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刘世锦中国历来以内循环为主,服务贸易要更
TUhjnbcbe - 2025/3/7 17:12:00

来源:一财网

中国历来以国内循环为主

最近关于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讨论比较多,其实中国历来以国内循环为主,理由有如下四条:

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循环,其出发点和归属点都在国内。循环来,循环去,国内都是源头,都是以内需为基础,都是为了提高中国国内全民的收入水平。

从国际范围来看,目前我国对外贸易比重相对比较低。中国这么多年,外贸占GDP比重高的时候超过60%,出口超过30%,但是现在出口占GDP比重已经降到20%以下,美国、日本这些都在15%以下,这是大国的一个特点。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超大型经济体,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级市场。世界上唯有中国,4亿中产阶层在一个统一市场。跟其他大国相比,中国更有必要也有可能形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循环。

中国已经进入以服务业比重提升并逐步处于主体地位的增长阶段。服务业以本地化、不可贸易为特点,必然提升内需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比重。

最近,有人说中国要由外循环转成内循环为主,这个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中国经济一直以内循环为主。

但是我想讲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内循环和外循环是息息相关、连为一体的,这也是和改革开放以前内循环的一个根本区别。所以,如果没有外循环,就没有中国目前能够取得的如此大成就的内循环。

服务贸易发展要更多重视生产要素的外循环

目前复杂形势之下,也需避免一些误解。我们首先要明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的后退,更不是关起门来封闭发展。自给自足也不是什么产业都自己搞,而且都得搞成世界第一,都不进口了。实际上,封闭发展不可能,也做不到。我们还是要讲全球化,讲参与国际分工,还是要讲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由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甚至出现断供的极端手段,大家会看到最近发生的一个变化:不仅是中国,其他一些经济体特别是大中型经济体,可能被迫调整自己的产业链。产业链收缩之下,实行某种程度的产业备胎战略,这是无奈的选择。

但是我们搞这种产业链调整备胎,是为了防止“卡脖子”,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还是要用的。当然,有些备胎有可能转为正胎,这有利于打破世界上不合理的格局,对全球市场竞争也有好处。

全球化正在面对逆流,需要结构调整,可能停滞甚至出现局部倒退,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支持全球化的各种因素已经改变了。极端的单边主义、逆全球化,不能代表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有清醒的头脑、正确的判断。

全球化讲了很多年了,顺境的时候讲全球化没问题,现在你对全球化还有没有信心?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应该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现在不能搞脱钩竞赛,我们还是要更加开放。中国服务业已经是发展的重点,也是下一步开放的重点,这既是中国的机遇,也是各国的机遇。

我想强调两个重点领域。

第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提高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服务业大部分是本地化、不可贸易的,但是数字技术改变了这种情况。

比如,前几天的欧冠比赛吸引了很多中国观众。欧冠比赛发生在欧洲,但是每天晚上很多中国球迷观看这个比赛,数字技术把这两个场景联系在一起了。

第二,服务业的产品和消费主体是内循环,但是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生产要素,包括管理、规则、技术、人才、营销渠道等,我们需要更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世锦中国历来以内循环为主,服务贸易要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