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是闽台融合发展中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例。
平潭对台工作的“岚台融合”与福建的“闽台融合”其实是两种模式,两种路径。
闽台融合是吸收式融合,是通过自身各方面发展和强大,吸引台胞来福建适应大陆的制度和文化。
岚台融合是构建式融合,是通过运用台湾制度管理台湾同胞,主动适应对方的制度,培育和锻炼未来统一台湾后大陆的对台治理能力。
对于平潭特例应该有特殊的思考方式和发展策略,从政治、经济、社会等主要方面推动不一样的“岚台融合”。
一、平潭的政治特殊性
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功能以经济为主,还是以政治为主?如果以经济为主,为什么要把综合实验区选在平潭?为什么不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基数较大、对外联系较多的地区?中国或福建需要多一个平潭经济特区吗?发展经济特区平潭并无优势。平潭的主要定位应该在政治。
最早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时就有人提出创设“一国两制试验区”。这意味着平潭的政治功能才应该是试验区的主方向。平潭“一国两制试验区”的本意,是在大陆模拟建设一个台湾岛,为积累中国共产党运用一国两制治理台湾积累经验和培养干部。
统一台湾有两种可能:
如果和平协商统一,可以“台人治台”。
如果非和平方式统一台湾,就要“陆人治台”。
届时可能“一国一制”,也可能“一国两制”。
这时平潭以台湾制度治理台湾民众的经验就可以付诸实践,平潭干部也可以作为第一批赴台工作组去参与台湾治理工作。
为此,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平潭需要以台湾民众为主体;二是平潭需要有可以治理台湾民众的官员群体。
这两个条件目前都还远不具备:平潭40余万大陆居民,台湾居民仅2千多,理论上台湾民众在平潭的居民要达到40万、与大陆居民相近才有实践意义。当前平潭从一个落后县发展而来,政府官员从福建各地借调,任期短暂,很难有真正培养治台干部的功能。
为此,可从增加平潭台湾居民和提升平潭干部素质两个方面出发考虑发展策略:
一是实施平潭“绿卡”制度。目前平潭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软硬件建设都有较好基础,通过优越的居住、养老、医疗条件吸引台湾同胞居住,每两年累计居住半年即可获得平潭居留权(“绿卡”)。特别是百万大陆台胞,欢迎将住址定位在平潭。
二是加强吸引台湾岛内同胞来平潭投资、就业。在台湾扩大宣传平潭经济发展优势,以经济诱因为抓手,吸引台湾同胞赴岚创业投资,或寻求就业机会,最终实现落户平潭。要以医疗健康产业为龙头,重视新兴产业带动效果。
三是大胆运用PPP模式开发产业园区。在平潭转移收入和财税收入减少的形势下,可考虑将园区土地交给民营企业开发建设,由民企筹资垫付,按照政府规划打造需要的产业集群,真正盘活平潭各区域地块后再与政府税收分成。
四是仿照“丽江模式”探索新路。发挥平潭“南岛语族考古发现”等旅游热点,在吸引台湾同胞赴岚旅游的过程中,展示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带动越来越多台湾游客选择在平潭定居。
五是有计划推动社区营造。平潭台胞社区与本土社区要合理规划,大分散小聚居,注重融合与对接,避免差距悬殊和矛盾激化,实验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台湾制度与台湾文化。
六是提升平潭治理层级。可考虑由福建省政府的副省级领导兼任平潭管委会主任,主要是针对台湾统一后也是省级单位,有治台实践经验的省级干部可以先期抵台作为骨干。平潭区政府的干部要长期任职,树立长远目标和规划,更好为治理台湾储备干部。
二、平潭的经济特殊性
平潭的政治定位与功能离不开经济条件与基础。没有经济繁荣活跃的前提条件,就无法吸引大量台胞长住平潭,平潭的政治试验区也就无从谈起。
但这是个悖论。人为打造一个大陆治理下的模拟台湾岛需要该地区人口规模有限、便于通过大量移民使其“台湾化”;而原有人口规模有限的地区本身就意味着经济基础不够发达,欠缺吸引外来移民的经济诱因。
平潭正是如此:人口少,市场小,难以形成企业集聚效应,台企大多只是卡位观望,实际投资有限;人才匮乏,技术欠缺,相关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难以形成产业链;现行政策下,台企征信困难、融资不易,金融机构发展缓慢,资金潜力不大。除了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打造起来的基础建设外,平潭在人、财、物等各方面都缺乏吸引大量台企和台胞长住的经济条件。
解决特殊问题需要有特殊方案,可以打开思路,另辟蹊径。
如果利用平潭特有优势,集中力量予以突破,可能会以点带面,良性循环,如同外部给予足够动力将其发动,之后即可实现自我运行,彻底摆脱依赖政策优惠、缺乏自生能力的窘境。
“平潭高校园区岛”是可探讨的方案之一。其核心思路是:平潭作为对台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的综合实验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地理与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台湾教育资源丰富的特点,从教育领域着手,重点探索消除两岸互动的制度性障碍,培育市场力量,营造平潭对台湾同胞的持久吸引力,通过同等待遇下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融合,进而打造出两岸社会融合的成功窗口,向台湾民众展示走向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可行之路。在有别于大陆一线城市的综合性影响力,平潭对台湾同胞的吸引力应该定位在建设世界闻名的“平潭高校园区岛”,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独树一帜,确立品牌,聚集人气,孵化市场,提升社会融合自生能力。
1.方案思路
充分发挥平潭的政策优势和环境优势,通过高级别的行政手段,尽可能多的吸引中国知名院校,尤其是与海洋、旅游、科研、影视、文创等专业相关的院校,在平潭设立风景优美、配套完善的平潭校区,打造海内外知名的、世界范围内高校园区规模最大最密集的“平潭高校园区岛”,扩大平潭高校学生规模,目标重点是招揽台湾师生大量参与。高校园区以一批全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大学为核心,功能明确,合理布局,成为带动平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助力平潭打造规模较大,整体办学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平潭高校园区岛”,进而带动岛上企业孵化、技术研发、市场培育、金融深化,通过市场力量吸引大量台湾的企业家、技术人员、贸易商、金融人才赴岚创业就业,平潭籍此可以在没有大量对台特殊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培植起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与对台吸引力。
2.特色优势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优化。高校园区里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在实验室里产生的新技术、新信息和新文化知识能够很快地在就近的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开发区、科学城等进行转化。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形成互助互利的共生机制,既能大力推动教育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更能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促进服务业、商业的发展,形成新的服务中心、商业中心。相关的研究表明:一是在市场化机制的运作下,高校园区近期直接拉动以周边地区为主的经济增长有3倍以上于原投资额的经济增长效应;二是5年后,中期带动以提升主干企业和产品品质为主的本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其增长幅度将达到原来投资的3-5倍;三是10年后,远期以创新知识和主导新经济发展的带动,将构成新的产业发展体系和技术群,形成有特色的科技开发体。
为平潭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园区的高素质人口能够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园区具有人口密集,智力密集,流动稳定,需求多样,思想活跃,人文荟萃的特点。园区以人才为主体,聚集了国内外高智力、高学历人才群体,人口总体素质高,文化素质良好的大学人群是平潭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
与台湾大量高校失业教师的就业问题相结合。台湾高教体系快速扩张导致学生与学校数量失衡,再加上少子化问题,台湾高校目前普遍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大学教师的待遇也因此受到影响。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高校园区的建设可以吸引大量的台湾教师和高阶人才来平潭工作和生活,寻求社会融合突破点。
3.相关问题
需要雄厚的资金筹措,否则难以形成适当的规模和吸引力。园区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政府投入主要采用无偿征用土地或低价划拨土地等方式。学校自筹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银行贷款、企业出资、资产置换和学费收入四个方面。很少有高校能完全以资产置换实现建设资金平衡,绝大多数高校仍要以银行贷款或与企业合作来填补巨大的资金缺口。
因此除通过行政手段要求设立园区的各高校自筹部分经费外,需要中央政府对此百年大计予以高度重视,集中力量给予资金支持,也需要地方政府在现有财政拨款和地方税收的使用上对此方案予以绝对的倾斜,该方案一旦实施,不仅对平潭经济的产业关联效果非常巨大,推动平潭经济脱骨换胎迈入崭新阶段,更重要的是打造出两岸社会融合的成功窗口,向台湾民众展示走向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可行之路。
三、平潭的社会特殊性
平潭推动对台社会文化融合既具有政策、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因素,也面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面积、人才与市场供给不足等不利条件。平潭作为对台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的综合实验区,在推动对台社会文化融合方面很多政策走在其它地区前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平潭地区对台多元化和平等化的阶段目标当前并未全面实施到位,致使两岸融合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1、文化方面: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台胞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平潭文体活动较少,在岚台胞归属感很低,过节全都回台湾;存在地方性潜规则,导致台胞的不适应性增强;宗教信仰方面差异使得部分来岚台胞存在宗教信仰疑虑。
2、教育方面: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整体教育水平发展欠缺,台湾学生及在岚台胞子女在地就学意愿不强。
3、医疗方面:医疗及养老保险方面的福利政策不够完善,医院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办理社保和医保时手续繁琐,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平潭地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数量少,医疗设施落后,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降低了台胞对平潭地区医疗水平的信任度。
4、社会保障方面:台胞住房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提供的公租房配套设施简陋;对赴平潭就业的台湾青年缺乏指导,导致失望和回流人数不少。
5、公共管理方面:台货进入市场仍有壁垒、通关商品申报手续繁琐,对台商经营影响大;包括航线、码头、仓储等交通配套设施不成熟;两岸检验检疫标准、项目不一样给两岸货物的往来带来了很多困扰;改革创新上没有容错机制。
针对平潭推动对台社会融合中各个领域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政策推动思路是打造以台胞为主的平潭移民社会,以增强平潭对台胞的吸引力为首要目标,以两岸同胞在平潭享有同等待遇为落脚点,完成阶段性融合模式创新。
1、文化方面
(4点,略)
2、教育方面
(3点,略)
3、医疗方面
(2点,略)
4、社会保障方面
(3点,略)
5、公共管理方面
(2点,略)
总体而言,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交流阶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化阶段(怎么对我,怎么对你)、认同阶段(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对应呈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分别是多元化、平等化、一体化。最终实现两岸社会一体化的标志是形成两岸民众的基本政治文化认同。
当前两岸社会融合进程总体上处于第二阶段,即交流障碍已经大大减少,虽然仍需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继续松绑,特别是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还比较多,但与30年前相比,两岸社会大交流的态势已经形成且难以逆转。当前阶段的主要融合目标是平等化,即让台湾同胞,尤其是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应该获得与当地大陆同胞的同等待遇,既无歧视待遇也无特殊优惠,先在大陆台胞群体中真正实现“两岸一家人”,做到公民待遇的无差异化。这一目标可以率先在平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