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别低估了重庆
TUhjnbcbe - 2025/3/10 22:47:00
来源:微渝中

年,有个话题非常热,那就是重庆在城市GDP排名上进入中国大陆“前四强”(年前三季度GDP城市排名前5的城市是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重庆市、广州市)。这其实代表了重庆正在恢复历史荣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这四强,分别代表着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这四大增长极。可以说,重庆的GDP排名进入前四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未来成为“第四极”的先兆。从历史规律和中国发展大势来讲,重庆实在是一个不宜低估的城市。

一、重庆的经济排名正在恢复历史荣光

在建国初期的年,重庆GDP在中国大陆排名第3,是无可争议的“西南第一城”,以及排在上海、天津之后的“大陆第三城”。

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年,重庆GDP在中国大陆排第四(前三名是上海、北京、天津),高于广州。在年,重庆的GDP超过天津,又回到“大陆第三城”的位置,这一城市经济地位在年之前得以保持。可以说,在建国后的四十年里,重庆的城市经济地位一直在中国大陆排名第三或第四名(而且是未包括万涪黔三市的老重庆),是名副其实的“内陆第一城”,以重工业和军工业著称的重庆,实力显著。

而在中国经济深入融入国际大循环,沿海成为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领头雁”的时代里,重庆的城市经济地位逐渐被沿海省份的一些城市超过。城市GDP排名上,年广州取代了重庆的“大陆第三城”地位,年深圳取代了重庆的“大陆第四城”地位,年苏州取代了重庆的“大陆第五城”地位,年天津取代了重庆的“大陆第六城”地位,随后重庆的“老七”地位保持了十年。

直到年,重庆GDP超过了苏州,重新回到“大陆第六城”地位,年重庆取代了天津的“大陆第五城”地位,今年前三季度重庆的GDP排名又超过广州,进入了中国大陆前四强的序列。

舆论界对重庆重回“大陆第四城”的看法是质疑远大于认可,特别是认为重庆依靠堪比“中等省”的体量在GDP上超过广州是“胜之不武”,同时重庆的人均GDP大约只相当于广州的一半,比如年广州的人均GDP是15.44万元,重庆为7.83万元(在广东省内大约是江门市的水平)。

但是我们从建国以来重庆的经济地位的变迁来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重庆就是长期在中国大陆排第三或者第四,而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国家对内陆发展和内陆开放越发重视的背景下,重庆获得了内陆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内陆第一个保税港区——寸滩保税港区、内陆第一个中新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示范项目等一系列政策的加持,今年中央更是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至于人均指标如何看待,详见笔者此前的文章《如何看待重庆的人均GDP排名?》

可以说,重庆重新回到前四强,正是内陆崛起、西部从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等一系列的格局之变的反映。当前,中国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这为重庆坚持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可以预见,重庆将会进一步做强总量指标、提升人均指标,承担好新时代的新使命。

二、从产业结构看重庆的实力和短板

1.第一产业方面

在农、林、牧、渔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领域,年前三季度,重庆农业生产总体向好,畜牧业生产加速恢复;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0%;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重庆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重庆近年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形成了“五注重五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截至今年10月,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7万家,其中家庭农场3万个,农民合作社3.63万家,区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在引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实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等方面显示出强劲活力。

在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方面,参考全国、北京、上海等地的情况,重庆“十三五”期间在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变化幅度不大。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比重庆快的广东省而言,重庆大致相当于广东“十五”期末水平,四川则占比更大。这既是好事,说明重庆和四川可成为中国实施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在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支撑,这是四川盆地“天府之国”担当的体现。

同时这也说明了四川和重庆要进一步做优农业、提升农业效率,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饭碗田”越守越牢、越做越优,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也是为了贯彻落实好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相关要求。

表:全国、部分省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全国及各地统计公报

2.第二产业方面

第二产业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二产业的关键部分是制造业。

工业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石,是体现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年前三季度,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2亿元,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较上半年回升3.4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10.5%,高于去年同期3.9个百分点。汽车、电子和材料产业分别增长8.2%、12.2%和4.9%,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拉动较大。智能手表、3D打印设备等电子产品产量同比增长1.3倍和28.4%,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屏等上游高技术产品分别增长36.9%和29.6%。

上汽红岩智能渣土车

今年,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两江新区在全市的“增长极”“动力源”作用更加凸显。今年前三季度,两江新区直管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位居全市第一。汽车产业迈向中高端、智能化,两江新区,前三季度汽车产业产值.6亿、同比增长20%,增速高出重庆整体近12个百分点,逆势增长势头强劲;中高端、智能化等因素的加持,是隐匿在两江汽车产业“20%”背后的秘籍。今年前三季度,长安福特产量90%属于智能网联汽车,长安股份和上汽红岩则分别超过60%、20%。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长安新能源9月单月销量辆,同比增长.3%。金康新能源则成功打开欧洲市场,风光E3发车前往德国。

今年以来,两江新区的电子产业也强势发展,年1-11月,两江新区直管区电子产业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3.6%。电子产业的强势,成为拉动两江工业产值的另一“主力军”,这背后,同样离不开大数据智能化赋能。同时,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疫情冲击,两江新区与企业们一道,在困境中想办法、谋发展,同时抢占电子产业的“新机”,抓新订单、上新项目、引“新朋友”,电子产业实现逆势增长。

研究思考重庆第二产业的下一步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是个重要视角。年-年的五年间,重庆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45%降到40.2%(年前三季度为39.58%)。与一些东部沿海工业较强的地方转型过急,导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降到33.3%以下的“产业空心化”情况相比,重庆在维护好工业基本盘方面还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表:全国、部分省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全国及各地统计公报

考虑到重庆是中国工业化布局的重点地区之一,且工业体系的健全性、高端制造的发达性、尖端工业领域的创新能力是中国无惧外部风浪险阻、畅通“双循环”的重要底气所在。重庆要把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等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确定的“十四五”期间“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目标早日实现。

3.第三产业方面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年前三季度,重庆第三产业尽力克服疫情影响,总体上有所增长。重庆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亿元,增长1.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亿元,同比下降2.2%,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0个百分点,延续了自3月份以来持续回升的良好态势;第三产业投资保持平稳,增长1.9%,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川渝两地对服务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年4月,重庆市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市委书记陈敏尔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把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重点,把握工作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奋力开创我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贡献。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方面,年重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2%(年前三季度为53.5%)。从近年来重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来看,正处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构均衡的临界阶段。

表:全国、部分省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全国及各地统计公报

重庆目前最突出的是要把生产性服务业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做强。比如从绝对值上看,上海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2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8.1%(重庆为.0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4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9%(重庆为.14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7.8%);金融业增加值.6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8%(重庆为.95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6%)。上海这三大领域增加值较重庆为高,在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上较重庆为高,同时上海的发展质量更高,比如上海年持牌金融机构新增54家,“沪伦通”、沪深ETF期权及股指期权、长三角一体化ETF、天然橡胶期权等金融创新产品成功推出。

重庆在“十四五”期间可进一步加强对二三产业相互促进的谋划探索,把《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确定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现代会展、法律服务等服务业,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等目标加快推进。

项目效果图来源:两江新区
1
查看完整版本: 别低估了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