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数说青岛供给侧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
TUhjnbcbe - 2025/1/13 0:38:0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本市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农业农村条件持续改善

保障全市“吃”的安全,水果产量增了.7倍

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1.6亿元,粮食产量只有72.3万吨,花生产量7.1万吨,蔬菜35.6万吨,水果1.0万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农村改革在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重心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市场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发展步入快车道。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亿元,比年增长倍;粮食产量为.1万吨,比年增长3.3倍;花生产量38.5万吨,比年增长4.4倍;蔬菜.4万吨,比年增长17.1倍;水果.2万吨,比年增长.7倍;农业稳步发展有力保障了全市“吃”的安全。

工业体系逐步完善

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28.7%

新中国成立时,本市工业比较落后。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为2.2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85.6:14.4,发电量仅有1.2亿千瓦时,钢及钢材仅0.06万吨。经过30年努力,工业有了一定发展,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6.6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59.6:40.4,发电量达到13.6亿千瓦时,钢及钢材达到27.6万吨。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后期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青岛制造”成为“中国制造”一路砥砺前行的典型缩影。青岛的工业享誉国内外,有着“上青天”的美誉、“五朵金花”的骄傲和“品牌之都”的辉煌。从工业产值看,年突破百亿元,年突破千亿元,年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国第九个“万亿”城市。“十二五”以来,世界经济持续走缓,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本市工业步入了转型升级发展的快车道。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6.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6个、1.6个百分点;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49.0%,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提升至10.7%,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28.7%。

服务业蓬勃发展

去年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56.4%

新中国成立直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年服务业增加值只有0.58亿元,年达到9.4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八十年代增加值年均递增11.6%;九十年代提速到15.4%;从年起,连续十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年来,本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政策措施,引导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介服务业、物流业、会展业、科技信息服务业、房地产、金融、旅游、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体系不断完善,年服务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56.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6%;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亿元,增长9.2%,占全市GDP比重为31.4%。

产业及供给侧结构不断优化

去年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已高16个百分点

从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新中国成立时,农业落后,工业、服务业发展滞后,整个经济总体上处于失衡状态,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6.1:48.2:25.7。随着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逐步认识和深入探索,全市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结构逐步走向协调合理,年调整为18.5:53.3:28.2,工业主导地位得到加强。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三产得不到重视,比重不断下滑,到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为22.7:52.7:24.6,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影响到年(三次产业结构26.6:48.3:25.1),三产比重降至谷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市委、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很多配套的政策措施,第三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35亿元,占经济总量的34%;此后全市又提出“调整优化二产,加快发展三产”的发展思路,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8.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过半,达50.7%,由工业经济主导逐步转向服务经济主导;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6.4%,高于第二产业16个百分点,呈现高比重、高贡献率“双高”特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过去主要由单一产业带动,进入到由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拉动的时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

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

全市“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成效。在“去”上,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推动化解过剩产能,今年上半年全市平板玻璃产量下降30.9%;去库存效果显著,6月末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降至.8万平方米,商品房去化周期达到13个月,处于合理区间;去杠杆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3%,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在“降”上,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费用为82.95元,同比减少0.45元;减税降费成效显现,全市新增减税规模77.47亿元,其中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6.88亿元,受惠面达%。规模以上服务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比下降10.9%,应交增值税同比下降8.3%。在“补”上,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上半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1.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8.1%,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59.3%,投资快速增长推动本市传统“存量”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动能“增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上半年全市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商品零售额增长19.8%,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尚青龙)

1
查看完整版本: 数说青岛供给侧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