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西泽研究院文:西泽研究院特约高级研究员邓宇、某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梦汐特别感谢
西泽研究院院长赵建、西泽研究院研究员王嫄、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徐瑾对本文的启发与指导
我们必须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但还应考虑到这些行动的长期后果。在不同方案之间做选择时,我们不仅要问自己,如何克服眼前的威胁,而且还要问自己,风暴过后我们将居住在什么样的世界。是的,风暴将过去,人类将继续存在,我们大多数人仍将活着,但将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
——尤瓦尔赫拉利《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
1.全球经济目前正在遭遇21世纪近二十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前景黯淡,全球化经济受到了疫情扩散的持续冲击,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是疫情防控,借助WHO、联合国、G20等组织和全球治理机制、地区组织阻止疫情全球扩散。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与经济刺激的行动方案还未能达成完全的共识,各国之间的政策分歧将不利于疫情防控,而且带来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唯有团结和共识才有出路。
2.新冠病毒疫情扩散和持续冲击造成了主要国家的经济生产和贸易活动处于缓慢运行之中,并且有“短暂休克”和“产业链断裂”的风险,这种风险动摇了市场信心,并且给投资者以严重打击。资本市场和避险情绪高涨,这种局面仍将持续,而全球主要经济体股市的下跌幅度随着疫情而起伏,最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到底能产生多大的作用还是未知数。
3.中国取得了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重要成果,阻止了疫情的大面积扩散,确保了经济活动的逐渐修复,产业链随着复工复产而建立起来,短期的经济大幅度下行和负增长将逐步企稳恢复。对于占据全球产业链核心地位和身为世界最大贸易国的地位,海外的疫情更为紧迫,进出口贸易影响造成的需求下降、订单减少需要谨慎评估,警惕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潜在风险,产业链重构处于关键时刻。
4.中美关系处于非常微妙且谨慎的周期,持续两年的贸易摩擦虽然取得了第一阶段的协议成果,但是由于美国国内政党政治的复杂性、精英群体的决策动机以及当前疫情扩散造成的“风暴”使得两国经贸关系存在“局部性脱钩”的危险,两国的竞争格局一时间难以改变,而这种紧张且微妙的关系传导到全球市场和世界贸易当中,使得未来的世界经济秩序充满了“混沌”,缺乏共识和领导角色的治理体系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5.中国采取的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措施开始扭转宏观经济下滑的态势,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释放流动性、定向降准的货币政策、专项支持中小企业的财税宏观调控政策等显示出中国恢复经济的巨大动力。对于身处全球产业链的核心地位的中国来说,海外疫情的扩散需要我们加大进出口贸易的调节,重构产业链以有效应对严酷外部环境的冲击,尽可能降低全球产业链“断裂”的负面影响。
6.疫情冲击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短期阵痛和重创,然而从去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年GDP比上年增长6.1%,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新基建”大规模启动,公共卫生医疗体系重建、智慧城市与现代化治理等“软基建”进入顶层设计,而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因此,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和主要市场仍在中国,并且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同时在高等教育资源、工业体系、技术创新方面仍具有相对优势,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领域迈进是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重要选择。
(正文1.2万字,阅读时间约为12-15分钟,请耐心阅读)
IMF经济学家日前撰文指出,世界正处于新冠病毒疫情的威胁之下,随之采取的“大封锁”措施导致许多国家陷入严重衰退,比-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情况还要糟糕。全球经济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这一点毫无疑问。世界银行6月8日发布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巨大冲击,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5.2%,将是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人均产出下降的经济体比例将达到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世行认为,由于国内需求和供应、贸易和金融受到严重干扰,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预计将在年萎缩7%;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预计将收缩2.5%。可以认为,新冠病毒改变了世界,给全球产业链体系以重创。
图表1:全球格局演变时间序列图
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高峰期,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数超过万人,美国累积确诊病例逼近万人,全球累积死亡人数则达到了惊人的46万人。不仅于此,新冠病毒疫情造成全球经济动荡和巨大的失业人口。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估计,新冠状病毒可能失去多达万个工作机会。联合国劳工局认为,这是最严重的情况。最轻微的失业人数可能也将达万,中度损失则达万,其中万将发生在高收入国家。当前背景下,全球经济的运转仍需要中国发挥重要的建设性力量,基于完整且先进的工业体系以及跨国物流运输、金融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强力支撑,重构产业链应成为调整宏观经济方向的考量因素,评估海外疫情失控的风险,及早做好准备更为关键。
一、新冠病毒疫情造成了全球经济的严重衰退
近几年,全球经济展望始终处于复苏和下行的变幻之中,过于乐观的估计和相对悲观的分析占据了主流的信息通道,A股市场的“超常”现象以及复工复产的乐观估计产生了一种“迷雾”。从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其受到的损失是相当巨大的,而且全球经济均处于负面,悲观情绪数次美国股市历史性的“熔断”开始,到大宗商品的异常波动,全球市场的连锁反应导致经济正进入到“大萧条”的前奏。
世界银行年6月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EMDE)今年将收缩2.5%,为至少60年来整体上首次收缩。预计人均收入将降低3.6%,今年将使亿万人陷入极端贫困。报告预计,美国经济今年将收缩6.1%,反映出疫情防控措施造成的经济中断的影响。由于疫情广泛蔓延对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预计欧元区年将收缩9.1%。由于防控措施延缓了经济活动,预计日本经济将收缩6.1%。正在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俄罗斯、土耳其等经济下滑态势明显。
图表2:-世界经济增长及前景预测
数据来源:UNDESA,
新冠病毒疫情的防控已处于一个近乎大爆发的周期,欧美等发达国家深陷疫情防控的艰难境地,全球主要贸易和资本市场的悲观预期持续蔓延,而全球产业链的基本结构正在遭遇来自经济活动停滞和贸易自由限制带来的冲突之中。中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1-2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基本上是负增长,制造业、基建和房地产等支柱产业均处于“停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增长,二季度的增长能够恢复却仍无法恢复到同时期的增长趋势,全年GDP增长率预测在3-4%之间。
目前,特朗普政府与参议院共和党及民主党人达成了历史上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投入2万亿美元资金提振美国经济,将有亿美元资金用于贷款担保和企业救助,并向美国公民每人派发美元的现金;另有超过亿美元的资金用作支持小型企业及维持就业,并未加大失业保险力度和延缓缴税等措施提供资金支持。欧洲央行已启动规模亿欧元的紧急抗疫购债计划,计划涵盖公共和私人部门证券,并持续到年底;包含量化宽松计划下所有符合条件的支资产,具有充分信贷质量的商业票据也被纳入购买范围。
中国央行采取了强有力的逆周期货币政策,通过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总量供给,重点解决融资难问题,包括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5月末,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1.1%与12.5%,都明显高于去年。逆周期的强力措施给市场带来了一定信心。纵览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在采取更大力度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冲可能面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情况出现。
图表3:-全球主要国家财政支出分布
数据来源:彭博,
世界银行也对中国经济增长提出“基准”预测,基准情形下,预期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至2.3%,而年中国经济增长6.1%。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方案是对冲经济与金融危机快速有效的对策之一,在巨大的失业率和企业破产倒闭的大背景下,必须通过这种非常规的手段进行救助。虽然年经济危机的量化宽松政策产生的负面作用巨大,但却稳住了经济的大幅度下滑,确保了经济短期内复苏的可能性。中国实施的一系列政策避免了过去的“大水漫灌”,而是更强调定向和专项,未把房地产等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将信贷投放集中于纾困中小企业,显示出政策的远见。
全球经济增长按下了“暂停键”,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均再遇到前所未有的经济重创,产业链因为疫情防控和封锁变得极为脆弱。一方面是疫情防控期间近两个月的经济活动按下“暂停键”,经济负增长的预期明显,修复期有待观察,二季度的增长前景需要评估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作用以及全面复工复产情况;另一方面是海外疫情扩散造成全球经济的打击超出预期,特别是美国、欧洲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到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艰难局面,超负荷的公共卫生以及应急管理正在考验国家治理协调能力,大规模扩散的态势有增无减,造成全球旅行、自由贸易以及经济活动的“暂停”。全球持续的经济衰退周期将难以预测,产业链体系备受打击。
二、疫情封锁对全球产业链体系构成巨大挑战
目前,全球经济超预期衰退已历经多次外部环境的挑战,包括超大规模的全球债务杠杆、贸易摩擦、美股非比寻常的十年牛市以及美国十年国债出现的多次倒挂等等,新冠病毒疫情的海外扩散则放大了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的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金融协会等机构给出了今年负增长的悲观预期,并警告此次衰退将是继年危机时隔11后全球经济再次负增长。疫情失控,相关经济活动被迫停止,产业链供应也随着港口停运、贸易暂停以及各国的贸易摩擦而陷入两难。但是,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后,全面复工复产工作启动,部分重点指标迅速修复。
图表4:/年全球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排名
数据来源:根据WIDO投入产出表使用Ucinet软件测算,
从时间轴来看,中国在此次疫情中正遭遇到两次打击,第一阶段是国内疫情爆发导致的经济活动停滞带来的国内产业链暂停的损失,第二阶段是海外疫情失控带来的全球产业链“断裂”的危机。海外疫情扩散对中国中高端产业的影响的严重性取决于冲击的长度和强度,比如高度依赖国外中间品进口的半导体产业、汽车产业等,另外,对于出口导向型产业,订单的延迟会使部分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遭受打击。由于国内产业链体系的完整性和巨大的内需市场,加之国家在各类政策上全力以赴支持核心产业链企业,保住上下游环节的中小企业,能够避免大规模的倒闭风潮。
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占世界总值的35%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即便受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影响,全球贸易增速放缓,但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根据WIDO投入产出表测算,无论从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还是接近中心度角度,中国均处于领先,而且产业规模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使中国的比较优势向中高端升级。从比较优势来看,中国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全球比重仍在上升,领先于东南亚国家,且在劳动生产率、高等教育群体及产业工人方面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拥有数量庞大的工程师、高科技研发人员和众多的科研机构、院校等,拥有先进制造业的政策、市场和人力资源。
图表5:-年中国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分布
数据来源:UNCOMTRADE,
从乐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韧性和疫情防控展现出来的强大的国家实力显示出了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景,目前中央层面推进的财政、货币和税收等政策来看,一则是坚持逆周期调节力度,适应短期经济冲击的环境,减缓经济增长压力,恢复产业链。产业链的前瞻性布局正在加速,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并在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25个省市区开启了25万亿元的“新基建”计划,对于未来产业链体系的重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二则通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组织为其他国家提供疫情防控援助,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从悲观预期来看,由于海外疫情扩散的复杂性和艰难状况,短期内修复海外产业链的难度较大,整个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不仅原跨国公司会加速,中国本土公司也会重构整个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中国也将加快产业升级改造和制造业的创新研发,吸引外资的模式会逐渐从“成本驱动型”向“市场驱动型”和“制度驱动型”转变。目前最大的风险在于疫情扩散对于现有的国际贸易规则、国际组织的冲击,包括G7集团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均对联合国、WTO、IMF以及区域组织表达了不满情绪,缺乏共识和协商机制的“全球化”正在遭遇新一轮的挑战。不可忽视的是,中美“技术性脱钩”的风险在加大,两个最大经济体的分歧和对抗将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国际产业链的修复。
早在疫情前期,中国就已在近几年着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由粗放型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中国的产业链布局提供了正确的方向。疫情发生后,得益于中国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产业链物流运输、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以及数字化金融为供应链提供了丰富的融资工具,确保了疫情隔离期间的不间断服务。在中国的医疗物资、生活生产物资的全球调配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中国产业链体系的优势。从数据上来看,我们已进入到由消费驱动、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结构模式。这就为产业链体系重构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数字经济的崛起和“新基建”的大规模启动。
图表6:疫情下主要产业各国优势指数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国际劳工组织、WIDO投入产出表、WorldBank、GHS指数等数据测算
产业链体系的重构不会一帆风顺。过去几年中美关系进入到新的阶段,贸易摩擦和高科技领域的限制性条款增多,在疫情流行期间产生了较大分歧,一则是中美两国综合国力此消彼长,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且表现强劲;二则是全球产业链受到了巨大阻力,在疫情流行阶段暴露出产业链失衡的弊病,尽管美国部分人士呼吁“脱钩”,但美国自身的债务危机和股市泡沫却无法根除,经济增长陷入“恶性循环”。我们需要做的是稳扎稳打推动产业链体系重构,加快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和财税政策的引导,培育先进制造业企业、科创企业,掌握核心知识产权。
三、中国产业链体系重构的比较优势和驱动
中国虽然并非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是却有着比较有利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在经过四十多年的中高速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了相对优势的经济贸易和产业政策,在全球产业链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随着新冠病毒疫情扩散,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取得了突破,而在全球经济的持续下滑状态下,重构产业链价值,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应成为后疫情期的重要政策方向。
(一)向中高端产业链转型的比较优势仍然明显
世界银行在《年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中的分析指出,“全球价值链贸易网络在年至年间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取代了日本和美国的部分地位,成为全球第二大供给中心,无论是从附加值出口的规模,还是从与其它国家的紧密联系的数量来看,都是如此。中国的产业链体系是世界上最为健全的,此次疫情防控显示出了巨大的经济韧劲和修复能力,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复产齐头并进,措施得当。
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人力优势,中国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生产环节转移,大力发展以外资为主导、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20个主要行业中,中国有17个行业的消费份额在全球总消费中占比超过20%。以信息电子行业为例,中国的手机销量大约占到全球销量的40%,电动车销量占到64%,半导体消费占到46%。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化敲醒了警钟,疫情扩散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最大,是检验全球产业链韧性的一次压力测试。当然,短期来看,目前的产业链有待修复和政策救助,国内产业链体系开始恢复,而海外产业链需求和订单受到全球贸易“暂停”的影响较大。
图表7:年至年中国货物进口总值
数据来源:Statista,
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的中流砥柱,短期内很难被替代。外企在在以中国为主的产业链中主要有两种参与方式,在中国组装生产对外销售和在中国生产向中国销售。比如中国生产的手机和计算机占全世界的80%。来自日韩等国家的芯片和零配件输入中国完成组装,成品设备再发往世界各地。苹果曾预测第二财季营收将同比增长8.5%-15.5%,现在更新为降低0.9%-6.9%。尽管如此,中国循序渐进的复工复产还是为海外厂商吃了定心丸。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认为,由于全球企业在某些领域对中国产业链依赖程度高,疫情导致大规模产业链转移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
相比产业链转移,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