自然保护区水系联通、河流沼泽湿地修复等项目,南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已完成盐地碱蓬播种公顷,互花米草治理全面推进。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年内建设改良盐碱耕地3万亩以上。出台《关于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促进能源资源高质量配置利用的实施意见》,对个“两高”项目实行用能闭环管理。入选全省海上光伏试点城市,成功举办山东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暨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集中开工暨签约仪式,签约项目22个、金额.3亿元。实施18个异味治理重点项目,完成5个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空气优良率提高23.4%、列全省第1位,国控断面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提升5%。
(六)坚持人民至上,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从严从紧抓好疫情管控,组织开展四轮全员核酸检测;全面提升指挥体系、应急预案等12项应急处置能力,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26家,日最大检测能力提升至16.28万管。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扎实推进实施15件民生实事,财政民生支出占比73.4%。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个,超省定任务个。制定特困群众“急难”专项救助办法,将城乡低保等9类困难群体救助标准提高10%以上,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大众网东营频道
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运行有哪些亮点?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陈 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居全省第4位,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运行平稳,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运行指标稳。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3.8个百分点,较1-2月份提升0.6个百分点;全省位次较1-2月份前移3位。二是胜利油田生产稳。油田生产运行稳定、效益高涨,增加值同比增长0.3%,营业收入增长51.5%,利润同比增加50.3亿元。三是石油装备产业稳。油气开采需求旺盛,重点企业产销两旺,完成产值同比增长14.7%,增速与1-2月份持平。四是有色金属产业产能逐步恢复。重点企业运行平稳,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增速较1-2月份提升1.8个百分点。
稳中有进,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化工产业“减油增化”步伐加快。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29.2%,占比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18.4%,拉动全市增速13.4个百分点。二是新动能增长势头良好。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3.7%,同比增长61%,增速高于全市51.3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值分别增长22.8%和37%。三是制造业技改快速增长。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1.5%,高于全省22.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54.7%,高于全省33.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
全市工业发展实现“开门稳”“开门红”,成绩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市上下的艰苦付出。市工信局作为全市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聚焦工业稳增长中心任务,压实责任、精准施策,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一是精准研判形势发力靶向施策。聚焦工业经济运行阶段性困难,针对性开展3次专题调研,找准症结精准施策。根据全年时间节点,指导企业将产能向1月份转移集中,适当协调企业检修时间。针对产业链供应链不畅,搭建“东营市云帆供需对接平台”,组织家企业发布供需项目个。针对企业经营困难,积极争取缓缴税款、税款挂账等方面支持,加快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
二是抓实疫情防控稳定工业运行。开展常态化督导检查,督促企业从严从细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建立定期全员核酸检测机制,累计检查企业61家次,督促整改问题余项。定期调度规上企业生产情况和停工企业情况,“一企一策”推动尽快复工复产,截至目前,除产品销往重点疫区、停产检修企业外,全市工业企业已实现应开尽开、应复尽复。
三是推进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谋划实施年度总投资亿元的91个产业链重点项目,一季度完成投资93.3亿元。扎实推进工业技改提级,省、市重点技改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了91.7%和87.5%、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了28.9%和28.5%。建立“小升规”企业储备库,强化培育帮扶,去年以来累计推动家企业升规纳统。
四是建立闭环机制助企纾困解难。建立工业企业困难问题办理工作机制,累计受理企业问题项,已办结项,办结率91.3%。宣贯落实国家、省、市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出台中小企业纾困帮扶30条措施,以政策红利对冲下行压力。
下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聚焦全年目标任务,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瞄准“创新、绿色、智慧、高端”,坚持存量做优、增量做强,创新实干、事争一流,全力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效,着力推动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强市。
省广播电视台
一季度我市外贸进出口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郭新峰市商务局副局长
一季度,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5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了“开门稳”。
今年以来,围绕市场、产业、服务三个方面聚力突破,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聚力抓好市场拓展。围绕主导产业和市场情况,制定了全市境外市场开拓计划,谋划了24场云展会和90个线下展会,组织参加了第届广交会,韩国、新加坡、日本、泰国、澳新等RCEP市场云展会,机电产品、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云展会等,一季度全市出口市场达到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出口.1亿元,增长29.6%。二是全力稳定重点产业。完善外贸运行监测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市场、重点企业的运行监测。密切
下一步,围绕完成全年外贸固稳提质任务目标,重点推动四项工作:一是坚定不移抓市场开拓。落实好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围绕主导产业、主要市场举办出口商品云展会,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类云展会和线下展会,创新市场开拓方式提升参展效果;用好RCEP等自贸协定政策,探索与RCEP市场重要行业商协会合作,加快拓展RCEP、“一带一路”市场。二是千方百计稳定进口。突出抓好原油进口,引导企业合理安排原油进口计划。着力稳定有色金属、橡胶、木浆等产品进口。引导东营综保区发挥功能政策优势,做大保税维修、保税物流进口等业态模式,扩大农产品、优质消费品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三是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完善跨境电商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园完善配套功能,推动传统产业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加快跨境电商主体企业培育。梳理外贸新增长点“四张清单”,建立中小外贸企业培育孵化机制,不断壮大外贸企业队伍。四是着力为企业纾困解难。发挥商务、海关、税务、外汇等部门外贸会商会议制度作用,开展联合调研,协同解决企业困难问题;加强与航运企业、铁路运输企业对接,推动企业与航运企业、铁路运输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开展航运企业中小直客政策宣讲对接,帮助企业破解物流难题。用好国际贸易摩擦法律服务团,开展“法律服务面对面”活动,提升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能力,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来源:东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