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2/27 17:20:00
字数统计:字预计阅读时间:约7分钟江苏省建设国际化海洋中心城市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然而,选择什么样的城市或选择哪个城市作为建设国际化海洋中心城市,则有待商榷。笔者认为,通过横向比较和综合考量,选择连云港作为江苏建设国际化海洋中心城市为最佳。(一)连云港在江苏沿海区域中的发展空间最为适宜在江苏沿海发展中,江苏沿海区域作为一个全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但是,就自身来说,江苏沿海区域城市的空间布局还需要再细分和精准定位。在江苏沿海三市中,从空间距离而言,连云港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中长三角经济圈中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和北方环渤海湾经济圈中的山东青岛、天津的中间,区位协调功能最为适中,左顾右盼,左右逢源,既可以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也可以勾连环渤海经济区,易于整体抬升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龙脊。因此,从发展空间区位而言,连云港最为适宜。(二)连云港城市功能定位最为契合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在江苏沿海三个城市中,各个城市都为自己的未来发展确定了自己的功能定位。在未来发展的十年中,即到年“十六五”时,三个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分别为:连云港市将规划建设成为发展开放创新、生活宜居现代、环境绿色低碳的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城市定位为国际化物流枢纽城市、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特色化海滨旅游城市和生态化休闲宜居城市;盐城的定位是建设沿海新兴中心城市、现代工商商贸城市和湿地生态旅游城市;而南通则将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年的具体发展定位。与现实实践中的我国海洋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和城市功能定位比较而言,连云港最为契合,而南通和盐城则主要定位在区域内的发展层级上,缺少国际化的功能定位。(三)连云港拥有全领域的开放政策优势建设海洋中心城市,需要从城市发展的政策空间上给予把握。连云港与南通都是我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也是江苏沿海区域发展的重要城市节点,但是就国家层面给予连云港发展战略定位来看,则大大超越了其他两个市。连云港市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物流交通枢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主要功能就是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连云港又成为江苏“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强支点城市和核心区、东陇海产业带的节点城市;年,被确定为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年后,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廊道、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均占有一席之地,赋予了多个国家层面的叠加政策。特别是年底批复的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年5月批复的全国跨境商贸试验区,使得连云港始终占据了江苏开放高地的绝对优势,也为未来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的政策运用空间和基础。从目前我国瞄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群体来看,除了浙江舟山城市发展功能比较单一以外,其他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地方基本上都具备了这些基础条件。(四)连云港具备打造国际物流商贸中心的全产业链要素建设国际化海洋中心城市的地区,必须拥有国际性的物流商贸功能,连云港在江苏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南通是全国物流商贸节点城市,盐城是新兴的商贸中心城市,但是,他们一个没有物连天下的国际性大型海港,在全球物流运输节点中缺失;另一个缺少汇聚全球商贸资源的基础,世界交通网络不健全,很难自我实现全方位的跨境商贸功能,更谈不上发挥带动功能了。连云港港口是我国沿海的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一,在“一带一路”物流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连云港建成了中哈物流基地和上合组织物流园,开通了至中亚、土耳其等地的中欧班列,承载着新亚欧大陆桥70%的过境货物;连云港还开通了至韩国的客货班轮航线,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了“东门无水港”,打通了通向欧洲的多式联运大通道,建设中的连云港新机场是区域性的国际航空枢纽港,再加上连霍高速等多条国家骨干高速公路,构建起了连接世界的海陆交汇物流商贸交通运输网络。(五)连云港具有多项地域特质明显的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建设海洋中心城市,需要依托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从横向比较来看,深圳在建设海洋中心城市中,将提高国际航运枢纽地位、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业产业链、创新引领促进海洋新型产业发展作为主导方向,同时将海洋科技、海洋文化产业也作为未来深耕的产业发展方向,并将创建一所国际化综合性海洋大学、打造一个全球海洋智库等软实力作为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力之举。大连市提出,到年将大连建成东北亚海洋中心城市,并实现区域内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主要发力方向是:提升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发展高质量的现代海洋产业,如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充分发挥现有海洋科技资源基础优势,搭建海洋科技联合研发平台,加强重点海洋科技攻关,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等,并依托国家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海洋治理,打造全球海洋治理高地。其他城市也是大致如此,都将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功能定位。连云港的海洋产业总值在江苏省沿海三市中排列位次最低,但是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和发展方向则是比较合理的,特别是海洋第一产业的海水养殖、海洋第三产业中的海洋旅游业、海洋生态产业,以及海洋第二产业中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等,在中国沿海区域都具有一定的位置。比如海洋旅游产业,三个市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连云港拥有江苏省唯一的42公里基岩质海岸,有江苏全部岛屿中的12个,建有我国最大的海州湾海洋公园;港口具有建设世界级邮轮母港的可能性,按照全国目前海洋经济发展来看,海洋旅游几乎占据了整个海洋经济的一半,比较之下,连云港更具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特质和潜力;此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洋科研等也是如此。(六)连云港具有江苏自贸实验区和跨境商贸试验区的叠加优势建设海洋中心城市,需要城市整体性合理配置社会、经济、文化等资源,将海洋科技、海洋金融、海洋服务和海洋治理能力融合起来,需要赋予配置全球市场要素的能力,建设覆盖海洋功能全领域的空间载体。自从江苏自贸试验区和跨境商贸试验区设立后,连云港充分发挥自贸区的制度、政策优势,以自贸区和跨境商贸试验区为契机,紧紧围绕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的功能定位,积极推进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建设,加快畅通国际运输大通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港口、航运、物流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连云港与国内外海港、内陆港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完善了港航功能和口岸通关便利化协调推进机制;同时结合连云港特点,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畅通陆桥通道建设、增强口岸服务功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医药健康产业等多个方面探索先行先试。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连云港自贸试验区业已在金融、人才、物流运输等方面创新了多项制度性的创新服务项目,为连云港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提供了新动能,也使得连云港在江苏沿海三市独树一帜,成为区域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和新标杆。(七)连云港拥有居于江苏前列的海洋科研能力连云港的海洋科研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期,连云港淮盐生产告别了繁琐污染的煮海为盐的生产方式,转为生态环保的滩晒形态,开始利用太阳能晒制海盐。这项技艺保留至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在还作为对外援助项目在非洲实施。20世纪30年代,连云港开始在淤泥质海岸筑港。20世纪80年代,运用水下定向爆破方式的“浅层海水下挤淤爆破法”获得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沿海淤泥质港口建设,极大地降低了筑港成本,成为世界淤泥质海岸建设港口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海水养殖和海水利用方面,连云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成立了江苏第一所水产学校,也就是现在江苏海洋大学的前身之一,在海水研究和海水养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20世纪90年代,连云港的北美对虾养殖、中华梭子蟹海水育苗、人工紫菜养殖等在全国位居首位,号称中国的“紫菜之乡”“海水育苗之乡”,其对虾养殖技术远播海外。在海洋科研方面,连云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立了海水化工研究所,专门负责研究开发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产品;80年代,成立了淮海工学院,年正式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该院校的涉海专业也已有16个,基本覆盖了海洋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各个领域,其海水养殖科研成果曾经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由此来看,连云港拥有居于江苏前列的海洋科研能力。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在江苏“十四五”发展期间,选择连云港市作为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城市点是最为适宜的,从城市发展空间、城市定位、城市功能、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金融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海洋政策配套和海洋综合治理方面来看,都具有良好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存续基础,将为江苏海洋经济带协调发展和“海洋强省”目标的实现带来新契机、新动能和新空间。部分资料来源:赵鸣,“十四五”江苏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