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应把握高质量发展十大战略趋向:“内循环”体系助力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自主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新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高质量发展、消费拉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聚力高质量发展。
智库观点
贾品荣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6日召开会议,再次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笔者认为,“十四五”时期应把握高质量发展十大战略趋向。
“内循环”体系助力高质量发展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20世纪90年代指出,“随着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那种主要依靠出口和国际直接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重要性将降低;同时,中国面临着继续改善资源配置和生产力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就要使扩大内需成为增长的发动机。
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现在进入到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不仅已经融入全球化的东部沿海地区有强劲的发展动力,中西部地区也有强烈的发展需求,以及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所进行的这种协调,都会提供巨大的扩大内需的机会。相比外向型经济,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信息获取的原因,扩大内需的交易成本和流通成本更低。因此,在高质量发展中,我们需要深刻把握“内循环”体系的战略趋向。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着力提高人民收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由于从小康到富裕存在着较大的增加收入空间,由此能够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二是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拉动消费需求,产生较大规模的内需。虽然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过半,但是整体而言,中国城市化率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三是着力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增强供给能力与质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快中西部发展步伐,避免区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不均衡问题,形成多层次的内需市场。
经济结构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
从产业经济学来说,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打破经济结构低端锁定,加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结构协调下的高质量发展,而且未来产业发展不是仅仅依靠规模扩张,而是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