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构建外贸增长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取向和
TUhjnbcbe - 2025/1/8 21:08:00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的对外贸易价值观存在三大误区:“规模中心论”、“顺差中心论”、“货物贸易中心论”,具体表现为:(1)规模决定发展。评价外贸的发展时仅仅注重量性指标,即:外贸速度、外贸规模,对外贸成绩表象之下的生态失衡、能源高消耗、资源缺乏以及环境污染忽略不见;(2)顺差决定发展。评价一国外贸的发展时,仅仅注重外贸顺差的扩大,对外贸易地位的上升,而忽视外贸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不考虑经济的外部动态平衡以及整体长远效益;(3)货物贸易决定发展。把货物贸易看成是对外贸易的全部内容,评价一国外贸发展时只涉及商品结构,只计算货物贸易金额,忽视服务贸易在一国外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传统的外贸发展观就贸易谈贸易,没有跳出贸易的本身来看问题,故其发展评价只是一个短期的利益的体现,概括不了对外贸易发展的全貌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规律。为此,创建全新的外贸增长方式的评价体系,以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经济全球化趋势着眼,将外贸增长与结构转变结合起来,以开放、改革、发展为设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取向,使对外贸易增长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系统性、目的性和比较优势性。

外贸增长方式的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是指标选取及指标之间结构关系的确定。本文采用将定性的研究方法与定量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设计指标体系。定性分析从评价的目的以及相关的原则出发,并且考虑到评价指标的充分性、可行性、稳定性、必要性以及指标与评价方法的协调性。定量研究是通过一系列数量统计检验,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与合理的过程。

将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指标的初选过程、指标的完善过程。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主要有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理论分析法、分析综合法等。频度统计法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的对外贸易发展评价研究的报告和论文进行频度统计,选择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专家咨询法是在初步提出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征询专家的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理论分析法主要是指对贸易发展系统内涵、特征、基本要素、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综合,选择重要的发展条件和针对性较强的指标;分析综合法是分析法和综合法的结合,分析法是指将度量对象、度量目标划分成若干个部分,并逐步细分,直到每一部分都可以用具体的统计指标来描述以及实现,综合法是指对己存在的一些指标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析,使之体系化的一种构造指标体系方法。

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获得正确的统计分析结论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初选后的指标体系未必是科学的,所以必须对初选的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性测验。一般来说,指标体系的测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单体测验、整体测验。单体测验是指测验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可行性指相关指标的数值可获得性,那些无法或者较难取得准确资料的指标,以及即使能取得但费用很高的指标,是没有可行性的。正确性指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内容及计算范围应该正确。整体检验指测验指标体系整体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在建立一般的指标体系之后,考虑被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来确定具体指标体系用于评价。此外,需要对具体指标体系的指标之间进行关联度和独立性分析研究,选择内容丰富并且比较独立的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决定采用分析式展开与结构式展开相结合的办法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围绕核心指标,从总指标向分指标逐步展开从而形成体系;另一方面研究分析被认识对象所具有的各种成因、各种因素、各类具体情况所取得的指标而形成系统。此外以科学理论范畴为依据,合理的定量转变设计,使各指标成为可操作的统计指标,并且使各指标之间保持协调,在计算口径、时间、空间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应尽量保持一致。

根据上文中外贸增长方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其目标模式,将外贸增长方式指标体系分为外贸的量性指标、外贸结构指标、外贸效益指标三个方面。这一指标体系在数量上反映外贸的规模与水平,在时间上反映外贸的发展速度与趋向,在空间上反映外贸空间布局与结构。

外贸的量性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的规模与外贸速度,反映外贸的数量特征以及速度特征。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出口额、对外贸易进口额、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额、实际利用外资额、人均外贸出口额、人均外贸进口额、对外贸易进出口差额、出口额占全国比重、进口额占全国比重、进出口额占全国比重、贸易总额同比增长率、货物贸易出口增长率、货物贸易进口增长率、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等等。

外贸的结构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外贸的商品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主体结构、地区结构,体现了外贸的结构特性以及在国际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主要包括: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差异指数、高新产品出口比重差异指数、服务贸易出口差异指数、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差异指数、高新产品进口比重差异指数、服务贸易进口差异指数、出口商品分布度、进口商品分布度、出口地区分布度、进口地区分布度、出口市场分布度、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产业结构贡献率、产业规模系数、工业加工程度、内资企业进口比重、内资企业出口比重、外资企业进口比重、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出口商品市场分布度、进口商品市场分布度等等。

外贸的效益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对外贸易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体现了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性。主要包括: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率、进口技术效益率、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外贸行业从业人数、世界强落户数、外国合作经济开发去数、进出口贸易废水排放量、进出口贸易废气排放量、进出口贸易废物排放量。进出口能源密集度、单位出口产品原料利用率、环保技术及设备进口变动率、污染性产品进口变动率等等。

外贸增长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设计取向与思路的基调上,遵循各项原则,在运用频度统计与相关性分析,参考各专家的意见,同时考虑可以获取的数据,本文将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系统——目标——指标”3个层次的框架结构。外贸增长方式评价体系在分为量性指标、结构指标、效益指标三个子系统的基础上,这三个子系统又具体细分为各个子子系统,最终细化为各项具体指标。

外贸的量性指标:量性指标是传统贸易发展观的主要观点,但同时是外贸增长方式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它最直接的反映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从贸易规模、贸易速度两方面来考察外贸的量性发展情况。

1.贸易规模:贸易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者地区对外贸易的总体规模,反映了其外贸发展的数量特征。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需要拥有与其经济实力相符的外贸规模,否则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将会停滞在肤浅的表义,不会对整个经济体的运行产生任何推动作用。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包含:外贸进(出)口总额、人均外贸进(出)口额、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

(1)外贸进(出)口总额。该指标较为直观的反映了一国或者地区的贸易规模,数值可以直接从统计材料中获得。(2)人均进(出)口总额。该指标排除了人口的影响因素,较精确的反映了一国或者地区对外贸易的量性发展水平。(3)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国比重。该指标反映该区域的外贸在全国的外贸活动中所占的地位。

2.贸易速度:贸易速度是反映外贸量性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增长是一国或者地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稳定的外贸增长速度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外贸的稳定增长,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最终的结果是外贸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的稳定增长。反映贸易速度的指标包含: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率、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

(1)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地区货物贸易的扩张速度。(2)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在现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浪潮中,科技革命推动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整个世界的产业结构以及国民经济的重心向服务业偏移。服务贸易的增加代表产业结构一定程度的顺应趋势的优化,同时也代表外贸增长方式一定程度的优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构建外贸增长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取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