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科技杂谈谈谈城市化建设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TUhjnbcbe - 2025/3/23 9:50:00

引言

科技杂谈:谈谈城市化建设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本文利用山东省17座城市-年的面板数据,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集聚情况及协调发展情况来分析,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引入了一系列控制变量进行模型构建。

一、主要结论

探究了这些因素对于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如下:

(一)第一产业区位熵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第一产业的集聚会对科技创新水平产生正向影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交互项对山东省科技创新水平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第二产业的区位熵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因为第二产业在山东省内的发展并不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但是第二产业跟第一产业的交互项却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说明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

(三)第三产业的区位熵与科技创新水平的回归结果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第三产业集聚有利于山东省内的科技创新水平发展,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交互项也是对科技创新起正向作用的,说明了一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但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交互项却引起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收敛,这说明山东省的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及协调发展。

(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者的发展协调度对科技创新水平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三者的协调发展及良性互动,促进了山东省科技创新水平的发展。

(五)控制变量中,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在稳健性检验时,将控制变量进行替换,发现了就业率对科技创新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效应。

(六)沿海城市中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集聚没有对科技创新水平产生显著影响,第三产业集聚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非沿海城市中第一产业集聚及科研经费投入对科技创新水平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第二产业集聚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第三产业集聚产生了显著负效应。

二、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和山东省各区域的实际情况,为有效提高山东省各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以下几点启示值得重视:

(一)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

山东省内各市在经济发展方面不协调不均衡,17座城市两极分化较为明显,这种情况下,各区域应该明确自身具备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将各地方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作用,将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增加良性竞争与合作;延长产业链,使每一种技术都能落实到省内。

总的思路是:合理的规划各地产业,出台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政策,发挥各市比较优势,比如青岛、济南等第三产业较发达城市应大力发挥其金融支持的作用,为山东省的技术转化提供充沛的资金支持,以达到生产更加高效的目的。加强省政府对山东省的引导作用,使山东地区三大产业多元化发展。

要注重引导而减少干预,采取激励措施将各地的资源禀赋充分应用在地区经济发展体系中,注重产业良性升级,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兼顾高质量增长,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山东省内的城市集聚中,形成轮轴式城市结构,保证中心城市经济稳定增长,扩大中心城市的人口承载水平,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城市的食品及生态系统的完善。这样,中心城市用资金和技术带动其他城市,其他城市为中心城市提供各种保障,构建了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

(二)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工业大国,且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对于我国来说,拥有发达的第二产业是当前经济态势稳定的根本;同时也是我国在国际上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关键;同时我国也是个农业大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也是我国经济稳步向前的基础;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我国在国际上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关键。

三大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也是各个省份要去努力的方向。目前看来,山东省想要调整省内的产业布局,首先要奠定第一产业这一坚实基础。要加强对第一产业的保护,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科教兴农这一理念要彻底贯彻落实,第一产业稳定发展是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稳定的基石。

强化第二产业也是目前产业布局升级的必经之路。此时,山东省不仅要接续发展优势产业,还应该符合当前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的大背景,靠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升级。同时,发展第三产业也至关重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服务业转型升级尤为重要,服务业上升空间高,但发展服务业的同时要注意与一二产业配套发展,不能盲目升级而缺少产业间的配合。

增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协调程度,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完善的三产融合以及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不仅加强金融支持,也要投入大量创新技术及人才,使各要素密切相关,充分配合。要加强山东省各地区三大产业的紧密结合程度,保证各区域的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在山东省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有效利用各市人才及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形成信息对称的网络体系。在此背景下,三大产业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保证市场活动更有利的进行。

(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各级政府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从而带动更多的民间科技创新资本,产生更大的乘数效果。科技创新的投入是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活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进行科技创新投入时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提高资金在科技创新上的利用率,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完善激励制度,刺激科技人员提高创新水平,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形成“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四)从被动创新转变为主动创新

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想要发展,就必须顺势而为,调结构,促改革,谋创新,赢市场。创新的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和化解危机的手段,而被动创新是一种防御式的创新,创新主体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态势。而主动创新则是一种进攻性的创新,在未遇到问题之前就可以想办法避开,这个过程中创新主体牢牢掌握主动权。

想要形成更主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山东省各区域就应该把传统的被动创新模式向自主创新模式不断转化。被动创新模式大多是采用模仿其他创新技术来制造产品,这种形式虽然也可以获得收益,但是始终无法突破创新瓶颈,不仅会逆向推动创新能力,也是对市场恶意竞争的纵容,使得科技创新水平停滞不前。因此,自主创新才是从根本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办法。

(五)提高居民就业率

一般情况下就业率跟经济状况有关,经济繁荣时,各行各业生产力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多,就业率高;反之经济陷入低潮甚至发生危机时,就会有大量的人失业。所以本质上来说要保持一个高的就业率还是需要良好的经济状况。想要有效提升一个地区的就业率,可以选择投资基础建设,许多文化程度低的居民可以参与基础建设;

同时,山东省可以建立新的经济开发区,开发新的产业,可以创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比如电商平台、打车平台以及外卖平台等,这样既可以解决许多居民的就业问题,也可以提高当地的GDP。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制。许多高校毕业生在从校园过渡到社会的过程中会十分迷茫,不知道如何选择就业方向,高校可以设立就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树立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

2.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提高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在毕业后工作中也会减少磨合期,快速适应工作难度。

.建立新型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4.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在校内网站设立就业专栏,增加学生与外界企业沟通的机会,可以发布招聘信息及相关经验。

(六)加强城市化建设,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城市化建设对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程度逐渐提高,由于人才的集聚及资源的集聚,城市的经济增长水平也逐渐提高,同时也刺激了该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因此,加强城市化建设也是对区域产业发展促进的一种手段,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势及二三产业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都明星高于非沿海区域,这也是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

非沿海地区也需要加强城市化建设,以城市为中心,不断向周边提供技术及生产要素,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同时也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刺激居民消费热情,增强经济流通性。两者结合,山东省产业发展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技杂谈谈谈城市化建设对产业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