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www.znlvye.com/作者蔡昉,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以下观点整理自蔡昉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上的发言本文字数:字阅读时间:4分钟所谓新发展格局,不是放弃以往的发展格局,去追求另外一种不同的发展格局,而是强调协调和兼顾,更加强调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或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这一前提下,我国追求的是均衡和相互促进,包括内需和外需、投资和消费、供给侧和需求侧、经济的短期复苏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双循环是“十四五”和开拓新的发展格局的主要思路,也是我国疫后经济复苏的指导思想。一、作为外部环境的世界经济和全球化趋势长期看来,世界经济即使在明年开始复苏,也不会回到原来的水平上。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在长期停滞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低人口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低长期利率、低经济增长率,这四个“低”构成了过去的基本趋势。世界经济整体是下行的,人口增长率也是长期下行的。具体到一些特定的国家,这一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除此之外,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经济全球化在过去的10年、20年里也处于走低态势。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化更出现逆流。新冠肺炎疫情让许多国家更加意识到供应链不能过分依赖他国,需要考虑自身发展的安全,因此也出现了内顾发展的倾向。全球范围内,某些国家打压、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趋势愈演愈烈,脱钩倾向更加明显。逆全球化叠加新冠疫情,使得我国不再具备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长期停滞、逆全球化的趋势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而在我国提出双循环战略之前,中国已经客观上形成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应该有意识地去构建这个格局,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补齐短板部分。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变化和挑战中国的人口变化趋势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世界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老龄化,中国存在同样的问题,并且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是匀速、均衡的发展,那么分析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在中国特有的发展特征就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要抓住其中具备戏剧性变化的因素。在老龄化的趋势中,存在两大转折点: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到达峰值,从正增长转向负增长。我国的这一转折点出现在年,这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从人口角度这意味着劳动力的短缺,从增长的角度,这同时意味着人力资本的短缺、资本报酬递减或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还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速度放慢等一系列影响,而这些最终导致了潜在增长率的下降。第二个转折点现在还未出现。预计在年至年之间,中国人口可能会达到峰值,之后出现人口负增长。而根据相关的预测和研究,这一转折点更有可能在年出现。如果说第一个人口转折带来的是供给侧的冲击、潜在增长率的下降,那么第二个转折点所带来的就是需求侧冲击,这会造成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出现储蓄率过高等问题,这些都是类似长期停滞的一些表现。所以要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就要实现我们需求的合理增长,提升自身的潜在增长率。我国经济在、年之后减速,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同步下行。这也说明我国过去并没有遇到需求侧的冲击,但是未来可能会遇到这一冲击。相比之下,日本在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后,老龄化程度提高使潜在增长率下降。伴随着需求不足,又导致下降的潜在增长率达不到形成增长缺口的水平。日本的潜在增长率在过去这些年大概维持在1%左右,而它的实际增长率还未达到潜力。这说明日本经济受到了两大冲击:一是受到供给侧的冲击,人口红利消失,潜在增长率下降;二是受到了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的冲击,未能实现潜在增长率。这是我国未来需要应对的问题。三、疫情后复苏的特点和关键抓手疫情之后面临的诸多短期问题中,就业是需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