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4月21日电题:《盛松成:中国全年GDP占比会呈现逐季提高态势》
作者盛松成(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并在“六稳”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要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是首次在政治局会议中提出,体现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同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在一季度GDP增速负增长的情况下,政治局会议要求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对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笔者的体会是:
第一,统计数据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中国经济运行情况。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比不少经济学家预测的低,当然,比有些悲观者预期的高。其中,比较出乎大家预料的是,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9.6%,负增长的幅度超过了第三产业的-5.2%。尽管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符合实际情况。因为第三产业和人们的生活更直接、更密切。比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商品呈现增长态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和中西药品类商品分别增长12.6%、4.1%和2.9%,比1-2月份分别加快2.9、1.0和2.7个百分点。此外,第三产业主要取决于国内情况,受国际环境影响比第二产业相对较小。在三个产业部门中,第二产业下降幅度最大,这和疫情防控期间第二产业停摆时间较长以及国外疫情蔓延有关。
第二,3月份经济逐步企稳。3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较1-2月回升12.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5.8%,比1-2月回升了4.7个百分点。以美元计算,3月当月,中国进口、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6.6%和-0.9%;3月贸易顺差亿美元。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逆势而上,中国经济转型有加速的趋势。3月份,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9%,工业机器人和发电机组产量分别增长12.9%和20.0%。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根据不久前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对家大中型企业的调研,本次疫情在中长期对企业发展也有显著的影响,超过七成的企业将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线上化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第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尽管第三产业增加值负增长,但金融业增加值却保持了6%的高增速,依此计算,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超过10%。3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3个和1.5个百分点。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从增量看,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9万亿元,其中3月份同比多增1.16万亿元。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5%,较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提高0.8个百分点。从增量看,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直接融资和政府债券净融资增加较多,同比分别多增亿元、亿元和亿元。
对今年接下来三个季度的经济运行,笔者也有以下几点看法:
不能单纯凭一季度GDP增速来推论全年的经济增速。这不仅因为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会逐渐企稳向好,并且可能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好。我们还应该看到,一至四季度占全年GDP的比重是不同的。在正常年份下,各个季度经济增加值占全年GDP的比重是逐季提高的,比如年一至四季度增加值占比分别为22.1%、24.5%、25.6%和27.8%。而且今年情况特殊,经济受疫情的影响程度会逐季减少,而经济发力会逐季增强。所以,全年GDP的占比更会呈现逐季提高的态势。这是预测或设定全年GDP增速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海外疫情等不确定性,二季度中国经济可能还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
第二,投资将在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GDP支出法衡量,由于今年全球疫情蔓延,国际形势复杂,净出口很大程度上不在我们的掌控之内。由于疫情影响了国内居民的收入,不仅冲击一季度消费,而且对全年后续消费也有影响。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下降3.9%。因此,在努力促进消费和国际贸易的同时,投资将在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年“非典”时期,还是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为负,年更是触及-42.6%的低位。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比一般年份高得多,年更是高达86.5%。尽管这次疫情冲击与“非典”及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情况不同,但“三驾马车”对GDP的贡献可能会很相似。
第三,要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是首要的,为民生所系。今年3月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尽管较2月份下降了0.3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而且,复工不等于完全复产。企业不裁员不等于员工都正常上班。由于疫情的冲击,存在“隐性失业”的现象。今年万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应该引起高度