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关需求变化会导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向城市的聚集促使城市化进程得以推进,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原有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布局的调整,并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纵观来看,城市发展与经济机构布局调整的相互作用机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产业结构变动。城市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布局的调整首先体现在城市中产业结构的变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GDP和社会劳动总人数中所占比重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也比较明显,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GDP和社会劳动总人数的比重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产业结构在转变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以及发达经济阶段。
其中,工业化阶段是产业结构转变幅度最大的时期,它又会分别经历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以及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发展过程推动了一国或地区供需结构的变动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就业结构转换。城市发展和经济结构布局的调整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这首先体现在就业结构的转换。严格意义上讲,产业结构变动所引起的部门之间劳动力的转入与转出是城市就业结构调整的来源。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主要是第一产业部门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部门转入,我们称之为就业部门结构的转换,决定就业部门结构转换的因素主要是各部门生产技术构成以及各部门规模的不同。
除此之外,还有就业职业结构的转换以及就业地区结构的转换。其中,就业职业结构的转变与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部门的结构、劳动资源的开发以及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密切相连。就业地区结构的转变则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生产力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政策影响等有关。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促使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从农村转向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就业结构的转换凸显出制造业和服务业日益重要的产业地位。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
而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又成为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为社会节约了劳动时间,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并成为解决和扩大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城市聚集,使得城市发展过程中规模经济、城市化经济等外溢效应愈加明显,劳动分工也更加明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城市规模扩大的基础。
城市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空间载体,城市化是产业空间实现方式的主要形式。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第一原动力,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从根本上助推了城市的发展,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后续力量。
城市发展与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城市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具有反作用,两者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的合力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组建各具特色的经济结构。因地区间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不能按照相同的结构模式发展地区经济。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与全国、大区域经济结构保持协调。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依据。国家要加强对涉及国计民生和具有垄断势力产业进行宏观指导。相应地,各地区要结合自己的优势条件选择主导产业,一方面与国家的产业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相一致,另一方面又要突出自身特点。
遵循市场需求导向,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必然要突破区域界限,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此时,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相应政策,给予正确引导,鼓励企业在区域间进行重组、联合和兼并。增量带动存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受体制的制约,对已形成的闲置厂房、设备等存量资产进行调整难度较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努力盘活存量,发挥现有存量的作用。同时,尽力抓好增量调整,依靠增量来培育主导产业,最后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发展的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化发展初期,农业处于主导地位,以小规模手工业为主的工业分散在农村以及小城镇,劳动力的投入占主要方面,而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很少。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发展,工业开始占据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以大规模生产的机械化工厂制为主要模式,此时,企业开始向小城镇和城市聚集,资本和技术要素投入逐渐增加,劳动力的投入仍占有一定比例。
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使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工业以及城市的发展,公司制取代工厂制,使得管理更加现代化和专业化。经济增长方式也逐步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技术要素投入大幅增加。
结语
如果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城市化率就会趋于平衡,企业的组织经营方式大多采取多元化策略,服务业所占比例进一步增加。由于主导产业和城市发展动力不同,不同时期,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