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明显晚于发达国家,欧洲与美国在一百多年中逐步形成与发展岀了如百货、连锁、超市、专卖店以及网店等多种零售业态,而我国的零售业态的衍生与壮大则集中于开放以后的30多年,特有的经济、技术、文化与制度环境使得我国的零售业具有明显的我国特色。
商品流通体系变革滞后
首先,传统商品交易市场长期存在。发达国家的流通市场随着专业化进程的推进,流通业已基本发展成熟,不同的商品交易市场已经逐步被其他流通形式所取代。例如:工业品更多地通过代理的形式流通;日用品等小商品通过超市、连锁店等流通;粮食等则有期货等交易方式;仅剩下果蔬等农产品仍在专业市场上交易。
然而,我国的商品交易市场包括专业市场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逐渐衰弱甚至消失,而是与现代流通体系并存,一直作为流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近两年才出现了衰弱的趋势。
我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个数在经历了-年相对平稳的时期后迅速增加,仅以7年时间完成了个到个的扩张,但在年之后出现持续下跌,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也在年持续攀升之后于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同时,对比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与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分别占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的比重,尽管两个比重都有所降低,但相比于实体零售企业,商品交易市场或专业市场在我国商品流通体系中仍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传统商品交易市场长期存在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流通主体包括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模式,并将最终与我国零售业乃至网络零售的发展有紧密关系。
其次,地域发展不平衡,重生产而轻流通。与日韩等城市化水平高且国内市场相对较小的发达国家不同,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几乎所有第二、第三产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几个城市或地区的产业繁荣往往无法辐射全国需求。
我国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等集中了大量综合性的百货、连锁、超市等零售业态,提供了来自海内外优质的产品;而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商业密度和消费品质量以及多样性都明显降低。同时,我国流通业的海内外贸易发展程度也明显不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和企业不断加深了对对外贸易的认识,逐步将“扩大出口”作为贸易政策的基本方针,尤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我国作为对外贸易大国,长期存在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低于非岀口企业等特点。此外,我国的流通市场具有内外贸市场隔离,外贸企业与内贸企业分化,区域间贸易壁垒高等特点,间接导致了我国在成为对外贸易大国之时,仍是对内贸易小国。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对外贸易条件的恶化,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是保障生产与贸易企业利益的重要途径。因此,降低国内贸易的交易成本,扩大国内贸易的规模经济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
实际上,我国流通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出口产品附加值低以及国内贸易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归因于长期以来企业和政府不同程度的“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轻商业”的传统观念,把流通简单地视为是对商品的销售,而忽视了流通活动可能创造的价值;将资源大量配置在生产环境和生产技术的改善上,而忽视了流通环节的管理与流通技术的改进。随着国内制造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能的不断积累,“大生产小流通”矛盾不断激化。
第三,分销体系层级多、流通效率低。我国流通体系中,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充斥着大量小规模、地域化的中间商。至今,我国分销结构仍停留在由厂商或供货商供货给省级或市级的经销商,再由省或市级经销商供货给县或乡镇的二级、三级分销商,进而覆盖全国零售终端的模式。
小而分散的中间商一方面受限于自身规模和资金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仍釆用电话、上门、广告、订单等传统交易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较高的区域间壁垒,中间商之间的沟通效率极低,交易成本高昂。
因此,我国分销体系的发展滞后造成了零售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制约了零售业的发展。反观美国,不少分销商通过几十年的并购与重组,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最终成为全球规模的大型分销商。以美国最大食品分销商Sysco为例,截至年6月,Sysco在全美除Wyoming州之外的所有州均设点,并在美国、加拿大、爱尔兰等国一共设立个运营点,尽管食品行业是美国市场高度分散且地域性非常明显的行业,Sysco仍占有17.5%的市场份额。
而Sysco的成功源于一次又一次横向和纵向的并购和深挖,强大的资金实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令其不断创新供应链体系,并改良技术、节约流通成本,进而大大提高了分销体系的效率。而日本作为亚洲发达国家的代表在分销体系上又有不同的特点:日本长期釆用了以制造商为主导的纵向一体化的分销网络。
每个大型制造商拥有一个由几个批发商组成的,并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的分销网络,而制造商拥有绝对的定价主导权。尽管日本已经开始进行分销体系变革,但其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日本的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年的批发企业销售额与零售企业销售额之比从5.1逐步下降至3.4;分销效率同样较低的日本,-年的批零比从3.44下降至3.07;而分销效率高且流通体系基本成熟的美国,-年的批零比为仅从1.8降到1.7。
可见,分销渠道的规模和长度直接影响分销体系的效率,对于分销效率较低的中日两国,流通成本明显高于美国,并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尽管中日两国尤其是我国的批零比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这种分销结构引起的浪费在仍然远远高于美国。由于分销体系的效率将决定流通主体的盈利能力,并最终影响整个零售业的发展,对分销体系进行变革将是零售变革中的重要环节。
实体零售发展不足
第一,企业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低。相比于欧美或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实体零售发展的时间很短,百货商场、超级市场、连锁店、专卖店和便利店等多种业态的同时存在,导致零售企业之间竞争十分激烈,零售企业难以壮大,以至于零售业高度分散。
而在美国等发达市场,实体零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实现了在规模、范围和深度上的整合与重建。早在年,销售额排名前30的连锁店销售额已占零售总额约94%;年,排名前20的零售商销售额已占零售总额的约80%。第二,经营模式落后,服务水平不足。由于市场过于分散,我国实体零售商普遍存在资金实力和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以致于实体零售的经营模式相对落后。
以百货业为例,目前,百货店多采用的是品牌联营的经营模式,即零售商向品牌代理商提供场地和服务,并向代理商收取支付扣点或分销差价的模式。这种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百货店自身的资金压力和经营风险,但是由于经营功能丧失,百货商不能直接掌握消费者偏好与特征等信息,导致了百货商服务顾客功能的退化和渠道影响力的下降。
同时,品牌联营的百货商上游依赖于品牌供应商,下游受制于其他业态的竞争,因而盈利空间小,发展规模进一步受限。相反,在大多数欧美国家,百货店更倾向于选择自采自营的经营方式,直接从进销差价中获取利润。与我国零售商资金实力和管理经验不足相反,欧美的百货店经过百年的发展,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和管理知识实行自釆自营的模式,商品自釆率在50-80%,如美国梅西百货、NeimanMarcus,巴黎老佛爷等。
日、韩等亚洲发达国家也已开始推进百货店从品牌联营向自采自营的转型。由于百货店进行配备自有的采购团队,并直接为消费者服务,所以不同百货店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商品以及独特的营销策略和品牌形象,尽管同样受到电子商务的竞争压力,自营式的百货店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都普遍高于联营模式的百货店。
除了实体零售经营模式相对落后,我国实体零售的服务水平也亟待提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零售业态单一,商品相对匮乏,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零售业都属于卖方市场。
随着零售业的逐步发展,不同零售商和不同业态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我国的零售业已经逐步走向买家市场,零售商的售前和售中服务意识已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受限于对经营成本和风险的控制以及短期行为的存在,退换货、配送等发达市场常见的售后服务的推行仍有阻力,市场中的假冒伪劣的杜绝仍有困难。因此,实体零售的整体服务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