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发展“商业+”公共空间需要运用政策工具为市场主体释放盈利空间:政府以规划形式提供总体部署,形成分类发展的空间更新改造机制;适当调整规划指标使用方式,优先利用市区两级国企用地和腾退后用地实施更新改造;完善“商业+”公共空间建设、经营的管理规范,激发居民活力;通过高端商业产生的利润和税收,改善街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机制。
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以超80%的占比成为经济增长“压舱石”。受产业带动,服务性消费增速领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稳步提升。现阶段抓紧布局和建设一批“商业+”公共空间,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全市实体商业运行模式、拉动居民消费,同时也是利用疏解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契机,探索城市土地高质量利用新路径的可行方向。
1.商业主体的运营模式已经发生“新进化”
城市商业消费生态的演进,是“商业+”公共空间诞生的核心背景。随着数字经济、网络物流的发展,“万物电商化”趋势加剧,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与需求模式正在进一步分层和分化,个性化社群、全方位社交、移动终端互联等现象频出,促使现代商业在理念、模式到产品的全领域发生了质变。当城市消费由为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购买行为”向为满足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体验行为”转变,实体商业空间也日益由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渠道”,向着体验性空间和用户关系运营“平台”发展。在这种趋势下,商业空间的价值从单纯的实物销售功能,发展到了利用空间进行娱乐的参与性业态,进而演变为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的全方位载体。可以说,当前的城市商业空间已不仅仅容纳着商品销售功能,更承担着通过空间场景吸引消费行为发生的作用。
作为中国商业市场的风向标,在传统实体商业运营模式受到新消费模式全方位冲击的背景下,北京的主要物业开发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新的商业空间形态。年以来,三里屯太古里、蓝色港湾国际商务区、前门“北京坊”和大栅栏商圈等商业综合体,都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